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云
摘 要: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反對歧視婦女的解放運動開始,女性的社會地位不論是從政治、文化、或是社會領域角度,都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因此,語言學家們也開始竭盡全力地探討兩性語言方面的差異。本文首先分別從語音、詞匯、句法和語用角度分析男性與女性在語言使用方面的不同現(xiàn)象以及風格差異。最后分析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
關鍵詞:性別差異;社會語言學;社會文化
語言就好比人類社會的一面鏡子,人類的發(fā)展及社會的演變都會體現(xiàn)在我們所使用的語言中。眾所周知,男女不平等是階級社會存在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婦女長期受壓迫的這種社會地位在語言的各個層面上都能體現(xiàn)出來。
一、語言使用上的差異
語言學視角下的性別差異是指男性和女性同時使用一種語言或方言時表現(xiàn)出來的差別。這種絕對性別差異得到了社會語言學和人類學共同關注的。而語言的主要載體——人,按其性別可分為男性和女性,他們構成了如今的人類社會。但是,在長達幾千年的“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傳統(tǒng)社會里,以男性語言為規(guī)范,而女性語言知識一種附屬或變體。壓抑、歧視成了婦女的代名詞。婦女們沒有受教育的權利,亦沒有參與社會生活的權利,更不用提參政的權利。這種男女不平等的社會關系在他們所使用的語言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研究者們關于性別語言差異的研究就是對這類現(xiàn)象最好的揭示。
首先,從語音語調(diào)方面來分析,女性音調(diào)普遍要比男性高,并且女性在表達的過程中因為情緒的需要,會使用五種語調(diào),因此女性的語音語調(diào)變化范圍較大,通常以升調(diào)結尾,聽起來比較柔和。而男性在多數(shù)情況下只會用到其中的三種,結尾時通常是降調(diào),比較堅定。其次,從詞匯層面分析,在某些語言里男女使用詞匯的差異是比較大的,比如韓語中的哥哥一詞,男女使用的詞匯卻不一樣。因此這叫造成了男性女性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對于詞匯的選擇和使用的頻率就有了很大差別。
(一)女性傾向于使用形容詞。女性是感情細膩的情緒化動物,對世間萬物的感受與情感比較深入和豐富,因此女性在表達情緒的時候需要用到很多形容詞來表達。比如,“cute”“gor
geous”“fabulous”較多為女性使用。而在同樣的情況下,男性則傾向于選擇平凡的普通詞來表達他們的觀點。
(二)女性有其特有的表達方式。女性一般會有其獨特的方式,例如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來增強表達效果,比如“what an
adorable bag!”“He is a lovely friend”相比之下,男性則選擇采用很平淡的表述方式 “Its OK” “Thats good”.
二、話語風格上的差異
(一)話題選擇上的差異。社會語言學家調(diào)查了很多不同社會背景及不同社會階級的實驗對象。其結果表明:男女性在選擇話題上具有很大的差異性。總的來說,女性在交談過程中往往會選擇個人或人際關系話題;而男性往往會選擇與之相反的話題,極少表達內(nèi)心自我。在E. Klein (1976,1982) 對中產(chǎn)階級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女性喜歡在朋友或同事之間閑聊個人私下生活及情感的情況,向傾訴對象坦露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問題;與之相反的是,男性則很少這樣做,他們聚在一起主要談及時事政治、宗教、體育、股票等社會見聞或者聊自身的工作及發(fā)展前景,很少與人說起家庭生活與家庭成員。女性在選擇聊天話題時,出現(xiàn)得最多的話題則是家庭生活,如,瑣事、身邊事、具體事等。
這種男女性選擇話題的差異性不僅限于成年人,在青少年及兒童中這種現(xiàn)象也是普遍存在的。J. Brooks-Gunn和W.
Matthews (1979)、M.Goodwin (1990)三位語言學家分別對白人和黑人子女的日常會話習慣進行了調(diào)差,研究發(fā)現(xiàn):白人男孩喜歡談論體育運動,而白人女孩則喜歡議論學校里發(fā)生的各種見聞,坦露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黑人男孩會更多地夸耀自己所獲得的成績,而黑人女孩則更多地談論穿著打扮及同學之間的相互關系。
(二)話語量大小上的性別差異。大多數(shù)人認為,女性都是“話嘮”,在說話數(shù)量上要多于男性的。在很多英文諺語里也有所體現(xiàn),如“Words are women, deeds are men”, “”但從另一方面看,女性在聊天的過程中提供了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態(tài)度以作談資,卻使得會話能順利進行下去,從而避免了話題的沉默和尷尬。并且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女性為了在參與話題這一過程中為了使其順利流暢地進行下去,不會違反會話原則。然而,社會交往中的話語狀況并非如此。無論是在家庭內(nèi)部、朋友聚會、還是社交活動中,男性說的話在數(shù)量上其實是比女性要多的。不論其社會關系是夫妻,朋友,亦或是同事,基本上都是男性說話的時候多于女性(Romaine,1994)。社會語言學家曾經(jīng)做過一次實驗,連續(xù)三小時地持續(xù)觀察一對夫婦在某次社交活動中的表現(xiàn),結果發(fā)現(xiàn),丈夫說話的時間竟然是妻子的5倍。
此外,社會地位以及社會分工的不同,導致男性和女性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責任,從而使得關注的社會層面也大不相同。傳統(tǒng)的社會分工使得女性不得不承擔家務勞動,為一家老小準備衣食,這種傳統(tǒng)文化將女性的社會交往話題鎖定在了與家庭、情感相關的較為隱私的生活領域。而男性的社會分工使他們承擔了賺錢養(yǎng)家的社會義務,與之相對的男性的交談話題更多地被定義為時事政治、經(jīng)濟、運動等一系列開放性的領域。因此,這種不同的社會分工和責任導致了男性和女性的話題選擇出現(xiàn)了天壤之別。
三、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
(一)生理和心理因素。女性從嬰幼兒時期就表現(xiàn)出在語言方面優(yōu)于男性:開口說話的時間比男孩早,發(fā)音及語法錯誤也比男孩少,并且使用句子的長度,表達內(nèi)容的豐富性也優(yōu)于男孩。其次,優(yōu)于男女性別差異的原因,男孩從小喜歡嘗試新鮮事物,熱衷于冒險,其性格特征表現(xiàn)在語言方面就是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詞匯及句式都會選擇簡單明了的表達方式。而女孩則文靜羞澀,害怕矛盾沖突,希望能與別人保持一致性。其性格特征表現(xiàn)在語言方面就是語句委婉與謙遜。因此女孩在選詞及句式方面都會比較恭順,她們更懂得尊重別人,體諒別人,為別人創(chuàng)造說話的機會。
(二)社會地位及角色的差異。從古到今,傳統(tǒng)的勞動分工決定了男性在人類社會里必須扮演強壯及主導的角色,長期的社會分工導致了男性一直處于這種強勢的社會地位,而女性在在這種社會分工里則處于附屬地位。這種社會角色決定了他們各自語言所體現(xiàn)出來的強勢和弱勢。因此,男女社會分工的不同必然導致了他們社會語言的差異。
(三)社會文化因素。人們普遍認為,女性在社會上是處于被動的弱勢群體,這種社會分工的角色差異直接導致女性希望通過使用標準規(guī)范的語言以及帶有恭維性質(zhì)的語言來提升自己的語言力度,從而體現(xiàn)自己的社會地位,正確的語音語調(diào)是證明她們能力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能為她們創(chuàng)造良好形象。此外,社會文化對不同性別的期待導致了男女性語言特質(zhì)的不同。在男性為主導的社會中,他們的話語應該直接,肯定,且強勢,如果男性說一些夸張的形容詞,人們會認為這不符合男性的陽剛之氣;而語氣柔和恭順的女性則比較符合人們心目中女性該有的形象。
結論:語言本身其實并沒有性別差異,但通過語言這個載體我們可以很好地研究產(chǎn)生這種差異的原因。其實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男性和女性在社會地位以及分工等方面的差異及差距正在逐步改變和縮小。因此,了解及掌握這種差異性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交,避免誤解。同時,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女性在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女性特有的語言也會隨著社會地位的不斷上升變得更加有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建達.語言中的性別歧視與解放[J].山東外語教學,1998(1).
[2] 劉曉民.漢英性別歧視語與文化溯源[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