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東北亞服飾文化交流研究》,由浙江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竺小恩編審、葛曉弘教授撰寫,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全書分上下兩篇,共8章。上篇主要論述了中國古代與韓(朝)之間的服飾文化交流,提出韓(朝)服飾自一開始就全盤照搬中國服飾,后來又在相互交流中不斷模仿學習中國服飾,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創(chuàng)制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韓(朝)服飾。下篇主要論述了中國古代、近代與日本之間3次服飾文化交流高潮:第一次是在日本古墳時代,中國南朝向日本輸出紡織、縫制技術;第二次在日本飛鳥奈良時代,日本全方位學習、接受中國服飾文化的“唐風”時代;第三次在日本明治維新后,中國通過日本接受西方服飾文化,中國服飾進入了近代化階段。
該著作第一次系統(tǒng)完整地研究了中國與韓(朝)、日本之間的服飾文化交流;第一次對高句麗服飾源流問題作了考證,揭示了高句麗服飾兩大源流:中國東北少數(shù)民族胡服和中原漢民族服飾;第一次將紅幫裁縫研究與中西服飾文化融合交流結(jié)合起來。因此在學術上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
該著作研究對象屬于東亞文化圈范疇。歷史上東亞各國之間文化交流一向頻繁。自上世紀末對東亞文化交流的研究逐漸受到重視。2014年開始,中國、韓國、日本三國領導人達成共識,開展評選“東亞文化之都”活動,以進一步加強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該著作出版恰逢其時,因此,具有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