韋星
太陽沉睡過后,明天的攀枝花,很快又是個艷陽天,這是天道。但人生不一定就是這樣,攀鋼也不一定。
4月11日下午,四川攀枝花鳳凰東街一間茶樓里,胡國慶坐到了《南風窗》記者對面。
胡國慶是攀鋼集團有限公司的退休職工,1950年出生,重慶人。
他的眼神和話語,就像是攀鋼的命運沉浮。
16歲那年,初中畢業(yè)的胡國慶被帶到遼寧省鞍山市的鞍鋼,從事機械檢修的培訓。和他一道被選中前往的,還有全國各地的很多人。
1969年9月,3年培訓期結(jié)束后,胡國慶和工友們踏上了返回南方的列車。從列車轉(zhuǎn)到貨車,半個多月后,他們從鞍山市輾轉(zhuǎn)來到川滇交界的一片荒山野嶺上:光禿禿的山,火辣辣的太陽。
也沒多想,胡國慶們就在這片山坡的亂石上,用竹席、茅草搭建一個個席棚,用“三塊石頭”搭起一口鍋,開始生火做飯。他們和家里通信時,都把自己所在地寫成“34信箱”,但他們也不清楚身處的“34信箱”,到底是哪里?
彼時,新中國尚處于搖籃期,為保密,很多基地或軍工企業(yè)建設,都用代號來代指。
胡國慶參與建造的鋼鐵廠,當時代號“40公司”。那時生產(chǎn)生活的條件很艱苦,加上攀枝花一帶氣溫很高,連青菜都種不活。胡國慶說,工人常常沒青菜吃,平時就是米湯加鹽。
為將水從金沙江搬運到山頂,他們從山頂排到金沙江邊,通過臉盆舀水,并一盆盆傳遞上山。金沙江的水很濁,每個工人只好都備有兩個臉盆交替使用,以防在使用某個臉盆的水時,還有另一臉盆可以沉淀沙土。但這些水沒經(jīng)過處理,很多人水土不服,經(jīng)常生病。
胡國慶們每天在這里熔鐵鑄鋼,他們不清楚當時的變局。后來,局勢緩和,軍人退出,他們才明白:自己身處的這片荒山野嶺,就是后來以花命名的城市—攀枝花。他們辛苦打造的“40公司”,就是攀鋼的前身。
工人煉鐵、煉鋼,背負著的是保護新生政權(quán)的國家使命。攀鋼開發(fā)建設,隱藏著老一輩革命家的焦慮。毛澤東說:“酒泉和攀枝花鋼鐵廠還是要搞,不搞我總不放心,打起仗來怎么辦?”
當時國內(nèi)的工業(yè)、人口、鐵路樞紐、橋梁、港口碼頭等,主要集中于沿海等大城市。國內(nèi)所有水庫的緊急泄洪能力也很小,一旦遭到打擊或破壞,將釀成巨大災害。
2001年5月,四川攀枝花鋼鐵廠出鐵時,爐前工們在靜靜地觀看這種壯觀的成果。
此外,國際局勢也很不利,戰(zhàn)爭威脅很大。這種背景下,中共中央作出了在西南、中南、西北縱深腹地,建立戰(zhàn)略大后方的“三線建設”的重大決策。
攀枝花是“三線”建設十分重要的節(jié)點。自1964年~1966年,毛澤東對攀鋼建設先后作出30多次批示,并將其放在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
1964年5月27日,毛澤東指出:攀枝花鐵礦下決心要搞,把我們的薪水都拿去搞。在原子彈時期,沒有后方不行,要準備上山,上山總得有個地方……北京出了問題,只要有攀枝花就解決問題了。
這樣,數(shù)十萬軍民奔赴攀枝花。攀枝花就是一座因“三線”建設而生的移民城市。在攀枝花,很多人的青春,乃至一生,都已熔鑄到了攀鋼的熔爐里,并被打上了深刻的鋼鐵和時代烙印。
1980年代,隨著國際國內(nèi)形勢發(fā)展變化,黨中央對“三線”建設的工作重心進行調(diào)整,攀鋼和它的工人們,也從國家安全使命轉(zhuǎn)向?qū)κ袌鲂б娴淖非?,在改革開放大潮中迎接新挑戰(zhàn)。
此后20多年里,攀鋼和它的工人們,過上了很好的日子。在那個物質(zhì)相對緊缺的年代,攀鋼幾乎包攬了工人們的“衣食住行”,他們生活在一個令人艷羨的封閉社會結(jié)構(gòu)里。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逢年過節(jié),攀鋼總給工人送很多福利,如臘肉、油、米、綠豆、海鮮。但當時禮品包裝沒有今天這么流行,所以攀鋼給每個車間的班組發(fā)一桿秤,由各個車間根據(jù)員工數(shù),去攀鋼下屬的生活公司領取福利,之后,再用秤均分給每位員工。
胡國慶和他愛人都是攀鋼的工人,一發(fā)就是雙份,所以一年里,他們家都不需要買油。不需要買的,還有水果:煙臺蘋果、新疆葡萄。這些水果一車皮一車皮地拉到攀鋼。
胡國慶的兒子胡平至今都很懷念,“我們吃不完送給朋友”。 “我們攀鋼的小孩,就是‘上流社會,當時攀枝花市委市政府的很多人,削尖腦袋托關(guān)系想進攀鋼!”胡平說,基本上,大城市有的,甚至有些地方還需要憑票供應的,攀鋼都有足夠供應,并免費送給職工。
正是這樣的好福利,1995年,大學畢業(yè)后,胡平也回到了攀鋼上班,他的妻子,也在攀鋼認識并結(jié)合在一起。
不一樣的是,胡國慶享受到了單位的福利分房。胡平上班時正逢房改,所以沒享受到,不過這時的福利仍讓這個“鋼二代”滿意。
在上世紀80年代,胡國慶分到一套有兩個房間的房子,50多平米。孩子長大后,因住得比較擠,他又申請換了套有3個房間的大房。
房內(nèi)的家具是攀鋼送的,比如飯桌、寫字臺、床鋪、椅子、電風扇等等;平時單位發(fā)的,還有香皂、肥皂、洗衣粉、護膚、洗發(fā)液;工人身上穿的帽子、工服、襪子、皮鞋,也是攀鋼發(fā)的……
就連工人工服臟了,也可拿到洗衣房給洗衣工洗,不需掏錢。當時,攀鋼下屬的公司,設一個叫“五七連”的公司?!拔迤哌B”的職工,是攀鋼正式職工的妻子或家人,她們因文化較低,考試沒考過,攀鋼就照顧他們在廠里找份活干,她們角色相當于臨時工,由攀鋼供養(yǎng),服務攀鋼工人。
不僅攀鋼工人的待遇不錯,甚至工人的后顧之憂也解決了。對攀鋼職工而言,“一代攀鋼人,代代攀鋼人”。攀鋼工人在攀鋼上班,不僅很好解決自身生活,他們孩子如果考不上大學,還可在參加攀鋼職工培訓中心的培訓后,進入攀鋼工作,實現(xiàn)代際傳承。
教育、醫(yī)療等方面,攀鋼斥巨資購買最先進的醫(yī)療、教育設備,同時在招引教師、醫(yī)療人才時,開出解決城市戶口,幫其家屬安排工作等誘人的條件。這樣,攀鋼孩子從托兒所到小學、初中、高中或進入職教中心,都在攀鋼辦的學校里,享受到很好教育。
胡平記得,他在攀鋼上小學時,到第二節(jié)課下課,他和同學們就可以免費領取到面包和牛奶。
那時,不僅攀鋼的工人到攀鋼醫(yī)院看病、住院不用錢,甚至攀鋼孩子看病、住院也不用交錢。因為攀鋼給每個工人以及他們的孩子,發(fā)一本攀鋼的醫(yī)療證,他們憑證免費看病。
“攀鋼除了火葬場,什么都有!”說起攀鋼往事,胡國慶想了很久,拋出這么一句話。
不過,和攀鋼工人聊天,在他們眼中,最令他們懷念的,并不是這些福利,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那段溫情時光。
當初,全國各地的人來到攀鋼,南腔北調(diào),語言不通。但大家內(nèi)心純粹,在彼此工作和生活中,盡管也有摩擦,但不會引發(fā)大矛盾和沖突。而且身在攀枝花,彼此都沒有親戚,工作和生活中需要對方幫忙?!拔覀冏盍私膺h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的重要?!焙鷩鴳c說,當時,隨著互動加深,慢慢地,四川人開始講普通話,而東北人也開始講四川話。慢慢地就形成了攀鋼特色的話語體系—攀鋼廠話。
胡平說,父輩們的講話,如今還帶有各地方言,但到了他們攀鋼二代,基本上,已經(jīng)融合了。“攀枝花講話的特點是,全國各地的人都聽得懂。”和胡平同為攀鋼二代的孔宇也說,“因為在和各地方言不斷磨合和融合過程中,已形成了大家都聽懂的話了。”
所以攀鋼人到全國各地,基本不愁別人聽不懂他們的話,因為攀鋼建設時,全國建設者都云集這里,從這個意義上講,攀鋼即是全國的。
在攀鋼工人眼中,攀枝花至今都是最不排外的城市,即便你講普通話、廣西話、湖南話,都不會被當?shù)厣倘丝印驗檫@個地方,本身就是五湖四海的人云集,對方也不知道你是外來的。
現(xiàn)在的住房和生活條件好了,但孔宇最懷念的,還是住席棚子的日子?!澳菚r,大家的門都是開著的,到晚飯的時候,我端著一個飯碗,到處游蕩?!笨子钫f,“看到哪家有肉,我就跑過去,鄰居會給我夾肉吃哦?!?/p>
說起這,孔宇哈哈大笑。不過,凡是他家有好吃的,他父親也給人家端一碗過去,或朝對門以及其他鄰居的小孩吼一聲,“開飯啰!”
這已成往昔,在瓜子坪的攀鋼小區(qū)里,《南風窗》記者實地踏訪發(fā)現(xiàn),家家戶戶大門緊鎖,即便是快遞員敲門,對方也從門縫里,閃出警惕的眼神。
“因為都不熟了?!笨子钫f,自從福利分房取消后,攀鋼二代結(jié)婚成家,就得出去買商品房了。隨著攀鋼一代老去,他們也隨著孩子來到購買的商品房居住。這樣,很多攀鋼人福利分到的房子,在給單位象征性交一筆錢后,產(chǎn)權(quán)歸個人,他們也就把這些房子轉(zhuǎn)賣出去了。
隨著轉(zhuǎn)賣頻繁和加劇,攀鋼小區(qū)里,攀鋼人的出去和外面人進來的人不斷增加,原本封閉的熟人社會,開始變成了陌生人社會。這是攀鋼小區(qū)以及攀鋼鄰里關(guān)系、同事關(guān)系被打破的開始。
生活共同體瓦解之后,在各個樓盤里,重新置業(yè)的很多攀鋼二代,也已經(jīng)無法像父輩一樣因成為鄰居,而形成新的共同體了。
讓工人懷念的,還有過去的工作氛圍。工人可以當眾批評領導,而不會被“穿小鞋”。當時,大家即便是對純精神領域的榮譽,都很注重,也爭得很厲害。
在孔宇的家里,他說自己有些懊惱了。“當時為了給班組爭榮譽,車間幾個班組坐在一起,吵得不可開交。”孔宇說,“大家的主題就是憑啥是他的班組得,不是我的班組得?”為此,作為班組長的孔宇,得罪了不少班組長。他說,現(xiàn)在感覺“一點意思都沒有”。
而今的上班,對他來說,也沒有過去那種以廠為家、以廠為榮的主人翁的責任感了,“感覺就是一種雇傭關(guān)系,我干活,它給我錢。不干活的,它也給錢。問題是,多干了,也不給多錢,少干的不會少給?!?/p>
“來喝茶!”說完,孔宇端起茶杯,一飲而盡,他重復著,“哎,和你說這些也沒用,就是解氣,說出來舒服而已?!?h3>苦澀現(xiàn)實
如今,與溫情時光流逝的,還有福利。
90年代中后期,隨著“企業(yè)辦社會”的批判聲浪逐漸增強,很多福利也漸被剝離。隨著市場化改革深入,工人們的保護機制逐漸減少,并被進一步推向社會。
隨后,攀鋼的教育、醫(yī)療、公安分局等機構(gòu),也逐漸剝離移交給地方、面向市場,攀鋼的很多福利,已成往事。
甩掉員工福利待遇的包袱后,攀鋼曾迎來快速發(fā)展時期,并進入中國鋼鐵前十強。但如今的攀鋼,又遇到了新的發(fā)展陣痛。去年攀鋼集團裁員近萬人,去年下半年,攀鋼對工人、科級干部、處級干部等進行降薪,降薪幅度達10%~40%不等。
對攀鋼而言,生存依舊是當下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今年2月14日,攀鋼集團董事長張大德公開坦承,“近年來,攀鋼面臨史無前例的嚴峻形勢?!?/p>
攀鋼集團總經(jīng)理段向東強調(diào)當前任務依舊是“保命經(jīng)營”、“控虧強基”。
胡國慶拿出了一份《攀鋼日報》,這份出版日期為2016年1月20日的廠報上,一篇題為《控虧強基:攀鋼“活下去”的必由之路》,也把攀鋼“保命生存”的問題,公開化了。
這時,胡國慶的電話再次響起,他的老伴催著他快點回去吃晚飯。胡國慶看了看茶樓的窗外,黑暗早已將攀枝花、也將攀鋼,深深包裹。
老人家看看表,“哦,都8點了!我得回去了!”說著,胡國慶緩緩站起來,“咯噠、咯噠……”留在他身后的,是一串串沉悶的拐杖觸地聲。
太陽沉睡過后,明天的攀枝花,很快又是個艷陽天,這是天道。但人生不一定就是這樣,攀鋼也不一定。
(文中受訪人物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