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俊
【摘 要】拍胸舞是流行于閩南地區(qū)的特色民族舞蹈,印刻著千年的文化符號,被列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研究拍胸舞起源的影響因素,分析拍胸舞的文化價值,有利于提高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視,有利于拍胸舞的傳承和保護。
【關鍵詞】拍胸舞 起源 文化價值
課題號:陜西省教育廳科研項目(編號:2013JK0524);咸陽師范學院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編號:12XSYK082);咸陽師范學院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編號:10XSYK328)。
拍胸舞是閩南地區(qū)廣泛流行的、有著悠久歷史傳統(tǒng)的民間舞蹈,它不僅吸取了閩越舞蹈文化中的豐富養(yǎng)分,而且融合了華夏中原舞蹈的精華元素,在福建依山傍海的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獨特舞蹈形態(tài)。
拍胸舞歷史起源的多種因素
1.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因素
閩南地處東南沿海,位于北緯24°到26°之間,在緯度、地形以及季風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形成了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具有冬短夏長、雨水充沛的氣候特點。當?shù)厝藷o論是在日常的穿著打扮上還是在各種娛樂項目的服飾風格上,都受到了這種氣候的影響。閩南“拍胸舞”表演者大多赤足,上身裸露、下著短褲,這樣的裝扮與當?shù)匮谉崽鞖庥兄苯拥年P系。生物群落的分布同樣也影響到了拍胸舞,閩南地區(qū)溫暖、潮濕的氣候為蛇類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huán)境,也成就了古代閩越先人對蛇的圖騰崇拜。閩南“拍胸舞”表演者頭戴蛇形草圈,腰肢扭動,亦如蛇形。
閩南地區(qū)勞動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也是拍胸舞的一個影響因素。閩南屬于沿海地區(qū),漁業(yè)和農(nóng)業(yè)并存,水稻是這里的主要種植作物?!疤镩g拍胸”舞作為一種帶有農(nóng)耕文化色彩的藝術表演形式,就是在田間勞作動作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舞者的動作姿勢頗似插秧、收谷,頭上捆扎的稻草更直接說明了田間勞動對拍胸舞的影響[1]205。
2.中原文化遷徙和古粵遺風的融合
中國歷史上中原民族南遷的腳步從未停止,與人口遷徙相伴隨的文化大遷徙以及海上交通的日益發(fā)達,促使閩南文化呈現(xiàn)多元化的態(tài)勢,使得古老的閩越文化、海洋文化與中原漢族文化和宗教文化融為一體。閩南文化鮮明的地域色彩對“拍胸舞”的興起與發(fā)展產(chǎn)生了直接性的影響[2]24。晉代以后中原人口大量涌入,使原本聚居于當?shù)氐拈}越族群逐漸消失,但其風俗習慣則保留了下來。據(jù)此來看,學者們對拍胸舞的形成因素可以有如下說法:這種舞蹈由古代閩越族祭祀舞蹈演變而來的,其表演形式以及內(nèi)在動律,都存有閩越遺風。中州移民將拍胸舞傳入了福州,其形成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古代中原踏歌的影響。拍胸舞是在古代閩南人們的日常生產(chǎn)與生活過程中形成的,閩南人民喜歡赤腳干農(nóng)活,擊掌拍胸是他們休息期間的一種自娛活動。閩南民間戲曲與拍胸舞表演形式相結(jié)合,宋元時期的南戲《鄭元和與李亞仙》中就出現(xiàn)了邊唱邊拍胸而舞的場景。
3.海洋文化、圖騰崇拜和數(shù)字崇拜
蛇圖騰崇拜是閩南人長期以來形成的民俗信仰。閩南人長期生活于山海相連、雜草叢生、炎熱潮濕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蛇是他們最為常見、最具有神秘力量的動物,長期居住在多蛇的環(huán)境中,人們把對蛇的恐懼感上升為一種信仰與崇拜。同時,閩南人祖先大多過著靠海吃海的日子,對海洋的依賴感非常強烈。海洋文化不僅誘發(fā)了對蛇的圖騰崇拜,也形成了對數(shù)字七的崇拜,反映了閩南群體定勢民俗心理。拍胸舞,即“打七響”,就是閩南人崇拜數(shù)字七的典型表現(xiàn)?!稘h書·律歷志上》中將“七”解釋為:“七者,天地四時人之始也”。其中“七”指的是:天、地、人、四時。以日、月、五星為代表的宇宙時空與存在于人生活空間中的數(shù)字“七”,都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并且逐漸融入到各種神話傳說、宗教信仰、生活風俗中,成為代代相傳的文化。閩南地區(qū)人們的生活習俗與“七”字之間的聯(lián)系都非常緊密,對閩南人而言,“七”是個非常值得崇拜的數(shù)字,是能夠在各種祭式禮儀與諸神相通的數(shù)字;是一種神秘符號,帶有象征性意義。
拍胸舞的文化價值分析
1.文化傳承價值
承傳性是文化的一個基礎性特征,“拍胸舞”是富有民間傳統(tǒng)特色的體育項目,在時間上傳衍的連續(xù)性與空間的拓展上是拍胸舞的承傳功能的重要表現(xiàn)。拍胸舞者頭上的蛇形草箍雖然外形簡單,但是它卻將閩越族原住民對蛇的崇拜鮮明地保存了下來,給拍胸舞增添了一抹濃重的閩越古老的宗教色彩。同時,在黎族、高山族、土家的舞蹈中都能找到與拍胸舞中相類似的拍胸動作,在宋代馬遠的《踏歌圖》中也能看到與拍胸舞表演相類似的舞蹈場景。宋元時期的泉州地方戲種“七子班”中的著名曲目《鄭元和》中就有“蓮花路”叫化子“拍胸”一出戲,在現(xiàn)在拍胸舞表演中,大多配有被譽為“東方音樂活化石”南音的《三千兩金》的音樂。從以上事實可以說明,拍胸舞是閩南地區(qū)的群體特征、特質(zhì)文化、風俗習慣的凝結(jié),與南方各民族的舞蹈、傳統(tǒng)戲劇頗有淵源,在文化層面、精神層面、物質(zhì)層面上蘊含了豐富的內(nèi)容,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
2.娛樂健身價值
最初的民間拍胸舞蹈形式非常簡單,用于祭祀的表演只有1-2人,也能夠隨處隨意即刻舞動。跳舞者頭戴草,裸胸赤足,以單一節(jié)奏的跺、夾、拍、擊動作為主,著力于掌、腿、肘、胸部位,其身體形態(tài)呈挺胸拔腰之勢,整個身體跳起,且以歡愉的顫頭和剛勁有力的蹲步為輔動作,形成熱烈、風趣、樸實、豪放之風格。 后來,拍胸舞從祭祀轉(zhuǎn)入到了田間地頭勞動之余的娛樂活動和節(jié)日的集會中的節(jié)慶表演上。伴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fā)展,民間拍胸舞的基礎動作演變成打7響,在胸部之前兩手先合擊雙掌,然后兩手順次在左右胸部處進行打拍,兩臂順次對左右肋部處進行拍打,最后是兩手順次對左右腿部進行拍打,總計為7響,音值合7拍。拍打的同時,兩腳以騎馬步配合,跳躍起來富有節(jié)奏感,肢體隨著作左右方向的搖晃,且以歡愉的顫頭相配合,就這樣,周而復始。 “打七響”突出代表了拍胸舞的基本動律和風格特色,在此基礎上經(jīng)過現(xiàn)代舞蹈工作者加工和改進,吸收了現(xiàn)代舞蹈的一些動作,變成了打八響,配上符合拍胸舞表演風格的音樂。學習和參與拍胸舞表演能夠強健體魄,陶冶身心,凈化社會風氣。從運動心理學的視角而言,拍胸舞是一種宗教舞蹈,也是一種體育游戲。這種舞蹈既能娛人也能夠娛神,從根本上說,娛神也是為了娛人,因此,拍胸舞的游戲性元素不斷增加[4]163。
3.旅游資源價值
民族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載體,一個地方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承載著當?shù)孛褡遄迦何幕纳艽a,彰顯出一個地方與眾不同的民族特色,為當?shù)卦鎏砹松詈竦臍v史文化底蘊,從而對外具有了巨大的吸引力[3]745。非物質(zhì)文化雖然不像文物、遺址、古建筑等具有具體固定的形態(tài),但它在教育、經(jīng)濟、旅游等方面的價值卻是不可估量的。閩南地區(qū)是我國傳統(tǒng)精神文化遺產(chǎn)資源比較集中的地域,拍胸舞不僅僅是一種極具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舞蹈,也是閩南地區(qū)重要的旅游文化資源,它具有多參與性、高品位的特點,一種強大的凝聚力與獨特魅力深植于閩南群眾的社會生活中。這種舞蹈能夠以充滿魅力的、生動的舞蹈形象給外來游客帶來不同的精神體驗,從而為閩南旅游業(yè)發(fā)揮獨有的功能。
參考文獻:
[1]方寶璋:《閩臺民間習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2]王鐵新、常乃軍:《我國民俗體育研究綜述》,《體育文化導刊》2009年第10期。
[3]邵榮、柯玲:《中國民間體育的文化思索》,《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6)。
[4]黃明珠:《閩南拍胸舞中“打七響”動律的文化人類學闡釋》,《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
作者單位:咸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陜西咸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