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小安
學生寫作文,最大的一個問題莫過于找不到好的素材。一到教師布置作文題,很多人就抓耳撓腮,這多半是尋找寫作素材之苦狀,大家搜腸刮肚,還是沒有什么新鮮的可寫,于是只有“把昨日的剩飯再燙一遍”。最近學生的兩次作文——九年級的兩次考試作文,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這兩次作文題分別是“天還是藍的”和“風雨中,需要 ”,一次為命題,一次為半命題,形式和內(nèi)容看起來都毫不相干,可學生寫的卻近乎相同:
沒考好(天變陰)——父母(老師)的關心——天變好,天還是藍的
沒考好(天有風雨)——父母(老師)的關心——風雨中,需要關心
學生的應對策略,簡直讓人拍案叫絕,他們都選擇了相同的材料——考試,只是把開頭和結(jié)尾加以改變,竟然能成功應對。這件事讓我想起了不久前寫一篇關于親情的文章,有不少學生都寫天下雨——沒帶傘(雨衣)很著急——父親(母親)送來了傘(雨衣)——自己很感動,覺得親情很偉大。我開玩笑地問學生,你們的這個材料從幾年級開始用了,學生回答是三年級。三年級,也就是他們開始寫作的時候,一直用到了初三,簡直可以稱作“久唱不衰”。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學生選材問題已經(jīng)成了寫作上最大的一個問題。陳舊、單調(diào)、模式化、低幼化的選材在學生的作文本上大行其道,甚至出現(xiàn)了一個班級或者一個年級在某次作文中有60%以上雷同的不可思議的現(xiàn)象,我在辦公室里感嘆這件事,有的老師就說,這不能怪孩子,他們確實沒有什么生活,所以只能寫這個了。他們的話真的有些道理,今天的教育,由于沒能擺脫應試教育的桎梏,很多學校對學生的時間抓得很緊,學生一天到晚被關在學校里,即使回家了,教師也會布置一大堆作業(yè),于是學生很少有自由活動的時間,活動的時間少了,經(jīng)歷就少了,于是寫不出什么新鮮的東西。上面的觀點表面看來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我們仔細想想,又存在很多漏洞,因為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每天都會經(jīng)歷事情,怎么能說他沒有生活呢,而且,人的經(jīng)驗除了直接的,還有間接的,現(xiàn)在的媒體那么發(fā)達,一個人一天看到或聽到的比過去一個月甚至是一年的還要豐富,因此說學生沒有生活就寫不好作文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那么學生寫不出好素材的原因究竟何在?我覺得主要是他們有生活,但不會將自己的生活寫到作文上。具體來說,學生生活歸于生活,寫作歸于寫作,兩個東西像兩條平行線一樣,雖然一直向前伸展,但是永遠無法相交。生活經(jīng)歷和寫作素材之間隔著一條鴻溝,而我們的寫作教學應該在這條鴻溝上搭一座橋,讓學生將生活經(jīng)歷轉(zhuǎn)化為寫作素材。這本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很多教師對學生選材即“寫什么”這個問題關注很少,甚至覺得和自己沒有多大關系,就不去管它了,把寫作的重心放在了“怎么寫”上。在我多年的教學經(jīng)歷中,聽到過不少有關寫作教學的課,但專門指導學生尋找寫作素材的幾乎沒有??梢?,我們非常喜歡在沒有多大用處的事情上瞎費工夫,胡亂折騰,常見的就是拼命傳授學生寫作的方法和技巧,認為學生掌握了這些“秘笈”以后,就可以一下子將作文寫好。這種主次顛倒的做法是現(xiàn)代寫作教學的最大弊病,也是制約學生作文提高的最主要原因。寫作教學要善于搭橋,讓學生將生活經(jīng)歷轉(zhuǎn)化為寫作素材,從而寫出一些充滿個性、鮮活靈動、富有真情的文章,而這座橋梁,就是寫作教學中的思維訓練。
有人說:語文姓“語”也要姓“思”。這句話很有道理。隨著語文課改的推行,一些話語在今天的語文界處于霸權(quán)地位,其中有一個便是“語文課要有語文味”。受了這句話的影響,很多的語文課堂都非常重視語言的教學,從字詞句的品味到讀寫結(jié)合的訓練,皆是如此。雖然這樣做比較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但做得有些過,忽視了思維訓練,語文課變成了光姓“語”而不姓“思”,導致學生思維能力的下降。例如上面的“天還是藍的”這個題目就有一些學生寫成了環(huán)境保護;“風雨中,需要 ”這個題目不少學生口口不離“風雨”二字,認為這篇文章所寫的事件必須發(fā)生在風雨中。這些情況反映了學生的思維過于膚淺,總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喜歡望文生義。這就需要我們加以引導,讓學生了解漢語的很多詞匯都是有象征意義的,如太陽暗示光明,月亮讓人想起團圓,蓮花象征高潔的品質(zhì),竹梅蘊含氣節(jié),經(jīng)常性地進行訓練,讓學生能看出一個詞的言外之意,聽出一句話的弦外之音。現(xiàn)在的作文題目之前往往有一段導入的文字,要讓學生仔細閱讀這段文字,在具體語境中體會題目的內(nèi)涵,猜出它的引申義和象征義。
學生思維上的問題還表現(xiàn)為狹隘,像上文中一寫關心就是父母雨天送傘,一寫挫折就寫考試的失利,總之是多指向一個自己慣用的題材,那么思維訓練必須要在破除學生思維的狹隘上下功夫。例如有一次我布置學生寫一個“欣賞自己”為題的作文,很多學生覺得很難寫,有一位學生說自己的身上沒有什么優(yōu)點可寫,就要求我換一個題目,他的理由一是長得不好看,二是學習不好。我提了些問題:你為班級做的貢獻多嗎?你上次運動會的時候為班級掙分了?你在家里有沒有幫助過爸爸媽媽做事?接著我又啟發(fā)他,還有班級的衛(wèi)生,你有沒有好好做,他說有,我掃地的時候比較認真,從沒給扣過分。我說這也是很好的素材啊,你可以回去寫了。果真,他第二天交上來的作文,寫了一件幫助父母做飯的事情,寫的很有真情實感,被我評為優(yōu)秀的檔次?!疤爝€是藍的”這個題目,除了寫考試的失利,我又啟發(fā)學生:有沒有經(jīng)歷病痛,或者和朋友之間的分別,和父母之間的誤會,這些事情的完滿解決不也是走出困境嗎,我這樣一說,學生的思路就開闊了許多,第二次再寫,就很少有學生再寫考試了這個題材了,可見,只要教師能夠認真在作文前進行指導,學生的思維就會被激活,就可以寫出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來,這樣久而久之的訓練,學生遇到一個作文題目,就會生發(fā)出很多可寫的素材,就會少出現(xiàn)卡殼的情況。
在這里,還要糾正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不少學生在選材方面可能受童話故事或影視作品的影響,總是對一些“苦大仇深”的東西很有興趣,喜歡寫一些“緊張激烈”的事件,寫父母關懷自己非得寫天下大雨或大雪,時間是半夜里,情況是發(fā)燒,然后父母不顧嚴寒送自己上醫(yī)院,或者是自己過生日的時候父母送來的驚喜,我想這些材料不是不可以寫,而是如果大家都這樣寫,很容易造成材料的撞車,讓人覺得似“偽”。學生在作文的選材上應樹立這樣的一個觀念,那便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即選取的材料要是生活中最平淡的事件。對世俗的小事,學生總抱有一些不屑。其實在今天的這樣的一個社會,已不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而是一個平凡人的時代,即使出現(xiàn)英雄,也是一些平民的英雄,我們每天所經(jīng)歷的事情最多的還是那些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真情其實都蘊含在平淡之中。至于學生所說的簡單平凡的小事寫不出什么東西來,則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主要看你自己的的描繪,就像高級的廚師,再不起眼的材料,都能烹制出色香味俱佳的菜肴來,同樣,再平常的寫作材料,高手也會寫出極為精彩的文章。想想吧,《背影》中父親買橘子的事情多么簡單,多么平常,可經(jīng)作者那么一描繪,卻變得那么感人。所以,你越是寫什么雨中送傘(雨衣)、半夜看病的事情越會讓人覺的十分虛假,因為越是平淡的,越是真實,而越是真實的,才越是感人。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還會采用這樣的方式進行思維訓練。比如我經(jīng)常在一些課上,出一個題目,但并不讓學生寫一篇完整的文章,而是讓學生在本子上寫出由這個題目可能想到的選材,然后全班進行交流,這樣,有的人寫這個,有的人寫那個,匯聚全班的智慧,選材一時出現(xiàn)豐富多彩的局面,一些人的選材,又可以激發(fā)另一些人的靈感,從而喚醒一些沉睡的材料,產(chǎn)生更多的好的材料。這樣,學生的思維和眼界就會開闊很多,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就會活躍,思維能力就會得到培養(yǎng),素材也會得到充實,他們下次遇到一個題目的時候,就不會像過去那樣思維單一,來回用同一個素材。
總之,作文教學中“寫什么”的問題是當今作文教學最需要解決的問題,而解決它的辦法,并不一定讓學生頭腦中非得積累多少的素材不可,主要是強化思維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最終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品質(zhì)。學生在拿到一個題目的時候,能夠運用自己的思維,將這個題目的內(nèi)涵挖掘出來,再從記憶中調(diào)出自己的寫作材料,從而寫出鮮活的、個性十足的作文。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東??h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