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星
摘要:面對孩子稚嫩的行為,更多的是需要教師的贊美、鼓勵、賞識、呵護,但對于多次教育無效者,呵護就要換一種方式——及時矯正。教師要睜大眼睛明辨是非,非常明確地告訴孩子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關鍵詞:班主任;“小偷”;寬容; 懲戒
教育的本質,無論教育工作者用什么教育方法,都是塑造人、培養(yǎng)人的手段過程,最終是被教育者得到內心體驗,內化為自覺行為。在學生幼小的心靈種下真善美的種子,成為社會、集體所需要的人才。教師不能為了賞識而盲目表揚,一味說好話,也不能怕影響孩子的心情而降低對他們的要求。如何用心發(fā)現學生的點滴進步,在此基礎上以點帶面,激發(fā)他們的學習上進心?需要教師深入地探討和思索。
寬容是教育永遠的主題
寬容的表達需要信任、呵護。忘不了,經典的教育故事。班里有同學丟了錢,老師沒有對同學們挨個“清洗”,先是側面觀察,然后在教室門口放了一個剛能伸進拳頭的箱子,對同學們說:“甲同學丟了錢,我猜測可能是有人無意拿的,老師相信你。現在我們每個人走出教室前,都把手伸進箱子一次,相信甲同學的錢一定會出現在箱子里?!惫黄淙唬韧瑢W們走完,甲同學的錢如期出現在箱子里……多年后,偷拿錢的學生大學畢業(yè),回來拜訪老師:“如果老師當場揭開‘秘密,我會無地自容,正是老師的寬容,保留了我的尊嚴,我才勤奮學習,以報答老師的呵護之恩?!睙o獨有偶,同樣的事件,相反的做法:因為搜一本丟失的字典,一位五年級班主任在班里每個同學的抽屜里翻箱倒柜地尋找,字典確實在乙同學的抽屜里找到了,可乙同學因為背上了“小偷”的包袱,時隔不久就輟學了。第二個例子中,老師真的需要問清楚乙同學為什么拿字典,問清原因后再做決定。就因為老師缺乏恰當的處置藝術,失去了多么好的道德教育的機會,使一個需要了解的、需要矯正的孩子過早地改變了人生軌跡,真是令人扼腕嘆息。
在孩子們的童真世界里,對物質的歸屬性有所認識,但從主觀上對自己的行為又缺乏自制力、可控力。對他人財物或處于好奇,或出于喜歡,會產生將喜歡或需要的東西據為己有的沖動,這并不是人性本質上的大善大惡。如果偷拿東西的同學處在老師和同學們的集體關注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將大白于天下,此時的他也許正無比惶恐、后悔乃至恐懼。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把孩子的行為定位在可教、可塑階段,創(chuàng)造出保護孩子不被暴露的環(huán)境,以呵護其不被過早地貼上負面標簽,喚起學生內心的羞恥感、自尊心,在適當時機,留給犯錯學生得到改正錯誤的機會。最好的教育效果,就是喚起兒童內心的自我覺醒,潤物細無聲,這是多好的教育境界。
懲戒、矯正是必須的手段
誠然,恰當的教育方式有著無可比擬的力量,在可塑性很強的兒童身上,任何恰當的教育方法都可能出現神奇的效果。不可否認,在社會環(huán)境的浸染下,單純呵護、賞識的教育方式已經不具備代表性和普適意義。還有“屢教不改”的個例。雖教育多次,創(chuàng)造多次機會,力爭喚起學生自身良心上的發(fā)現,可是效果并不盡然。這時,需要教師及時轉變思路、更新方法,當機立斷給予學生當頭棒喝!及時制止學生的錯誤行為,避免他們在習慣于教師的“和稀泥”后,持續(xù)錯誤行為,卻得不到相應的懲罰,在“不良習慣成自然”的路上越滑越遠。此時,教師需要及時制止學生的錯誤行為,教育的要點在于告訴學生:做錯了,你就要對自己的錯誤行為負責。
在筆者任教的四年級,曾有一學生丙多次拿同學們的財物,小到橡皮,大至同學們幾十元的零花錢。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后,筆者對他及時進行教育矯正,但該同學卻“屢教不改”,幾次教育引導均告無效?!霸僖辉俣?,哪能容“再三再四”。當他再一次拿了鄰桌兩元錢去買零食的路上,筆者把他叫到辦公室,在取得確鑿證據的前提下,厲聲批評他的行為,告訴他,小錯的積累必將鑄成大錯。在對他進行一番教育后,同樣答應為他保守秘密。但是,這件事情不能這樣結束,在一個課外活動時間,筆者找來丙同學,詳細詢問、調查他以前的類似行為,把他拿到別人的財物數大致統(tǒng)計了一下。在讓丙同學確認后,筆者叫來了他的家長,沒有向家長告狀,而是和家長溝通了丙同學的情況,讓家長看看丙同學的“賬單”,最后和家長一起協商了下一步的行動:讓丙同學自力更生,通過撿廢品或參加勞動的方式籌錢,按照“帳單”上的數據,制定一個還款計劃。這樣做,是要讓丙明白,別人的東西永遠都不能拿,拿了就要負責任,錯了,就要接受物質及精神上的懲罰。而懲罰也只是一種措施,最終讓人不再犯錯。
結束語
教育所面對的教育對象是復雜的,有時可以一帆風順達到預定的教育目標,但更多的時候,需要教育工作者用耐心、智慧,巧妙地處理諸多的教育事件,所以,對于單純如白紙的孩子,如何擦去留在他們身上的污漬,僅僅靠鼓勵、呵護、賞識還遠遠不夠,教師要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