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京
楊憲益(1915-2009),譯界泰斗、著名學者和詩人。安徽泗縣人,1915年生于天津一個銀行家家庭,1934年赴英國牛津大學留學,畢業(yè)回國后執(zhí)教于中央大學、光華大學等院校,歷任國立編譯館編纂、外文出版社專家等職。他與夫人戴乃迭(Gladys Margaret Tayler,英國人,牛津大學首位中文學士,翻譯大師)聯(lián)袂翻譯了《離騷》《宋明平話小說選》《聊齋志異》《紅樓夢》《魯迅選集》等,譯著逾千萬字,被學界譽為“翻譯整個中國的人?!睏顟椧嫦壬鞯壬?,譽滿海內(nèi)外。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是一位抗日勇士。海外留學生涯中,他主持中國學會、創(chuàng)辦報紙雜志、編寫劇本,謳歌抗戰(zhàn)。他募集資金,致力于抗戰(zhàn)大業(yè),擎起了抗日大旗,譜寫了一曲抗日正氣歌。
一、打垮日本學會
牛津大學有一個中國學會,學會設主席、秘書各一名,全面負責會務,楊憲益到牛津大學后被推選為秘書,翌年,又被選為學會主席。中國學會時常舉行集會,邀請一些中英學者做講演,從中國歷史文化講到政治經(jīng)濟,從中國革命論至外交……內(nèi)容精彩紛呈。
當時,日本留學生在牛津大學也組建了一個學會,日本學會長期受到日本官方的資助,經(jīng)費充足,時常舉辦一些茶話會、聯(lián)歡會,以招徠更多的會眾,有時甚至還不惜高薪聘請一些外國名流為其支撐門面。所以,日本學會會員遠超中國學會,他們對中國學會,嗤之以鼻。見此情形,楊憲益義憤填膺,暗下決心要打垮日本學會。
1937年,日本發(fā)動七·七盧溝橋事變,中國全面抗戰(zhàn)揭開了序幕,日本野蠻滅絕人性的侵略行徑遭到英國、加拿大等許多愛好和平、正義國家和人民的譴責,楊憲益抓住有利時機,在牛津大學積極展開抗戰(zhàn)宣傳和組織活動。有一次,楊憲益在一個會堂舉行了上千人的集會,與會的不少西方人士認為:日本自19世紀末期后,政治、經(jīng)濟和科學技術等方面發(fā)展勢頭迅猛,相較之下,中國政局不穩(wěn),經(jīng)濟、科技落后,要想戰(zhàn)勝日本,無異緣木求魚。見此情景,楊憲益當即登臺進行演講,他引用英國著名學者弗萊達·阿特利(Freda Utley)作品《日本的泥足》(Japans Feet of Clay)中的一段話:因為中國抗戰(zhàn)受到全球大多數(shù)國家和人民的支持,因此,中日雙方力量對比雖然懸殊,但中國必將打敗日本。他的演講有理有據(jù),聲情并茂,極富感染力,會場不時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楊憲益以卓越的才智將中國學會辦得生機盎然,漸漸地中國學會在牛津校園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之前的很多日本學會會員放棄日本學會,轉(zhuǎn)而加入到中國學會中來,中國學會會眾也由起初的百余人漸漸增加到近千人。當時楊憲益女友戴乃迭、在牛津大學求學的錢鐘書和楊絳夫婦以及呂叔湘、楊人楩、俞大絪、俞大縝等也紛紛參加了中國學會。戴乃迭還對一群群婦女演說,勸他們別買日本罐頭和長筒絲襪,掀起抵制日貨運動?!皩殑︿h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經(jīng)過不懈努力,中國學會最終不僅在會員數(shù)量上,而且在氣勢上戰(zhàn)勝了傲慢無禮,狂妄自大的日本學會。
二、創(chuàng)辦《抗日時報》及《復興》
抗戰(zhàn)爆發(fā)后,英國倫敦中國學生的抗日宣傳活動如火如荼,楊憲益成為活動的領導人之一,這些抗日活動得到眾多英國人士的相助,當?shù)氐墓约暗胤饺说缊F體出面組織了許許多多的集會,據(jù)楊憲益先生回憶:“我記不清做過多少次公開演講,我發(fā)表慷慨激昂的演說,聽眾們?yōu)槲液炔?,并發(fā)誓要支持我們的事業(yè),許多好心的老太太走上前來遞給我一杯又一杯牛奶?!睘榱俗尭嘣谟娜A人了解抗戰(zhàn)局勢,他決定辦一份中文報紙《抗日時報》,他的想法獲得著名愛國主義詩人王禮錫夫婦和呂叔湘、向達等的支持。楊憲益和杰出的民主革命先驅(qū)李烈鈞將軍之子李贛鵬共同出資買來一臺油印機,楊憲益負責把當天英國報刊上有關中國抗戰(zhàn)的新聞資料搜集起來并譯作中文,再由向達進行潤色,向達還負責與呂叔湘一起制作蠟版,最后大家一起動手油印,報紙印出后散發(fā)給倫敦的華人。
那時候,《抗日時報》深得倫敦華人喜愛,近千份的報紙往往很快告罄,一時洛陽紙貴。1938年春,楊憲益又在牛津大學又創(chuàng)辦了一份雜志,名曰《復興》。該刊從資料搜集整理到撰稿,及至油印、分發(fā),概由楊憲益一人完成,每期約十至二十頁,楊憲益在《復興》中猛烈地抨擊日本侵略者的強盜行徑,他還對戰(zhàn)爭形勢進行客觀分析,認為中國必將打敗日寇。楊憲益將一部分雜志分發(fā)給英國的一些團體和機關,一部分寄給中國國民政府組織機構(gòu),他甚至把《復興》徑自寄到日軍駐天津衛(wèi)戍司令部,體現(xiàn)其悠悠赤子之心、也體現(xiàn)出他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極度藐視。
20世紀30年代,巴黎的中國留學生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支持下,辦了一份《救亡報》,楊憲益獲悉后,于1937年冬前往法國巴黎進行交流活動。據(jù)楊憲益先生回憶,當時一位資深的中共代表接待了他,但楊憲益不知道他是誰,他告訴楊憲益說他姓吳,但楊憲益認為這可能不是他的真實姓氏,他對楊憲益說:“我們和中國人民必須與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一起工作,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他還請楊憲益在一家小咖啡館吃了份簡餐,楊憲益向《救亡報》組織捐助了20英鎊,表示對他們的抗日救亡運動工作的鼓舞和支持。
三、為抗日募捐、編寫《平型關》獨幕劇
留學期間,楊憲益為中國的抗戰(zhàn)事業(yè),還進行了一些募捐活動,說起來還有個故事:1935年冬,一位名叫厄奈斯特·庇特曼(Ernest Bitt? man)的英國富人熱情邀請楊憲益到他的俱樂部共享晚宴,他們曾在地中海游覽時相識。那時,英國富商常在俱樂部度過余暇。厄奈斯特·庇特曼供職于皇家汽車俱樂部,晚宴上,厄奈斯特·庇特曼眉飛色舞地告訴楊憲益,說他的兒子剛買了一架飛機,他慫恿楊憲益也去買一架,說這是件很時尚的事。席間,他還好奇地詢問楊憲益的汽車是什么牌子?令他驚奇的是,楊憲益告訴他自己并沒有汽車。過了一段時間,楊憲益和中國留學生在倫敦組織了一次抗日宣講會,發(fā)表了抨擊日本侵華的演說,并為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事業(yè)進行募捐活動。會前楊憲益給這位英國朋友發(fā)了份請柬,厄奈斯特·庇特曼如約而至,聽完演講后,厄奈斯特·庇特曼看見楊憲益和幾位中國學生正站在出口處,每人手上各端一頂帽子用以接納捐資,他目光中頓時流露出一種異樣的神情,走過楊憲益身邊時,他悄悄地在楊憲益的帽子里放了10英鎊,楊憲益禮貌地向他表示感謝,他低著頭匆匆離去。從那以后,厄奈斯特·庇特曼再也沒有聯(lián)系過楊憲益。多年后楊憲益談起這段往事時笑言:他看到家境殷實的中國朋友竟然做出這種類似乞討的舉動,肯定大為震驚,但我從事反日宣傳活動忙得要命,也無暇顧及這些了。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后,日軍大舉攻入中國內(nèi)地,狂言要“三個月滅亡中國”,中國守軍奮起抗戰(zhàn),中日雙方展開了一場決死戰(zhàn)斗。為了號召海外華人抗戰(zhàn),鼓舞海外華人的抗戰(zhàn)士氣,1938春,楊憲益以平型關伏擊戰(zhàn)為題材,用英文編寫了一部獨幕?。?1937年9月初,日本最精銳的華北方面軍第五師團進抵河北蔚縣,其一部向山西廣靈、靈丘一帶進犯。負責守衛(wèi)該處的國民軍湯恩伯部的十七軍、七十三師與日軍鏖戰(zhàn)近十個日夜后,撤至平型關一線。平型關是晉東北的一個著名要塞,地勢十分險峻,扼太原門戶。日軍企圖一舉奪取平型關,打開通往太原的通路。9月下旬,八路軍一一五師于在平型關附近伏擊日軍,擊潰第五師團第九、二十一旅團,共殲滅日軍近千人,繳獲了日軍大批輜重,取得了抗日的首次大捷,平型關大捷粉碎了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極大振奮了中華兒女的抗戰(zhàn)士氣。令人遺憾的是,后來這部劇本丟失了。
參考文獻:
[1]李舫,任姍姍,李輝.他幾乎“翻譯了整個中國”[N],北京:人民日報,2009 -11 -25(11) .
[2]戴乃迭.我覺得我有兩個祖國[A],楊憲益.我有兩個祖國——戴乃迭和他的精神世界[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楊憲益,薛鴻時譯.楊憲益自傳[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