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萍
【關鍵詞】 數學教學;“小老師”教育模式;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18—0104—01
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的引領者,學生只能不停地接收教師教授的知識,只能隨著教師的思路走。這就造成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不到提高,思維受限。為改變這個現狀,筆者采用了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即“小老師”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將學生與教師的角色進行互換,其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該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小老師”教育模式的優(yōu)勢
1. 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在傳統數學教學中,基本上是以教師授課、講題、做題訓練等方式進行。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很多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而在“小老師”教育模式下,教師在上課前要將學習任務下發(fā)給學生,然后讓學生自己先進行預習,自己講解。這樣教學,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有效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 將教師講授轉變?yōu)閷W生操作。在“小老師”教學模式下,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時,并不只是以授課的形式進行,學生可以通過實際的動手操作來進行學習。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學生可以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及特點,通過思考、分析與討論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3. 將個人學習轉變?yōu)榛訉W習。在“小老師”教育模式下,學生之間要進行討論交流,從而增強學生的團結合作的精神。其中,可以選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進行學習,這就能使學生通過合作與交流來發(fā)現、分析不同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習能力及發(fā)散性思維能力。
二、“小老師”教學模式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1. 教師指導,“小老師”主講。教師作為學生的指導者,將學習任務下發(fā)給學生,提醒及監(jiān)督學生。而“小老師”需做好預習工作,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其他學生也可以提出問題,“小老師”負責解答。教師則坐在一旁進行相應的指導工作。如若有“小老師”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則可以進行解答。在“小老師”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還需要多加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適當地調整教學方式。
如,在四年級“找規(guī)律”這一課教學中,“小老師”講解其中的一道題目:出一組圖片,從左至右依次觀察,盆栽的排列順序是怎樣的?還有其他的小彩燈以及小旗呢?學生可以進行討論思考,再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后來還做了補充,按照這種排練順序,從左邊數起的23個盆栽會是那種顏色?接著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之后,最后得出結論:第23盆為綠色。其中值得欣慰的是一個學生沒有按照其他學生一樣一個個數,而是采用除法來進行計算。筆者讓他當“小老師”進行了講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自信,還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2. 學生主講,他人補充。首先讓“小老師”講解某一道題目,如若在講解的過程中,“小老師”遇到了不會的問題或者中途出現錯誤,就可以讓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如果實在是解決不了,可以進行小組討論,等得出答案后,再讓優(yōu)等生進行講解。這種方式有助于調動課堂的學習氣氛,還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與分析問題的能力。如若題目比較難,在上課前,可以先讓學生查找有關的資料?!靶±蠋煛币残枳龊谜n前工作,然后在上課堂上進行講解。
如,在五年級的新課“認識長方體與正方體”,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模型、課前的預習方案以及一些該課程的資料等?!靶±蠋煛弊龊谜n前準備后,上臺進行講解。通過邊教邊問的方式,學生很快就掌握了兩者的各種特征。在講解過程中,學生若有不懂的問題,可以大膽舉手提問,不僅改變學生的膽怯的心理,而“小老師”又能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同時使得課堂變得有活力。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很容易掌握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體積,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