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會青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1-0048-01
研究性學習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研究性學習方式,二是研究型課程。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泛指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其目的是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形成對知識的主動探求,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分析、判斷和選擇,并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的學習方式。
一、轉變課堂知識的教學模式
我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體現的價值取向基本上是社會本位,追求“大一統”,追求“秩序、服從和中庸”。這就是說我國的傳統教學知識的傳授為本位,學生在教學中缺乏主動性。教師把現成的結論性的內容傳授給學生,學生是被動接受的客體,淡化了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因此,必須改變傳統的傳授方式。
首先,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羅杰斯認為,只有當學生積極主動,認真負責地參與投入學習中時,學習才會取得較好的效果。這就要求學習者成為課堂的主體,自己選擇學習目標,自己確定達到目標的學習方法,自己確定學習進程,自己評價和檢測是否達到了預定的目標。教師在其中起到“導”的作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自由地思考,自主地討論,自覺地發(fā)表看法。
其次,教給學生學習策略,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轉變觀念,重新自我定位,變“教”為“導”,變給“魚”為給“漁”,讓教師發(fā)揮其“導而弗牽,開而弗達”的主導作用。例如,錢夢龍老師在上《愚公移山》一課時,對文中“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這句話的經典提問:京城氏家里那個小男孩也跟了愚公去參加移山勞動,他的爸爸肯讓他去嗎?這種從思維側翼尋找思維切入口的“曲問”不僅使學生迂回的知道了孀妻的意思,而且鍛煉了他們的思維,提升了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品質。學生若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就能為自己設定真實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目。
再次,授課形式多樣化,開展情境教學。傳統教師教一篇課文常常是五大塊:時代背景、作者簡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教師說得頭頭是道,而真正聽、說、讀、寫能力方面的訓練內容顯得蒼白無力。因此需要進行創(chuàng)新,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開展一系列專題講座,利用多媒體、戲劇表演等形式進行情境式教學,給學生們一個感性的整體認識。
二、營造自由寬松的課堂環(huán)境
傳統教學教師被賦予更多的社會權威,學生一直處于被動位置。他們被剝奪了本應具有的權利:自由發(fā)言權、質疑權、交流權、沉默權、對內容與方法的選擇權等。久而久之,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被扼殺,教學如死水一潭。因此,營造自由寬松的課堂環(huán)境勢在必行。
首先,教師要以學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質疑與討論,讓學生敢想、敢問、敢說、敢做。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要使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的重要條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此,教師要把自己“放”下來,到學生中去,以長者、朋友的身份走進課堂,同學生們共喜共悲共質疑共討論,實現“平等對話”。當學生提出較為棘手的問題時,不要盲目下結論,更不能敷衍了事,而應該將這些問題再拋給學生,讓學生們思索討論,然后再引導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例如,講解《愚公移山》時有學生提出“愚公很傻,不懂得變通”的看法,對此,我們避而不答,更不能對學生進行批評??梢宰寣W生討論愚公傻不傻 ,學生們大多數認為愚公是可敬的,讓認為愚公可敬的學生們發(fā)言闡述理由,來說服那些觀點錯誤的學生,這樣比教師直接進行政治式的批評說教更具有更具有說服力。這樣做才能讓學生想說,敢說,構建一個自由,開放的課堂。
其次,鼓勵學生提出異議,進行異向性思維,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于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家庭背景成長經歷的不同,看待某一事物的觀點也不相同。學生就某個問題發(fā)表觀點,要鼓勵引導,盡信書不如無書,允許學生對傳統觀點進行質疑。對于古怪的觀點,不能直接批評,要因勢利導。錢鐘書說過“作者未必然,讀者未必不然”,可以讓學生們從多個角度去闡釋文學作品,只要言之有理,便值得肯定。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