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摘要]梭羅的《瓦爾登湖》具有很深的中國先秦經(jīng)典情結。在其著作中或明引,或間引,或暗引,引用自如,方式靈活,契合自洽,體現(xiàn)了真、善、美的高度完美的有機結合。引用經(jīng)典,不僅豐富了文化意蘊,提升了思想境界,而且更是彰顯了西方學者酷愛中國先秦圣哲經(jīng)典好學精神與宏闊視野,由此彰顯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無限魅力。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發(fā)展的生態(tài)格局中,《瓦爾登湖》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引用中國先秦圣哲經(jīng)典精神的成功典范,更具有學術價值與啟迪意義。
[關鍵詞]《瓦爾登湖》; 經(jīng)典情結;明引之真;間引之善;暗引之美
[中圖分類號]I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6)06-0070-05
Abstract: Walden written by Thoreau has deep complex of classics of early Qin. In Walden, the citation methods are various, such as direct citation, or indirect citation which contain deep reflection of sincerity, goodness and beauty. The citation of classics not only enrich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enhances the thinking level but also displays westerners tolera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ancient classics. All of the influence shows the charm and vividness of Chinese classics on western intellectuals. In the intercultural pattern, Walden successfully cited the classics in early Qin Dynasty, which makes the masterpiece quite outstanding.
Key words:Thoreau; Walden; classic complex; direct citation; indirect citation; insightful meaning
亨利·大衛(wèi)·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的老師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的《梭羅小傳》開篇即以詩化的語言稱頌道:“仿佛是清風送來了他,仿佛是麻雀教會了他,仿佛是神秘的路標指引著他,覓見了遠方土壤中怒放的蘭花”[1](p8)。眾所周知,梭羅是一位超凡脫俗的奇人,而其代表作《瓦爾登湖》則是一部驚世駭俗的奇書。《瓦爾登湖》于 1854年首次出版,當初頗遭冷遇。直至20世紀40年代以來,其人其著才備受關注,聲譽鵲起。1969年,梭羅塑像被正式安放于紐約“名人館”,被稱之為“美國文學史上第一位主要的自然的闡釋者,是美國環(huán)境主義的第一位圣徒”[2](p11)。1985年,《瓦爾登湖》在《美國遺產(chǎn)》(American Heritage)雜志上所列 “十本構成美國人性格的書”中名列榜首[3](p171)。哈佛大學英語系教授勞倫斯·比爾視《瓦爾登湖》為“圣經(jīng)”和“給人以靈感的文學經(jīng)典”,又認為:“與其說它是一部不朽之著,倒不如說它是一種真實的生活。”[3](p313)中國第一個譯介《瓦爾登湖》的作者徐遲評價此著說:“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脾,動我衷腸?!盵4](p379)因此,努力拓展研究《瓦爾登湖》的新渠道,就顯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但具體而言,《瓦爾登湖》之美究竟還有哪些方面值得深入探尋呢?
通過對《瓦爾登湖》的悉心研讀,筆者發(fā)現(xiàn),其文化精神除了深受其老師愛默生思想之影響外,還深受中國先秦哲學著作《四書》及老子、莊子等諸子經(jīng)典文化精神的浸潤。林語堂說得好:“梭羅的人生觀,在所有的美國作家中,可以說最富有中國人的色彩,我把梭羅的文章翻譯成中文說是中國詩人寫的,一定不會有人懷疑?!?[5](p89)所謂“中國人的色彩”,其中主要是指富有中國元素標志的先秦圣哲經(jīng)典之精神。梭羅喜歡中國先秦圣哲經(jīng)典,完全是受到其師愛默生的影響。在哈佛學院求學期間,愛默生就閱讀了約書亞·馬什曼編譯的《孔子著作》(實即《論語》),被其中深厚博大的仁愛精神所吸引。他在日記中寫道:“孔子,民族的光榮,絕對東方的圣人,他是個中間人。他是哲學中的華盛頓、仲裁人,現(xiàn)代史中的中庸之道。” [6](p137)他還專門摘抄了好多語錄。愛默生還閱讀了大衛(wèi)·科利1828年翻譯、在馬六甲出版的《中國古典著作〈四書〉》,立刻被簡潔、短小而機智的儒家式道德教育所吸引,認為:“《孟子》是用它靜謐的陽光對卡萊爾的暴風雷電的一個危險的反襯。”[7](p552)在深深感受了中國先秦圣哲經(jīng)典精神之后,愛默生又及時將其推薦給了學生梭羅。師徒二人合作,還共同編輯了超驗主義的代表期刊《日晷》。在這份月刊上,他們分別選載了馬什曼翻譯的《四書》與科利翻譯的《四書》,取名《中國古典精粹〈四書〉》。在老師愛默生的直接影響下,梭羅對中國先秦圣哲經(jīng)典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他曾由衷稱贊道:“這些古書是多么動人心魄,荷馬、孔子的情趣是多么高貴!” [8](p187)正因為梭羅十分喜愛中國先秦圣哲經(jīng)典的哲學思想,所以,在其世界名著《瓦爾登湖》中亦就得到了最自然、最親切、最準確、最適當?shù)囊谩1疚臄M就 《瓦爾登湖》引用中國先秦圣哲經(jīng)典思想的方式及其意蘊略做探討,以窺梭羅與中國先秦圣哲經(jīng)典文化精神深厚情結之一斑。
一、直引之真:文章不寫一句空
所謂“直引”,就是將中國先秦圣哲經(jīng)典之語言原汁原味地引用于自己的著作中,以增進行文論證的權威性與說服力,收到水乳交融、為我所用的良好效果。這種直接引用的方式,在《瓦爾登湖》中占絕大多數(shù),也是梭羅引用得自如靈動、真情流露的佳妙之處。
在《瓦爾登湖》的《經(jīng)濟篇》中,梭羅論述人們“生活之道多種多樣”與“一切變革都是值得思考的奇跡;不過那是時刻都在發(fā)生的奇跡”的時候[9](p7),作者引用《論語·為政》第二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在這里主要是教育子路對待知與不知的是非問題要有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子路是孔子喜愛的學生,比孔子小9歲。子路性剛,好以不知為知,故孔子以此抑之。梭羅引用孔子教育子路對待知與不知要有正確態(tài)度的言論,用意十分清楚,就是對如何尋求真正適合自己的“生活之道”要懷抱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倘若僅憑想當然生活,到頭來只會是海市蜃樓般的一場虛幻而已。
在《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一章中,梭羅以飽蘸深情之筆墨,淋漓盡致地描述了自己對瓦爾登湖早晨美景的陶醉之意。作者對于 “一日之計在于晨”的如此清新美好的景象,自然是欣喜萬分而充滿感恩的。接著又引述說:“據(jù)說成湯王的浴盆上刻有大意如下的文字:‘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能夠理解個中道理。黎明帶回了英雄時代?!盵9](p63)“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大學》“湯之《盤銘》”。意思是說,假如一天自新,就能天天自新,每天自新。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也正如梭羅所親自感受的那樣,每個早晨都是新的。值得玩味的是,梭羅在引文之后所說的“我能夠理解個中道理。黎明帶回了英雄時代”這兩句話。此時此刻,作者是真正理解了“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9個字的重要意義了,即要做人,就要做一個不斷有新思想、新動力、新成就、新氣象的人。就像每日清新純潔、活力四射的早晨,給人以清新活潑、精神振奮的無限美感。如果人人都能處于這樣的一種亢奮昂揚、奮發(fā)有為的精神狀態(tài),那么不就等于是“黎明帶回了英雄時代”了嗎?《大學》“湯之《盤銘》中的“三新”理念,通過梭羅親歷清新早晨魅力的生動描述與闡發(fā),從而使得東西方人共同向往與追求的人生新境界,并由此碰撞出了燦爛新異的耀眼火花,給人生前景涂上了一層亮麗的色彩。
在《結束語》這章中,梭羅論述:“如果我得整天關在小閣樓的一角,就像蜘蛛一樣,只要我還有思想,世界對我來說還是一樣大的” [10](p230)之后,引用《論語·子罕》第九之孔子語錄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的意思是說,三軍的元帥可以被撤換、被劫奪,但一個普通的男子漢卻是無法強迫他改變志向的。孔子以強弱對比的手法,強調(diào)立志的重要性。正如梭羅所說的那樣,只要他的思想不滅,志向不變,抱負恒在,雖然“整天關在小閣樓的一角”,但他仍然會覺得世界照樣遼闊遠大。這就是堅守意志的無窮魅力。正因為意志如此堅定而絲毫不動搖,所以,梭羅說:“我只走我能走的唯一道路,在這條路上沒有什么力量能阻止我?!盵9](p231)梭羅自己置世俗偏見于不顧,堅持超驗主義的理想與實踐,孤居瓦爾登湖畔的小木屋,從事一項親近自然、自給自足、生活簡樸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事業(yè),這本身就是一出“匹夫不可奪志”的驚世駭俗而難能可貴之壯舉。梭羅形象之偉大,精神之崇高,其魅力正在于此。
《瓦爾登湖》中直接引用先秦圣哲經(jīng)典言論的數(shù)量相對較多,且分布全書。這些所引經(jīng)典言論,觀點明確,意旨鮮明,皆具經(jīng)典意義,與梭羅所敘述之內(nèi)容、表達之主旨水乳交融,極大地增強了《瓦爾登湖》的論證力度,提升了《瓦爾登湖》的思想高度與藝術境界。梭羅如此成功地學習與借鑒中國先秦圣哲經(jīng)典之文化精神,委實是別具世界眼光的明智之舉。
二、間引之善:橫看成嶺側成峰
所謂“間引”,即指間接引用。它與直接引用原文不同的是,或將原文加以翻譯后引用;或點明所引原文中的幾個關鍵詞;或對原文中相關的內(nèi)容有所提示。這是作者對于原文熟諳明了、靈活運用的體現(xiàn)。
梭羅在《春天》一章中,他將《孟子·告子上》的一段話作了翻譯后引用于文中。譯文為:“美德的萌芽多次被阻止生長后,夜間有益的氣息也不足以保全他們了。一旦夜間的氣息無法再保全它們,那么人性便和獸性相差無幾了。人們看這人的本性如獸性一般,就認為他從未有過理性的天賦。這些都是人的真實自然的感情嗎?”[9](p221)《孟子·告子上》原文為:“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楛亡之矣。楛之反復,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其人之情也哉?”。對照原文,梭羅的譯文有些不夠圓滿,但卻凸顯了“呵護美德十分重要,若失去美德,就失去了人性”基本道理與精神。梭羅間引《孟子·告子上》關于牛山之木的比喻事典,十分自然而巧妙地傳達了自己的思想觀念與行為立場,彼此氣脈相通,渾然天成,實在難得。
在《村子》一章之結尾處,梭羅這樣寫道:“我確信,如果所有的人都生活得像我當時那么簡樸,盜竊和搶劫的事便不會發(fā)生。這類事只發(fā)生在這樣的社會里:有些所得到的有余,而另一些人則不足”[9](pp124-125)其中“有些所得到的有余,而另一些人則不足”二句,自是從老子《道德經(jīng)》化來?!兜赖陆?jīng)》原文為:“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币虼?,圣人有所作為卻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顯示自己的賢德。梭羅對于違反自然法則的“有些所得到的有余,而另一些人則不足”的社會不公現(xiàn)象是憤憤不平、深刻批判的。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像他那樣過著簡樸的生活,以此阻止“盜竊和搶劫的事”的發(fā)生。其想法雖然是樸素而稚嫩的,但他所勾畫的人人平等、社會安寧的藍圖則是美好而令人憧憬的。
梭羅間引先秦圣哲的經(jīng)典語錄,有時往往只有一點很概念化的提示,而作為讀者,只要根據(jù)上下文的貫通分析,是可以梳理出所間引的原文內(nèi)容的。《禽獸為鄰》一章中的敘述就是如此。文章寫道:“我非常接近于萬物的本質化為一體,這是我一生中所不曾有過的。我怕這些思想不會再回到我的腦海里來。要是有益的話,我會吹口哨召喚它。當思想向我們發(fā)出邀請時,推說還得考慮考慮,這是否明智?我的思想已經(jīng)一去無蹤,我再也無法追尋了。什么是我方才正在考慮的問題呢?這是一個迷迷蒙蒙的日子。我還是來看看孔夫子的三句話吧,它們會把那思想重新恢復過來?!盵9](p161)其中“孔夫子的三句話”究竟是哪三句話呢?梭羅沒有直接告訴我們。欲知究竟,我們只能透過此章《禽獸為鄰》的深度閱讀,在了解它的主旨與意趣之后,方能知曉“孔子的三句話”對梭羅的重要意義。
由題目《禽獸為鄰》可知,梭羅要描寫的主體內(nèi)容,就是他在瓦爾登湖與各種飛禽走獸為鄰居友朋的事情。那些飛禽走獸們是那么的可親可愛,那么的富于情趣。對于梭羅而言,豈一個“樂”之了得?由此,我們自然想到了梭羅所喜歡的“孔夫子的三句話”——“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的意思嗎?這里的“知”,就是智慧、聰明的意思;其中的山、水,代表自然。梭羅自幼喜歡自然山水,加之與其師愛默生一樣都是超驗主義忠實的踐行者,崇尚自然,力圖簡樸,更是其核心精神與生命基調(diào)。所以,梭羅從孔子的這三句話中遇到了真正的知音,同時獲得了有力的理論支撐。正因為梭羅太熟悉這三句話了,太懂得它的偉大意義了,太使他激動人心了,于是,當他提及孔子的這段話時已不必要具體介紹了,只需點出“孔夫子的三句話”即可。就好像我們稱道宋代著名理學家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四句名言為“橫渠四句”一樣,它已經(jīng)成為家喻戶曉的約定俗成的一種文化意象了。由此可見,“孔子的三句話”對梭羅的影響是何等之深刻,作用又是是何等之重大。
三、暗引之美:心有靈犀一點通
所謂“暗引”,即指梭羅所描寫的場景及境界與先秦圣哲的經(jīng)典精神暗中相合,彼此呼應,頗有“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無題》)的神妙意味,那情景簡直就是先秦圣哲經(jīng)典精神的現(xiàn)場映現(xiàn)。梭羅的如此暗引之法,堪稱是先秦圣哲經(jīng)典精神的別一種承傳方式,應當值得特別注意。這類暗引的例子很多,此僅舉三例論之。
(一)孤獨為美,以苦為樂。在《結束語》中,梭羅是這樣來認識貧苦與孤獨的,他說:“他的生活越簡單,宇宙的規(guī)律將顯得越不復雜,孤獨將不成其為孤獨,貧困也不成其為貧困,軟弱也不成其為軟弱……不論你的生活多么卑賤,面對它,活下去。不要躲開生活,咒罵生活。它不像你那么壞。你最富的時候,生活看起來最窮。愛挑毛病的人即便在天堂也會找出毛病。盡管生活很窮,還是要熱愛生活。即便在貧民所里,你也許還會有快樂、刺激、光榮的時光。濟貧院窗上反射出的夕陽的光輝,和富人公寓上反射出的一樣明亮;門前的雪也一樣在早春融化……在我看來,城里的窮人往往過著最獨立的生活,也許他們就是博大到可以毫無顧慮地去接受施予……把貧窮當作花園的草,當作圣賢那樣培養(yǎng),不要自找麻煩去找新事物,不能是衣服還是朋友……不要給我愛,不要給我錢,不要給我名譽,給我真實就行了……那氣派,那房子,那種場所和‘娛樂,我一樣都不要?!盵9](pp227-231)梭羅之所以如此安貧樂道,只是因為在他看來:“一份明智的理性,要比一座高如懸月的紀念碑更值得紀念。”[9](p40)這是梭羅對自己貧苦寂寞最為出神入化的得大自在、得大智慧的獨到妙解。
梭羅是如此描寫孤獨貧苦并樂享其中的,那么,我們再來看看孔子筆下之人們是如何對待貧苦寂寞的呢?《論語·雍也》第六云:“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論語·述而》第七云:“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鄙鲜鑫鞣剿罅_關于甘貧樂道的情景描寫與東方孔子這兩處關于甘貧樂道的情景描寫,是何等的相似乃爾。正可謂:東西呼應情景似,古今遙望命意同。天然暗合,妙哉清貧!
(二)天人感應,萬物為友。梭羅于《禽獸為鄰》一章中曾十分自豪地說過:“我非常接近于與萬物的本質化為一體,這是我一生中所不曾有過的?!盵9](p161)在《冬季的動物》中,梭羅無比欣慰地寫道:“有一次我在村中花園里鋤地時,一只麻雀飛到我肩上落了一會兒,當時我覺得,即便我戴上任何肩章都沒有這樣光榮。松鼠到最后也跟著我混得很熟,偶爾抄近路時也從我的鞋上踩?!盵9](p196)在梭羅的眼中和心里,宇宙大地上的山水花木、鳥獸蟲魚,無一不是他的兄弟姐妹與親朋好友。這與中國先秦圣哲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與莊子的思想是頗為心心相印的。梭羅如此“天人感應,萬物為友”的深情描寫,在《瓦爾登湖》中可謂俯拾皆是,不勝枚舉。
《莊子·下篇》第三十三對與天地相并、與萬物為友的思想論述得甚為詳盡而透辟。莊子說:“獨與天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這里,莊子所突出的“獨與天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與“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的文化精神,很容易在上述梭羅“天人感應,萬物為友”的精神世界里一一對號入座。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我們說梭羅的自然精神暗合于莊子道家思想,諒其大致不錯的。
其三、天下太平,世界大同。在《村子》一章中,梭羅如此真切地描寫道:“除了那些代表國家的人之外,我從未受到任何人的騷擾。除了那張放稿件的桌子,我連個鎖簧也沒有,甚至門閂上和窗戶上也沒有一根釘子。我白天夜里都不鎖門,盡管我好幾天不在家,甚至在第二年的秋天還到緬因森林去住了半個月。可是,我的屋子比有列兵士看守更受到尊重。疲倦的漫游者可以在我的火爐旁休息暖暖身子;文學愛好者可以在我的桌上欣賞幾本書;或者某些好奇的人打開我的碗櫥門,看看我午餐留下了些什么菜,晚餐打算吃點什么??墒?,盡管各色人等經(jīng)由這條路來到湖邊,這些人并未給我太多不方便之感,我也沒有丟失過任何東西。”[9](p124)在梭羅與人接觸交往的世界里,沒有暴力,沒有斗爭,沒有偷盜,沒有丑陋。而有的是信任,有的是友好,有的是平安,有的是寧靜。有的是真、善、美,而不見假、惡、丑。這委實是陶淵明《桃花源記》所描繪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和諧美好世界的現(xiàn)代版。
由此,我們便會自然想到《禮記·禮運》中的大同世界的生動描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從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真切體驗到的各色人等的友好相處的情景,與《禮記·禮運》“天下為公”理想世界的刻畫,頗具異曲同工之妙。兩者所不同的是,《禮運》是理想的描繪,梭羅是現(xiàn)實的體驗;《禮運》是東方的寶典,瓦爾登湖是西方的明珠。殊途同歸,人心所向;對照閱讀,耐人尋味。
行文至此,反觀梭羅《瓦爾登湖》中對中國先秦圣哲經(jīng)典文化精神的接受途徑及其意蘊之情狀,越發(fā)覺得林語堂先生所說的“梭羅的人生觀,在所有的美國作家中,可以說最富有中國人的色彩”的話是十分精到。先秦圣哲中博愛仁義、向往大同的孔孟儒家思想與崇尚自然、無為清凈的老莊道家精神,無不被梭羅吸收并融化于《瓦爾登湖》全書之中。 “見賢思齊”,這是中國士人謙遜為懷、虛心學習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而梭羅如此鐘情于中國先秦經(jīng)典的文化精神,更是這種傳統(tǒng)的生動體現(xiàn)。梭羅或明引、或間引、或暗引,方式靈活、契合自洽,體現(xiàn)了真、善、美的高度完美的有機結合。不僅豐富了著作的文化內(nèi)蘊,提升了著作的思想境界,而且更是彰顯了西方學者酷愛中國先秦圣哲經(jīng)典的好學胸襟,由此體現(xiàn)出中國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的無比魅力與無窮生命力。梭羅與《瓦爾登湖》不僅屬于美國,也屬于中國的,更屬于世界。在當今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世界文化交流發(fā)展的生態(tài)格局中,《瓦爾登湖》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引用中國先秦圣哲們經(jīng)典的成功經(jīng)驗,更具有學術價值與啟迪意義。
[參 考 文 獻]
[1][美]愛默生.梭羅小傳[C]//[美]梭羅著;許崇信,林本椿譯.瓦爾登湖.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2]Lawrence Bull ,Thoreauand the natural euvironment,In Joel Myerson ed ,The Cambridgc Companion to Henry David Thoreau[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Lawrence Bull,The Environmental Im agination:Thoreau ,Nature.Writing,and the Formation of A merican Culture[M]. U.S.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4]程紅.尋歸荒野 [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
[5]陳長房.梭羅與中國[M].臺北:三民書局,1990.
[6]錢滿素.愛默生和中國——對個人主義的反思 [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6.
[7][美]小羅伯特·D理查森愛默生:充滿激情的思想家 [M].石堅,李竹渝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8]Arthur Christy ,The Orient in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A Study of Emerson,Thoreau,and Alcott[M]Newyork:Octagon Book,1978.
[9][美]梭羅瓦爾登湖[M].許崇信,林本椿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作者系江蘇大學講師,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連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