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韻
“肅穆廟中拜孔子,莊嚴院內偈賢耆;升平盛世茶人醉,漫步韻海六山奇?!?2月26日,一場以“金陵茶語一一韻海之巔2015年古樹茶品鑒”及“普洱茶歷史回顧一一從大清到中茶”為主題的雅集茶會在南京六朝博物館內舉辦,讓我們夢回昔日,在一杯古樹茶中品讀人與自然,在古樹茶中解讀普洱茶與中國歷史的脈絡,重拾古人品茶的文化情節(jié)與藝術狀態(tài),感受茶與生活、藝術之間精神的鏈接。
“以前很多人一提喝普洱茶,只講境界,這是不對的,太空、太大,根本無法落實,喝茶我給大家三個建議:一要適合自己的口感,二要適合自己的身體,最后一點要適合自己的經濟狀況,”接受南京廣電采訪時,陳劍老師說,“中國文化最精彩的是把形而上落實到形而下,即將藝術生活化,在這場茶會中,我們既可以喝到不同山頭普洱茶的味道,又可以感受從大清到中茶普洱茶的歷史傳承,全方位感受茶與自然、人文、歷史及生活的獨特魅力?!?/p>
《一款好茶的八大要素》
1999年,陳劍先生開始接觸普洱茶,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沉浸于普洱茶及其文化的研究與推廣,是一位普洱茶品鑒與收藏的資深人士,也是普洱茶界的權威發(fā)言人之一。作為云南省制茶高級工程師,他給自己的定位一直是“匠人”和“手藝人”。茶會上,他把事茶十余年的種種經驗和探索,通過一場題為《一款好茶的八大要素》分享給在座的茶友。
首先要理解茶與人的關系,在老師看來無外乎三點:制茶的人是延續(xù)茶葉生命的人,泡茶的人是點燃茶葉靈魂的人,而喝茶的人是讓茶葉永生的人。一款好茶內含八大要素一一基因、經緯度、海拔、生物多樣性、樹齡、工藝、發(fā)酵、沖泡,缺一不可,陳劍老師說,基因是普洱茶的根基和源泉,只有具備云南大葉種基因制作而成方能稱之為普洱茶,而只有在特定經緯度和海拔區(qū)域上,普洱茶才能熠熠生輝,道理如同最佳的蟲草在西藏、長白山的人參舉世無雙。
同樣的,在生物多樣性與樹齡上,陳劍老師著重強調不要以樹齡單一去判斷一款茶的優(yōu)劣,并不是說850年的茶就一定比750年的好喝。茶樹具備優(yōu)良的生物多樣性一即生物鏈,它的生長才健康,物質飽滿,口感豐富,在一片葉子里照見大自然的芬芳與曼妙。
好茶離不開好料,但好料不一定能做出好茶,關鍵在于工藝。
從普洱茶的初制到精制,陳劍老師說做茶是一個去偽存真的過程,通過火與手的作用,去掉茶葉中不適合人體吸收的物質(例如單寧、茶堿、茶蠟),保留茶葉中的多酚、多糖等,改變茶葉的結構,使人體能夠接納與吸收,這是人類的智慧、手藝人的價值。
說到大家最關心的發(fā)酵,即存茶時,陳劍老師通過講解溫度與濕度的關系、食物與空間的比例、光線三大要素,為茶友們提供了普洱茶“科學倉”的存儲方式,呼吁大家為自己的愛茶安一個屬于它的家(科學存儲空間)。
當一切到位,好茶需要好的沖泡。一片樹葉落入水中,改變了水的味道,從此有了茶,對茶葉來說,沖泡是它最后一次的綻放。陳劍老師說,“借水渡茶,借茶渡人,為你的每一個行為找到它的理由。如何泡好一杯茶?歡歡喜喜地泡,泡好了多喝兩杯,泡壞了重新再來,多走“彎路”看到的風景也許會更多一些”。
韻海六山 藝術品飲
陳劍老師對茶的研究不僅僅局限于就茶論茶,他把茶與生活、與養(yǎng)生、與哲學及個人修養(yǎng)聯系起來,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觀點。為了制作出工藝精良、風格獨特的普洱茶,十余年來,他總是對原料嚴格挑選,沿襲傳統(tǒng)工藝純手工制作,幾十年如一日。
主辦方韻海之巔把六款古樹茶一一易武圓茶、老班章圓茶、倚邦貢茶、丁家寨磚茶、南糯圓茶、蠻磚圓茶擺出來讓在場所有的茶友一一品鑒。由專業(yè)侍茶師逐一沖泡,她們分別是:茶人陳海英老師,現任云南韻海之巔茶葉有限公司文化總監(jiān);茶人郭英輝老師,侍茶8年余載,是申時茶的推廣者之一;茶人陳婷老師,是韻海之巔資深茶生活顧問。她們用自己多年的理解為茶注入溫暖,茶在茶師手中妙筆生花。
溫暖的茶湯升騰起乳白色的霧氣,蠟梅在身后暗自芳香,方外皆寒,唯“一茶一會”溫暖。一邊是茶師們最簡約的行茶,一邊是入口溫潤的茶湯,再聆聽主持人與陳劍老師對茶的講解、對品茶的感受,這是一個經年難忘的午后。
陳劍老師品飲每款茶品,神態(tài)自若之間,思緒似乎進入到一個空靈的世界,在那樣的一種氛圍中,他用“眼、耳、鼻、舌、身、意”感受著普洱茶帶給他的欣喜與快樂、平靜與激情。
普洱茶歷史脈絡——從大清到中茶
茶會現場,“一條龍”老茶赫然而立。這些用雙眼看起來并不起眼的茶,是普洱茶從大清到中茶的歷史脈絡。它們見證了我們國家從貧窮落后到現代發(fā)展,從舍不得喝茶到現在我們越來越多的人在喝老茶,它們是華夏文明的脈絡,是中國的現代史,是中國從蒙昧到文明的見證,是當代人丈量幸福的標尺。
臺上陳列的前三餅茶分別是30年代乾利真宋聘號、30年代紫票鼎興圓茶、40年代河內圓茶,它們是普洱茶歷史上商號做茶的見證,無紙包裝和小小的內飛是那個年代獨有的。現如今,在這些老字號的舊址上我們依舊能看到它們曾經的輝煌與浪漫,同時也能感受到它們被歷史退出舞臺后的落寞與蒼涼。
時代的車輪滾滾前行,商號終被公司所取代,1949年新中國第一餅茶“大紅印圓茶”誕生,它開啟了普洱茶的印級茶時代。而“50年代藍印鐵餅”的出現意味著機器做茶踏上了歷史舞臺,茶葉正式進入了工業(yè)化時代,隨后的“50年代廣云貢餅、60年代廣云貢餅、60年代平板模鐵餅”均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以出口創(chuàng)匯為主,百花齊放。
70年代“文革”開始,陳劍老師說,因為時代原因,這個時期的茶沒有數量,沒有標準,非常稀少,代表茶品有:70年代繁體中茶鐵餅、70年代7532厚紙青餅、70年代73青餅等。如今,只有“下關茶廠革命委員會”宇樣的內扉,證明韶華逝去,記憶猶在。
我們的目光隨著陳劍老師的指引,來到了文革歷史結束后第一批茶70年代7542厚紙青餅面前,它開啟了普洱茶拼配的輝煌時代,是標桿與旗幟。其后出現的“70年代8582厚紙青餅、80年代88青餅、80年代8653鐵餅”都是四大茶廠七子餅時期的代表之作,在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最后,老師以一款普洱茶熟茶的最早代表作——73厚磚為結尾,讓我們狠狠感受了一把老茶背后的歷史情景和當代民族復興的欣慰與幸福,這些老茶似乎也有了生命一般,“五蘊凈大半,可悟不可說”。
超于象外得其神韻
乘興而起,我們請上老茶一一“80年代出口7572”,將茶會推上了頂峰。只見陳劍老師雙手執(zhí)壺,氣定神閑,“神”是一種獨特高明的美感,而“閑”才是一個自由廣大的心靈與世界,才是莊子說的“無何有之鄉(xiāng)”,隨你棲息與創(chuàng)造,茶人兩合一。血珀色茶湯從水霧中蒸騰起來,山、水、茶、人、歲月與歷史,盡在一盞間。諸般因緣和合,恰好一期一會。
喝得微醺,茶會結束,眾人皆散。回頭望時,茶是茶,茶非茶,茶還是茶。我到過?未到過。也許品茶時最好的狀態(tài)便是你看它聽它喝它時,它是好看好聽而有魅力的,但你不看它不聽它不喝它時,它一點也不干擾,像是一個沉穩(wěn)體貼而話不多的朋友。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