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佳寧
【摘要】:編匯木刻畫冊,為的是木刻青年可以開闊視野和提高藝術欣賞水平;舉辦木刻展覽,為木刻青年提供交流的平臺,推動新興木刻運動向前發(fā)展;團結木刻青年,參與木刻社團,培養(yǎng)木刻人才......魯迅對中國新興木刻盡力扶持,做了許多具體工作,使得新興木刻成為符合革命需要的有力武器,對凝聚民族力量,團結廣大民眾,激發(fā)人民斗志起到重要作用。
【關鍵詞】:魯迅;中國新興木刻運動;貢獻
一個文化巨人和一個美術門類曾在80年前結緣,在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策源地杭州,正有多場重量級的版畫展在向魯迅先生誕辰130周年獻禮。魯迅,作為萬人熟悉的公共面容,他既是一個時代的精神景觀,又是一個民族、一種文化的歷史肖像。解讀這張面容,是為了尋找撼動人心的人格力量。魯迅這個20世紀中國新舊文化轉型時期出現(xiàn)的文化巨人,對身處21世紀的我們而言,依然有著深刻意義。
魯迅的面容帶著更多的精神的建構和象征。它曾代表中國新文學的靈魂,在中國世紀文化發(fā)展的多個階段中都蘊著他的氣息,浸透其精神本色的影響。
歷史上魯迅的面容總帶著刀的意涵,直透人心。魯迅的批判,那如刀一般尖銳的剖析和撻斥是其文學與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國思想史上直至今日都彌為珍貴的精神力量。
魯迅的精神,在中國現(xiàn)代藝術中渲染游蕩,并成為中國當代藝術革命的深刻而粘稠的基因。魯迅的精神面容總是閃現(xiàn)在80年來的中國藝術創(chuàng)造者的集體表情之中。
一.魯迅與中國新興木刻結緣
魯迅先生與美術結緣由來已久,對美術的喜愛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時期,而且這一喜好伴隨了他的一生。童年時期即對配有插圖的《山海經》產生興趣,在日本留學時,課余時間多用于欣賞繪畫、木刻等藝術作品,閱讀相關理論書籍,進一步提高了藝術欣賞水平。在北京教育部任職期間,他已經開始為中國現(xiàn)代美術教育的未來謀劃。1908年,魯迅提出了中國現(xiàn)代美術的發(fā)展方向,具體指出:“美術家固然須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須進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張畫像或一個影像,其實是他思想與人格的表現(xiàn)。令我們看了,不但喜歡玩賞,尤能發(fā)生感動,造成精神上的影響。我們所要求的美術家,是能引路的先覺,不是‘公民團的首領。我們所要求的美術品,是表現(xiàn)中國民族知能最高點的標本,不是書平線下的思想的平均數(shù)?!盵1]
此后,魯迅成為新興木刻運動的導師,在他的扶持和幫助下,中國現(xiàn)代木刻版畫開創(chuàng)了新的局面,中國新興木刻版畫具備了現(xiàn)實意義——較強的社會功用與政治意圖。特別是在日寇侵華戰(zhàn)爭的時代背景下,對整體的版畫創(chuàng)作而言,因為擔負了民族救亡的責任,個人的藝術語言便與家國命運相聯(lián)系,版畫成為革命斗爭的武器,服務于特定的社會現(xiàn)實。在充滿艱辛與苦難的20世紀三四十年代,具有強烈表現(xiàn)力與藝術感染力的中國新興木刻版畫對凝聚民族的力量,團結廣大民眾,激發(fā)人民斗志起到重要作用。魯迅指出:“當革命時,版畫之用最廣,雖極匆忙,頃刻能辦?!盵2]這并不是兩句隨口而出的話,而是經過一番對中外美術活動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認真考察,結合中國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得出的結論性判斷。魯迅對中國新興木刻的重視與他本身的革命性動機以及木刻的功用性有關,他為推動中國新興木刻的發(fā)展傾注了許多心血,做了大量工作。
二.魯迅為中國新興木刻運動做的具體工作
魯迅認為借鑒傳統(tǒng)的藝術經驗有助于中國新興木刻成長。因此,魯迅大量搜集和整理漢唐的金石拓片。先生推崇漢唐畫像石刻是因為漢唐畫像石刻表現(xiàn)了當時的風土人情,深刻地反應了漢唐的實際生活,可供后人了解當時的歷史風采。在繼承傳統(tǒng)藝術經驗的同時,魯迅也認為進行外國藝術品和藝術理論的研究對于新興木刻的發(fā)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做了許多具體工作:購買大量外國名畫集,翻譯介紹日本和西方的藝術理論和近代美術名著;編輯出版國外畫集,給青年木刻藝徒提供學習和借鑒的范本。魯迅一生中,編輯并已刊行許多外國畫集,共有十一冊,即《近代木刻選集》(一)(二)、《新俄畫集》、《比亞茲萊畫選》、《蕗谷虹兒畫選》、《士敏土之圖》、《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集》、《一個人的受難》、《引玉集》、《死魂靈百圖》、《蘇聯(lián)版畫集》等。在介紹外國木刻的過程中,將德國革命版畫家凱綏.珂勒惠支的作品介紹到中國是新興木刻運動史上的重要一頁。魯迅先生之所以把珂勒惠支藝術介紹到中國,主要因為她的作品描繪了德國工農勞苦大眾的苦難和反抗,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認同感,這是被壓迫者的藝術。魯迅先生編輯印行了她的版畫集,因為吸收外國木刻藝術中為我所用的有益營養(yǎng),對于中國現(xiàn)代木刻的發(fā)展是有利的。
為了青年木刻者的水平能夠得到進一步提高,魯迅邀請在上海度假的內山完造的弟弟內山嘉吉講授木刻術。內山嘉吉是日本一所小學的美術老師,曾經為學生指導過版畫。魯迅對他說,不需要高級的技術指導,只講一些小學生都能了解的初步知識就可以了。內山嘉吉答應了。1931年8月17日,木刻講習會正式開講,講授時間為每天上午9時到11時,會址是北四川路底長春路的日語學校的一間教室,這是由魯迅先生出面向該校主辦人鄭伯奇先生借用的。[3]“一八藝社”負責組織工作,選定參會人員共十三人,魯迅先生親自參與講習會,每天帶著珂勒惠支和其他畫家的版畫集,一邊讓大家看,一邊翻譯并配合內山嘉吉的講解。魯迅的熱情非常高漲,學生們頗有收獲。木刻講習會對新興木刻運動的發(fā)展產生重大影響,表現(xiàn)在:學習木刻的青年日漸增多,木刻社團不斷增多,新興木刻運動蓬勃發(fā)展。
魯迅經常去一些木刻團體進行談話、講演、參觀、捐款,為他們的畫集寫序,與新興木刻社團保持著直接或間接的聯(lián)系。在魯迅先生和新興木刻人士的不斷努力下,各地木刻團體如雨后春筍般相繼成立。繼“一八藝社”之后,先后出現(xiàn)“現(xiàn)代木刻會”“MK木刻研究會”“春地畫會”“上海木刻研究會”“野風畫會”“野穗木刻社”“無名木刻社”等團體,木刻運動由最初的少數(shù)前驅者的奮斗逐漸成為一支旌旗蔽空的大軍。1934年4月,上海“無名木刻社”出版社員作品《無名木刻集》,中國新興木刻,“仗著作者歷來的努力和作品的日見其優(yōu)良,現(xiàn)在不但已得中國讀者的同情,并且也漸漸的到了跨出世界上去的第一步”[4]。魯迅歷時數(shù)月,自費編印《木刻歷程》,用書信征集木刻原版,共收集青年木刻作品24幅,從拓印,編選,作序,設計封面到寫告白親力親為,以“鐵木藝社”名義印行。魯迅認為這是中國現(xiàn)代木刻的一塊“路程碑”,希望“作者都不斷的奮發(fā)”,“一程一程的向前走”[5]。
魯迅不斷組織舉行或積極參加木刻展覽會,為木刻青年提供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有利于他們技藝的提高。魯迅先生在上海租借場地,使用障眼法,將收集的大量外國木刻原拓進行展出。外國原拓木刻展覽會共舉辦三次,每次展期兩天:1930年10月舉辦“世界版畫展覽”;1933年10月舉辦“德俄版畫展覽”;1933年12月舉辦“俄法書籍插圖展覽”。魯迅先生強調,中國的新興木刻要想擴大影響,就必須要走向世界。1934年,在宋慶齡女士以及國際友人史沫特萊和綺達.臺麗德的協(xié)助下,魯迅在法國巴黎皮爾.沃爾斯畫廊舉辦了展出五十五幅現(xiàn)代創(chuàng)作木刻的展覽。這次展覽非常成功,不但獲得國際進步美術界的好評,而且起到了傳播中華文化的積極作用。
此外,從1935年元旦開始,青年木刻工作者唐訶以“平津木刻研究會”的名義先后在北京、濟南、上海等地巡回舉辦“全國木刻聯(lián)合展覽會”,展覽會結束后選出四十多幅作品編成《全國木刻展覽會專輯》。魯迅為此書作“序”,有書樣放在金肇野處,金被捕入獄后,作品失散,該書未正式出版,只留下了魯迅所寫的序文。1936年10月8日,魯迅先生帶病參加“中華全國木刻第二回流動展覽會”,在上海八仙橋青年會與青年木刻家們相聚,并作了范圍廣泛的談話。這是魯迅先生與中國木刻青年最后一次見面,十天后,先生與世長辭。
三.魯迅對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貢獻
魯迅關注中國新興木刻的發(fā)展,關心青年木刻工作者,關心他們的成長,他們的進步,從他們身上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對于青年木刻工作者的事情,魯迅幾乎是有求必應,出錢,貼時間,一封一封地回信,寫序言、小引,看他們的展覽,替他們宣傳,買他們的畫,辦木刻講習會,舉辦版畫展覽......許廣平女士在《魯迅與中國木刻》一文中寫道:“魯迅先生對于中國的木刻界是一手扶植,愛護備至的。他那些給木刻研究者的一批批通信,似嚴師,象慈父;真是聞如其聲,如見其人。所以許多散處各方的青年,無間遠邇,都來請教,他不啻在家里開了一個義務的木刻函授學校,而且是不定期限的,又不時把木刻創(chuàng)作給介紹到刊物上,還極力設法把它介紹到蘇聯(lián)等國展覽,更替他們編定《木刻紀程》,自己親手印出樣本拿去付印,以至成書,都不辭勞瘁地用心去干。這精神給一般人印象之深,直至他死了,哭得最傷怮的,木刻界諸君子真是有動于中,情不自禁的?!盵6]這一切都說明魯迅先生是青年木刻工作者的良師益友和思想、物質、技術上的支持者。
新興木刻運動之后,中國木刻版畫發(fā)生根本性變化,從單純的藝術作品轉變?yōu)榉细锩枰挠辛ξ淦鳎瑸闋幦要毩?、民族復興做出了很大貢獻。
參考文獻:
[1]魯迅.隨感錄四十三.《魯迅全集》(第1卷).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第330頁
[2]魯迅.<新俄畫選>小引.《魯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第345頁
[3]江豐.《魯迅先生與“一八藝社”》.《回憶魯迅的美術活動續(xù)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第6頁
[4]魯迅.<木刻紀程>小引.《魯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第47頁
[5]魯迅.<木刻紀程>小引.《魯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第48頁
[6]許廣平.魯迅與中國木刻運動.《耕耘》雜志,194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