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剛,張戀,葉靜靜(浙江省寧波市中醫(yī)院,寧波315010)
?
刺絡拔罐與火針療法治療慢性濕疹療效比較
陳寧剛,張戀,葉靜靜
(浙江省寧波市中醫(yī)院,寧波315010)
關鍵詞:濕疹;刺絡拔罐;火針;糠酸莫米松
濕疹(Eczema)是多種內(nèi)外因素相互作用而發(fā)生的遲發(fā)型超敏反應,根據(jù)病程可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和慢性期。本病病因不清,病情頑固,反復難愈。西醫(yī)大多為對癥治療,以局部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軟膏及全身抗過敏藥物為主[1],中醫(yī)多為辨證論治,而在傳統(tǒng)治療方法中,刺絡拔罐和火針療法是治療慢性濕疹療效較確切的方法,但文獻尚無兩種方法療效的比較。筆者在臨床中驗證前者療效優(yōu)于后者,但后者在治療小面積皮損及關節(jié)活動部位皮損更有優(yōu)勢,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1.1.1臨床資料所有病例均來自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間就診于寧波市中醫(yī)院皮膚科門診的患者,符合慢性濕疹診斷標準,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96例患者分為3組,每組32例。A組男19例,女13例,年齡21~60歲,平均(40.24±2.05)歲;病程6個月~33年,平均(5.24±2.15)年,治療前總評分(13.57±0.20)分;B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25~62歲,平均(42.00±2.18)歲;病程7個月~28年,平均(5.14±2.24)年,治療前總評分(12.43±0.31)分;C組男15例,女17例,年齡23~62歲,平均(41.00±2.18)歲;病程6.5個月~29年,平均(5.37±2.31)年,治療前總評分(12.79±0.27)分。3組性別、年齡、病程及治療前總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2診斷納入標準①符合《臨床皮膚病學》中的慢性濕疹的診斷標準[1]。②年齡在18~65歲。③皮損總面積未超過全身面積的30%。④觀察前2周內(nèi)未使用任何治療濕疹的藥物或其他治療方法。⑤未服過避孕藥及其他影響內(nèi)分泌及免疫的藥物。⑥簽署知情同意書。
1.1.3排除標準①皮損位于面部或陰部。②合并細菌、真菌或病毒感染者。③對糠酸莫米松乳膏中的相關成分過敏者。④合并糖尿病或嚴重心、肝、腎病或造血系統(tǒng)功能障礙和精神病患者。⑤經(jīng)期、妊娠、哺乳期婦女或機體免疫功能低下者。⑥易暈針或暈血者。
1.2治療方法
1.2.1A組刺絡拔罐聯(lián)合糠酸莫米松包敷治療。因點刺時有輕度疼痛,施治前先向患者解釋治療過程,以消除疑慮,緩解精神緊張。針具選擇:在安全性、操作便捷和患者舒適度的綜合考量下,使用一次性皮試針頭進行點刺放血操作。選穴:阿是穴(皮損局部),偏濕熱者加脾俞、大椎,偏血虛風燥者加肺俞、膈俞。操作過程:囑患者取臥位或坐位,以充分暴露皮損、便于操作和自覺舒適為目的,皮損部位75%乙醇棉球常規(guī)消毒后,左手作為押手舒張局部皮膚,以減小進針阻力,減輕進針疼痛感,右手持針,針尖對準皮損部位,快速淺刺,以刺破血絡,輕度出血為度,0.3cm2/1針;點刺結束后局部拔火罐,10~15min后取下,用消毒棉球擦去拔出的血液;結束后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涂于患處,約5分硬幣的厚度,再用無菌紗布或敷料將其包敷好,24h后取下紗布或敷料。其他時間不再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大椎及背俞穴處每穴點刺數(shù)下,以微出血為度,然后拔罐,拔罐后不必藥膏包敷,其余操作瘦削、骨骼、關節(jié)部位施以點刺后,用我院自制氣罐(有不同規(guī)格,根據(jù)部位需要選擇)進行拔吸。刺絡拔罐后2d內(nèi),皮損局部避免碰水,以預防感染。7d治療1次,療程為3周。
1.2.2B組火針聯(lián)合糠酸莫米松外用。因燒紅的火針往往令患者感到畏懼,因此施治前先向患者解釋治療過程,以消除疑慮,緩解精神緊張。選用直徑0.45mm的中粗火針,囑患者取臥位或坐位,以充分暴露皮損、便于操作和自覺舒適為目的,皮損部位75%乙醇棉球常規(guī)消毒后,醫(yī)者左手持夾有乙醇棉球的血管鉗,點燃后移近針刺部位,右手以握筆式姿態(tài)持針,待針尖及針體前段燒至發(fā)白后垂直快速點刺皮損部位,針刺深淺根據(jù)局部皮損厚薄而定,針刺密度約每針0.3cm2。根據(jù)病變范圍大小的不同,由病變中心向外緣點刺,點刺后迅速出針。若局部有出血,用消毒干棉球擦拭,結束后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涂于患處,用法同A組。7d治療1次,療程為3周。
1.2.3C組口服地氯雷他定分散片聯(lián)合糠酸莫米松乳膏薄涂。地氯雷他定片5mg/片(芙必叮,海南普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晚1次口服,皮損局部溫水洗凈后,將藥膏薄涂于患處,2次/d。療程為3周。
1.2.4護理指導在治療期間囑咐患者避免搔抓、摩擦、堿性肥皂及洗滌劑接觸患處或開水燙洗,避免穿化纖衣物,忌煙酒及辛辣刺激食物。同時引導患者保持心情放松,心理健康。
1.3觀察指標
1.3.1療效觀察分別于治療1周、2周、3周后隨訪填寫觀察表格,臨床觀察指標包括皮損情況(皮損面積、紅斑、丘疹、浸潤肥厚/苔蘚化、脫屑)和自覺癥狀(瘙癢)及不良反應,均采用計分法評價,重度3分,中度2分,輕度1分,無為0分。分別于治療前后進行分級量化評分。
1.3.2瘙癢改善情況采用視覺模擬尺度評分法(VAS)評價瘙癢,采用長度為10 cm標尺,兩端(10~0分)分別代表最癢和不癢。判斷治療前后及每種方法的瘙癢改善情況。
1.3.3安全性分析觀察治療是否耐受,是否有感染、皮膚萎縮等不良反應。
1.4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根據(jù)情況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非參數(shù)檢驗及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5療效判定標準參考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以總積分計算出療效率分4級判定。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為[(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救浩p全部消退,積分減少≥95%;顯效:皮損大部分消退,60%≤積分減少<95%;好轉:皮損部分消退,20%≤積分減少<60%;無效:皮損消退不明顯,積分減少<20%。愈顯率=基本痊愈率+顯效率,總有效率=愈顯率+好轉率。
2.1愈顯率及總有效率的比較A組愈顯率為87.5%,總有效率為100%;B組愈顯率為75%,總有效率為100%;C組愈顯率為40.6%,總有效率為75%。經(jīng)χ2檢驗,A組與C組、B組與C組愈顯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與B組愈顯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B組與C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治療療效比較例
2.2瘙癢改善情況A組、B組治療后瘙癢即刻緩解率可達到80%,瘙癢緩解程度達50%,瘙癢緩解可維持時間達72h。
2.3安全性觀察A組、B組進行點刺時疼痛感明顯,但告知患者后,均可耐受;拔罐過程中未出現(xiàn)燙傷、局部水皰等情況;治療后均未出現(xiàn)感染情況;結束后觀察均未出現(xiàn)明顯的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等不良反應。
慢性濕疹,多由急性、亞急性濕疹遷延不愈,反復發(fā)作演變而來,也可由于刺激輕微、持續(xù)而一開始就表現(xiàn)為慢性化,發(fā)病率高,是臨床常見難治性皮膚病。該病臨床表現(xiàn)為患部皮膚浸潤性暗紅斑上有丘疹、抓痕及鱗屑,局部肥厚粗糙,有不同程度苔蘚樣變、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3]。本病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大多為對癥治療,以局部外用激素軟膏聯(lián)合全身抗過敏藥物為主,主要目的是控制癥狀、減少復發(fā)、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治療應從整體考慮,在保證治療中患者的耐受和安全的同時,兼顧近期療效和遠期療效[4]。因此探索一種安全有效的中西醫(yī)藥結合治療濕疹的方法成為了目前研究的熱點。
濕疹中醫(yī)稱為“濕瘡”、“浸淫瘡”。濕瘡的發(fā)生,總由稟賦不耐,風、濕、熱邪阻滯肌膚所致。急性期以濕熱為主,常夾有風邪;亞急性期多脾虛濕蘊,郁而化熱;慢性期,濕熱未清,血虛風燥。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言:“諸久瘡者……為風濕所乘,濕熱相搏,故頭面身體皆生瘡?!薄锻饪茊⑿吩唬骸胺帛彲兘杂晌迮K不和,六腑壅滯,則令經(jīng)絡不通而所生焉?!北砻髌つw病病位雖在皮膚,但其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過程與氣血、臟腑、經(jīng)絡的關系極其密切。
火針治療慢性濕疹的主要機制在于清熱祛濕,消痰化瘀,迅速止癢,即借“火”之力刺激病灶局部,集毫針與艾灸的功效于一身,從而達到調和氣血、開門祛邪的目的。其次,火針局部針刺后會通過針孔流出適量血液,瘀血痰濁隨血而出,從而達到活血化瘀、疏經(jīng)通絡的功效,使臨床癥狀得到迅速控制[5]。
刺絡放血療法具有祛除病邪、疏通經(jīng)絡、活血化瘀等作用;研究證明刺血療法能調動人體的免疫功能,激發(fā)人體內(nèi)的防御機制,增強免疫力[4]。同時火罐通過機械刺激、負壓和溫熱作用,加速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兩者結合更好地發(fā)揮通經(jīng)活絡、開竅泄熱、逐寒祛濕、消腫止痛作用,并調和氣血、調節(jié)免疫、調整人體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6]。局部放血后,針孔臨時增加皮膚孔徑,局部皮膚溫度有所升高,利用拔罐時負壓使局部組織中的炎性介質排放體外,同時激素等抗炎癥藥物進入皮內(nèi),可使藥物最大限度地被利用,可減少激素的使用時間,使激素藥的不良反應也降到最小程度,包敷后患處不易被搔抓,從而切斷了瘙癢-搔抓-肥厚-再搔癢的惡性循環(huán)。酌加大椎及背俞穴刺絡拔罐可達到標本兼顧的目的,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復發(fā)。大椎有諸陽之會之稱,在大椎處放血能瀉肺胃蘊熱,起到條達氣機,瀉熱散結,活血化瘀之功;膈俞為血之會穴,刺血能活血祛瘀、清熱解毒;脾俞刺絡放血,可以健脾和胃,助運化水濕之功;肺俞善解全身之表邪,還能清解里熱,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祛風之效。
本臨床觀察表明,刺絡拔罐及火針療法對于慢性濕疹的治療效果均優(yōu)于常規(guī)的對癥治療,尤其在改善瘙癢情況方面,前兩種方法,起效快,且維持時間長。而刺絡拔罐療效更優(yōu)于火針,能更加有效改善患者的皮損情況和不適癥狀,能更好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由于操作及器具的適用限制,對于治療小面積皮損及關節(jié)活動部位皮損方面火針因其使用靈活方便而更有優(yōu)勢,本次臨床觀察由于病例數(shù)較少,隨訪時間較短,有待進一步觀察研究。
參考文獻:
[1]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731.
[2]中國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78.
[3]李曰慶.中醫(yī)外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67.
[4]中華醫(y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免疫學組.濕疹診療指南(2011)[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1,44(1):5-6.
[5]鄭勇,黃蜀,童丹丹,等.黃蜀教授治療慢性濕疹經(jīng)驗介紹[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5,11(2):89-90.
[6]王佳惠,陳軍秀,官昌斌.中藥藥浴配合刺絡拔罐治療濕疹的療效觀察[J].中外醫(yī)療,2013,32(25):138-139.
收稿日期:(2015-12-20)
通信作者:張戀,E-mail:lifewo123@163.com
中圖分類號:R758.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0709(2016)02-01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