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楊孚是東漢番禺人士, 為嶺南史上一位清正高官和最古學(xué)人,他在嶺南歷史上占據(jù)重要地位。根據(jù)史書記載,官至議郎的楊孚其政治主張有三。最重要而且影響最廣的無疑是他提倡行三年之孝的倡議。雖然行三年之孝古來有之,但經(jīng)由楊孚的提倡這種古禮逐漸形成一種社會風(fēng)氣影響了中國社會一千多年之久。行三年之孝不僅是一種純粹的禮制,其對中華民族敬老之風(fēng)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關(guān)鍵詞:東漢;楊孚;禮制;行三年之喪
一、前言
楊孚, 字孝元, 番禺(今廣州)人士, 生卒年月不詳,據(jù)有關(guān)史載, 他大約生活在東漢末年至三國吳時期, 是嶺南歷史上第一位清正高官和最古學(xué)人。楊孚作為“嶺南學(xué)術(shù)第一人”,其成就主要在于撰寫了開創(chuàng)異物志體例的《南裔異物志》。楊孚的政治主張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三分上疏之中。三則上疏的主要內(nèi)容分別是:第一疏是關(guān)于與匈奴的關(guān)系。第二疏主要關(guān)于服喪制度。第三則是關(guān)于貪官的危害。
楊孚的三份上疏無疑都切中時弊,對于后世影響最大的的無疑是楊孚提倡恢復(fù)行三年之喪的建議。屈大均認為楊孚疏“雖寥寥數(shù)十言,然于扶植人倫,感動天地,亦可謂至矣盡矣,其亦《孝經(jīng)》之一翼也”①。誠然,行三年之孝的濫觴雖眾說紛紜,但在東漢初年之前早已有之只是并未形成一種制度或規(guī)定僅為一種自愿遵守的習(xí)慣而已。
二、行三年之喪在東漢之前的情勢
服喪在秦漢文獻中又寫作“行喪”和“行服”。在秦及西漢文獻中,可以看到一些子女為父母服喪三年的記載。儒家主張以孝治天下,視孝道為齊家、立國之本,為使孝銻之情有始有終,因此對生、死二事,同樣重視,所謂“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②儒家認為喪事的內(nèi)容主要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禮,即喪葬之禮儀;二是哀,即在喪期內(nèi)對死去的家人或親屬所表現(xiàn)出的哀戚之情。禮與哀兩者,儒家認為應(yīng)以后者為重?!抖Y記·少儀》云:“喪事主哀?!笨鬃由踔琳f:“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余也。”③
由于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學(xué)派紛呈,儒家思想尚未成為統(tǒng)治思想,所以守喪之制對于儒者以外的人士并不具有任何約束力?!蹲髠鳌访鞔_記載了實行守喪之制的僅襄公十七年一例:“齊晏桓子卒,晏嬰粗衰斬、宜經(jīng)帶、杖、營履,食粥,居倚廬,寢苫枕草?!睉?zhàn)國時期孟子曾想勸滕文公為滕定公守喪三年,遭到百官的一致反對:“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結(jié)果也未實行。連后世“尊古”的儒士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們的前輩在先秦時期推行守喪之制成績并不顯著。
如《漢書·公孫弘傳》記載,武帝時,公孫弘“養(yǎng)后母孝謹,后母卒,服喪三年”?!稘h書·游俠傳·原涉》記載,成帝、哀帝時人原涉在父死后服喪三年。《漢書·景十三王傳》載,成帝時河間惠王劉良在太后死后“望喪如禮”,哀帝下詔褒揚曰:“河間王良,喪太后三年,為宗室儀表。其益封萬戶?!?上述個案能見諸史書并受到時人的贊許,正證明這種行為的罕見。漢文帝臨終之前下詔曰:“令到吏民三日釋服?!奔粗鲝埛嗜盏亩虇?。總之,西漢期間臣僚行三年喪的還是不多。
三、楊孚提出確立
東漢時期,服喪三年的風(fēng)氣較前普遍,見于《后漢書》上所載,東漢初年為父母辭官月艮喪者便有韋彪、鮑永、楊厚、廉范等諸多個例。光武帝之后,明帝與和帝便分別為各自的父親光武帝和章帝服喪三年。建于徐州的漢章帝元和三年漢墓門闕上,刻有“行三年喪如禮”的字樣。漢明帝對自己親自提拔的玄武司馬鄧衍“在職不服父喪”大為不滿,發(fā)出“‘知人則哲,惟帝難之,信哉斯言”的感慨之言。由于統(tǒng)治者的大力提倡與褒獎,為父母守喪已成為官僚士大夫中的普遍風(fēng)氣,甚至還有為期親(祖父母、.叔伯父母、妻、兄弟姊妹、侄、公婆等)守喪,為師長、朋友守喪者。但對不守喪者也并不給予處罰,守喪之制只是非強制性的道德規(guī)范。
楊孚對三年之喪不行心感憂慮。永元十二年(100),大旱饑荒,按封建時代的說法,這是天意對人間施政有所警戒之兆,朝廷征求百官意見,議政令得失。楊孚上疏,極力主張以孝治天下,公卿大夫應(yīng)身體力行。在永元十二年疏中,楊孚倡言廉政的同時,又提出:漢制郡國之士,誦肄《孝經(jīng)》;察其志行,選舉孝廉。故帝謚必稱孝者,躬行化率也,王莽不服母喪,天下誅之。今時公卿罹父母憂,不得去位。而黎萌孝悌力田,反得爵級,非所以為民喪儀也?!嗽t中外臣民,均行三年通喪。④
屈大均評價最高的是這篇勸行三年喪制之疏文,《翁山文外》稱道:“孚疏三篇,以此為最大。蓋西漢之末,王莽不服母喪,而永元間朝中公卿罹父母憂不得去位。以和帝之賢,猶不知以孝治天下之為要。孚獨憂之,亟亟昌(倡)言于朝,以詔天下臣民均行三年通喪為請。疏雖寥寥數(shù)十言,然于扶植人倫,感動天地,亦可謂至矣盡矣,其亦《孝經(jīng)》之一翼也哉?!?/p>
他在上疏中說:“漢制郡國之士誦肆《孝經(jīng)》察其志行,選舉孝廉。故謚必稱孝者,躬行化率也。王莽不服母喪,天下誅之。今時公卿罹父母憂不得去位,而黎民孝弟力田反得爵級,非所以為民表儀也。宜詔令中外臣民均行三年通喪?!彼€建議獎勵有孝行的臣民和救濟孤寡貧老者。雖然我們沒有看到漢和帝對此建議的反應(yīng),但漢和帝本人既然已是服喪三年的實踐者,對此建議必然持肯定態(tài)度。正因為以楊孚為代表的議官倡孝,推動了行孝守喪制度的確立和推廣。漢安帝元初三年(116)有詔,“大臣得行三年喪,服闕還職”。此后,服喪三年成為時尚,并推向民間。服喪的確立和時間的延長,即是在這一社會氛圍中產(chǎn)生,并形成強勁的社會風(fēng)氣的。
這種風(fēng)氣也影響到南海諸郡。當(dāng)時南海諸郡的出現(xiàn)不少“巨孝”,例如有南??さ牧_威、唐頌,蒼梧郡的丁密、頓椅和合浦郡的丁茂等等。他們一面埋頭經(jīng)籍,一面實踐孝行。有的夏夜驅(qū)蚊,冬夜溫席,讓父母安睡;有的事親理家,退讓產(chǎn)業(yè),兄弟和睦;更多的是在雙親去世之后守墓六年,弄到形容枯槁。這些行徑都得到社會輿論的贊揚。其中一些人在孝名昭著之后,不愿為官,終身退隱。如羅威,邑令“異其行過人,召辟署門下吏,威辭不就。強之頗力,遂偕母遁于增城縣界,令去,還復(fù)故居”。正是在這種氛圍之中,楊孚鄭重地提出將服喪三年之禮確定下來的建議。
楊孚的建言表面上只是服制時間的長短問題,而其實質(zhì)意義有二:一是符合東漢王朝標榜的“以孝治天下”的統(tǒng)治政策;一是維護儒家宗法制度的倫理道德觀。因此,由楊孚倡言而再度確立的三年通喪制,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影響,達千余年之久。
四、“行三年之喪”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三年喪制,在客觀上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不管流于形式或廢而不行,三年之喪作為三代古制影響中國社會兩千年。實行三年通喪之禮,成為一種為世人普遍認同和遵守的制度,影響了千余年的射建社會禮制。以至到了明末,權(quán)傾一時的內(nèi)閣首輔大臣張居正因變法形勢所需而不按制守喪,都成為了政敵攻擊他的口實。自精英到社會下層都一致倡導(dǎo)孝道的社會氛圍中,不僅為親族中長輩服喪是社會行為的基本準則,而且為非血緣關(guān)系的故主行喪的行為也受到朝廷的鼓勵。凡此種種,都說明了喪禮在鞏固上下、尊卑、長幼的社會秩序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特質(zhì)中一個重要的表現(xiàn)。
但兩千年來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守喪之制的大力提倡,其對中國社會發(fā)展所造成的消極影響則是不可低估的。首先,其所宣揚的封建愚孝思想,毒害了一代又一代人。由愚孝而達于愚忠,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這正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大力提倡守喪之制的目的。《論語·學(xué)而》云:“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其次,守喪之制的實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早在春秋時期,墨家就已指出過儒者的久喪之弊:“使王公大人行此,則必不能早朝,(抬)五官六府,辟草木,實倉凜;使農(nóng)夫行此,則必不能早出夜入,耕稼樹藝;使百工行此,則必不能修舟車,為器皿矣;使婦人行此,則必不能夙興夜寐,紡績織紅?!雹?/p>
再次,由于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守喪之制的過分重視與強調(diào),甚至將其作為品評人物、選拔官吏的基本標準,這就必然造就出大批的偽君子與沽名釣譽之徒,助長了社會的虛浮風(fēng)氣。如東漢中期時,青州有個叫趙宣的平民,葬親后居墓道中守喪二十余年,一時傳為美談,鄉(xiāng)邑稱孝,州郡禮請。但新任太守陳蕃一查訪,原來趙宣的五個子女都是在守喪期間所生,于是怒而辦其罪。⑥
綜上所述,楊孚對于行三年之孝的確立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進過近一千多年統(tǒng)治者的鼓勵以及推行,以三年之孝為代表的中國孝文化成為了中華文化一個重要特質(zhì)。雖然久喪的習(xí)慣已經(jīng)不再適合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但是其精神核心,即尊老精神任然十分值得現(xiàn)代人繼承以及發(fā)揚。
參考文獻:
[1]魯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張燕,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45
[2]丁凌華.中國喪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屈大均.廣東新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7.
[4]李權(quán)時.嶺南文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
[5]王麗英.楊孚其人其事及其詩文[J].廣州師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0年10期
注解:
①歐大任《百越先賢志》卷二
②《禮記·中庸》
③《禮記·檀弓》
④歐大任《百越先賢志》卷二
⑤《墨子·節(jié)葬》
⑥《后漢書·陳蕃傳》
作者簡介:孔智恒(1992-),男,廣東廣州人,廣州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嶺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