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部分中職學生學習信心不足,成長目標不明確,價值觀相對模糊的現狀,在語文教學這片相對開放的沃土上,對學生進行積極心理學理念的滲透和相關理論的實踐運用,有策略的發(fā)掘學生的自身積極潛在因素,從而引導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完善自己,樹立健康積極的人生觀。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 積極心理學 教學策略建構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054-01
教育部下發(fā)的《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fā)他們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fā)展。這一目標與新興的積極心理學的初衷,幾乎不謀而合。
一、語文教學中引入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意義
傳統(tǒng)的心理學學科專業(yè)性質過強,在一般教師群體中難以普及和操作,加之其針對有心理疾病的群體較強,使許多人往往敬而遠之。而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動,針對大部分人的心理狀況來指導人們如何追求幸福生活。中學語文教育面對絕大部分都是健康的中學生,他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著美好的憧憬,他們知道快樂的生活但卻對充實的生活和有意義的生活感到迷茫,在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中往往缺乏自制力和抵御誘惑的能力,因此而降低未來生活的幸福指數。在這一背景下,積極心理學的滲透一定會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
二、基于積極心理學的中職語文教學策略
語文老師很大程度上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因此應該善于利用語文教學陣地,讓學生在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下學習和生活,以幫助他們克服自卑心理,增強自信,讓學生體驗到成功,體驗到主觀幸福感。針對當前中職生存在的主要問題可采取如下的教學策略:
(一)巧用期望理論引導學生進行職業(yè)生涯設計,建立奮斗目標
中職生在完成中專的學習任務后大都將走上工作崗位,中專階段學習對他們以后從事本專業(yè)的工作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中職生的缺乏自信,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對未來感到迷茫的現狀,引導學生分析自我,讓學生明確自己目前的狀況,自己的理想目標是什么。語文課堂涉及到大量的名人軼事,作者生平介紹等具體實例,在呈現名人的別樣人生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性分析名人的不同人生,不同時期的成敗得失,這個過程可以通過現場討論,課堂隨筆等方式實現。
(二)運用發(fā)掘潛在美德理論,激發(fā)學生內在的積極力量,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教學活動中,結合經典篇章展開深入剖析,依托語文教材“吟誦青春”,“擁抱自然”等主題模塊為專題,展開主題教育,利用課文,課外拓展內容進行全班的主題討論,通過布置學生寫個人感想等形式加強中學生的積極心理體驗。塑造學生成功的積極人格特質。
(三)運用成功教育理論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喚起學習信心
語文教學有別于理科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教學特征,注重學生的感悟,體會,語文課堂的應是開放的,包容的,語文老師應該秉持著一顆善于聆聽的心,對學生的每一次真誠的感悟,會意的眼神,都應及時給予肯定。堅持對學生實行鼓勵性評價,發(fā)現和肯定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和成功,促使學生發(fā)現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不足,滿懷信心地不斷爭取新的成功。
(四)運用abc理論,組織學生記錄發(fā)生在身邊點滴幸福,改變不良心理認知
1.情緒abc理論介紹
A(Activating events)—— 誘發(fā)性事件
B(Beliefs)——由A引起的不良信念(對A的評價、解釋等)
C(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情緒的和行為的后果
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chuàng)建的。就是認為激發(fā)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只是引發(fā)情緒和行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fā)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發(fā)事件(A)直接引發(fā)的,而是由于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
2.教學中引入“小確幸”的概念,讓學生記錄生活中的“小確幸”的使學生個體都能體驗到學習、生活中的幸福存在。結合情緒ABC理論,讓學生明白我們對身邊的事件的評判角度決定了我們的情緒變化。
(五)積極利用多媒體技術,經典勵志影片賞析開展教育,營造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班級文化,讓學生體驗積極情感,完善人格
每月主題電影賞析,如生命主題、勵志主題等。如《中央車站》中約書亞終于如愿找到了父親,朵拉也找到了自己。金典的詮釋了人性的本善作。《阿甘正傳》中智商偏低的阿甘,具有著這個社會已經遠離許久的誠實、守信、勇敢、真誠等美德,阿甘的經歷正是代表了我們每個人的純真年代,而我們的身上卻已經覆壓著太多的偏見與虛榮。《放牛班的春天》中教師馬修用來自地獄的天籟,詮釋了愛,在理解的盡頭的深刻內涵……,這些精選專題影片更多指向審美和人格完善。有利于激發(fā)人的潛在積極力量和優(yōu)秀品質,通過這些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yōu)秀品質可以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營造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班級文化,讓學生體驗積極情感,完善人格。
參考文獻:
[1]付玉.積極心理學視野中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08,89(4):59-60
[2]楊變云.積極心理教育:中學心理教育的重心[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6: 11
作者簡介:
邱寶龍(1980年11月-),男,吉林鎮(zhèn)賚人,大學本科,中學一級,研究方向為職高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