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伯鑫
摘 要: 交際語言測試的主要特點是測試的真實性,注重考查考生在真實環(huán)境中的語言運用能力。加強對學習者真實語言能力的考查,充分發(fā)揮其對教學的反撥作用。
關鍵詞: 交際測試 真實性 語言能力 反撥作用
1.引言
20世紀70年代,交際法語言測試興起。其理論主要源于Hymes(1971,轉引自黃大勇2004)提出的“交際能力”,此后Canal和Swain(1980,轉引同上)發(fā)展了Hymes的交際語言觀,90年代Bachman提出了由語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機制組成的新的語言交際能力模式。Bachman認為語言交際能力即把語言知識和語言使用場景特征的結合,創(chuàng)造并解釋意義的能力。語言使用是多種知識、技能及心理過程互相交織、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動態(tài)過程,隨后Bachman和Palmer又將其模型進一步改進為互動模型。交際法語言測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真實性,考查學習者在實際生活中的語言使用能力。受試不僅要注意語言的正確性,還要注意在特定語言環(huán)境中的得體性。因此,加強對學習者真實語言能力的考查,充分發(fā)揮測試的反撥作用,才會對教學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2.語言測試“真實性”的界定
Bachman將語言測試真實性定義為以下兩種:(1)與真實生活的相似性(Authenticity as real-life language use),測試要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語言使用特征,通過考生對語言的實際運用評估他們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說得通俗些,考試的真實性意味著考試的語言行為要復現(xiàn)真實生活中而不是考試中的語言行為??忌佑|到的語言就是平時在生活中聽到和看到的語言;考生在考試中要完成的任務就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可能要解決的問題。(2)交互真實性,即Authenticity as interactive language use,它強調(diào)的是考生與測試任務之間的交際關系,如考生在完成某一測試任務時,其語言能力的哪些方面參與了該測試任務的活動,參與程度如何。這兩種定義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但二者并不互相沖突。在測試實踐中,命題人完全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如測試目的、測試對象的不同,選擇其一或結合兩者使用。可以肯定的是,測試材料和測試任務方面真實性都較高的測試,能夠增強考生與測試之間的交互性。
3.交際測試的語言真實性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要實現(xiàn)有效交際,只有語言形式是不行的。語言交際涉及多個因素,如交際雙方的角色、地位及交際目的、語境等。相同的語言形式在不同的語境中使用,意義完全不同。語言交際實質(zhì)上是交際雙方的意義協(xié)商過程。Bachman認為語言測試的真實性體現(xiàn)在應試者、測試任務與測試情境三者間的交互作用。所以,語言測試需在真實語境中采用真實材料進行,觀察考生在真實語境中使用語言達到交際目的的能力,并以此判斷考生的語言程度。語言測試的真實性即考生在測試中使用目的語完成測試任務與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語言完成交際任務的相似程度,也就是語言測試與語言交際的統(tǒng)一程度(Bachman,1990)。
測試的真實性體現(xiàn)在文本、任務、情境的真實性三個方面。文本真實性是指測試材料與實際生活中的真實情況相一致。設計測試時,文本的外觀及內(nèi)容要與生活相似。盧曉仙認為,國內(nèi)學生外語測試可以使用以下真實材料,如聽力測試要盡量選取與生活接近的文本,如天氣預報、機場廣播、時事新聞、體育報道、學術講座等。一些來自實際活動的材料,為了符合被試者的英語水平,經(jīng)過加工,刪除難詞難句,甚至略微改變結構,仍然有很高的可信度。此外,出自母語為英語人士之手,來源于實際生活的虛構材料也是很好的材料,這些虛構材料可以很好地體現(xiàn)母語人士的真實交際特點。還可以通過插圖、照片、圖表等視覺輔助材料盡量做到外觀上的真實性,以此生動地體現(xiàn)實際的交際情景。在寫作測試中,材料盡量是考生生活或未來工作中可能碰到的寫作材料,與實際生活相接近,如信件、郵件、簡歷、校園廣告等。在外觀上盡量做到真實性,即語言材料或語言任務最好配有視覺的輔助材料,如插圖、照片、圖表等,有助于生動地體現(xiàn)實際的交際情景。
測試任務與真實交際活動的相似性被稱為測試任務的真實性,其中的任務即考生要做的事。Bachman和Palmer對測試真實性的定義是“語言測試任務的特征與目標語使用任務的特征的對應程度”。這就要求測試任務不能僅限于選擇、填空、改錯等,還應側重考查被試在當前或?qū)淼膶W習、工作、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真實情境中實際使用語言的能力。測試任務應盡可能與現(xiàn)實交際任務相似,命題者需確定被試的實際語言使用目的、范圍及特征,使之與測試任務相對應,吻合度越高,真實性越高。
考生完成測試任務的情境與完成真實交際任務的情境的相似程度稱為測試情境的真實性。情境的真實性取決于任務的真實性。例如在口語測試中,我們經(jīng)常會讓考生模擬在討論、講座、購物、娛樂等情境下完成交際任務。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通過文字描述、圖片等,如CET-4考試中的漫畫寫作,向外國朋友介紹風景名勝、家鄉(xiāng)、學校校園等。
4.交際語言測試的反撥作用
語言測試因語言教學產(chǎn)生,為語言教學服務。語言測試對教學具有指導、診斷及促進作用,即語言測試對教學的反撥作用。測試的真實性有助于推動義務教育、高中及大學各階段英語課程標準的實施,對語言教學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有助于幫助教師建立新的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語言測試應側重考查考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其反撥作用有助于教師和學生分別反思各自教學和學習的有效性,有助于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在真實環(huán)境中使用語言的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獲取、加工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其英語思維及表達能力,推動教育者建立,更新外語教育教學理念,深化課程改革,增強課程設計和內(nèi)容的時代感、現(xiàn)實感。
參考文獻:
[1]Bachman,L.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Bachman,L.and Palmer,A.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3]黃大勇.語言測試中的真實性概念[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2).
[4]盧曉仙.如何從命題的角度把握英語測試的真實性原則[J].課程·教材·教法,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