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開娟
【摘 要】
尋找語文世界的綠野必須依賴于智慧,我們在教育中要且行且思,在實踐中感悟教育的智慧。情感能引起學生的情緒體驗,改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所以首先,要情感先行,理智地愛學生;其次,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最后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智慧地教能激發(fā)智慧地學,這樣我們終有一天能到達智慧語文的綠野。
【關鍵詞】
語文教學 智慧教育 運用
我所任教的兩個班級學生,接班之初非常高興,一則因為我剛結束初三的教學任務,從中考的壓力中解放出來,二則因為我真切地感受到這兩個班級孩子們的淳樸、真誠和剛入初中的新奇與熱情。但沒多久,我就發(fā)現(xiàn)這些淳樸的孩子們的閱讀量實在是太小,語文基礎比較薄弱,知識面比較狹窄,學習新知識很困難。另外表達能力差,在課堂上很多同學難以用恰當?shù)恼Z言說出自己的感受,對課文也很難有自己獨特和深入的見解,基本上就等老師做結語,亦步亦趨﹑敷衍應付;在作文中有很多同學就直接以大白話寫作,分不清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最初我是一籌莫展,一邊先實行填鴨教學,強化背誦與默寫,一邊思考突圍的方法。
在大量學習教育理論、參考名家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在認真地觀察了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精神狀態(tài)以及學習經歷的前提下,我覺得帶領學生尋找語文世界的綠野還必須依賴于智慧。
一、情感先行,理智地愛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fā)展。情感教學,一是愛學生。雖然有人說“愛”不屬于教育智慧,更不能體現(xiàn)教師的專業(yè)技能,但是“愛”卻是教師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因為愛學生所以才會去了解學生、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來設計教學目標和過程,檢驗教學成果。我所帶班級的孩子大多自信心嚴重不足,所以我大多以鼓勵為主,讓他們知道我一直喜歡他們,支持他們,而且我明確地告訴他們我有了他們的尊重和愛會更快樂更充實。二是引導他們體會教材中的情感。比如學習《故都的秋》一文時,文章的文眼是“北國的秋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問學生“金秋的棗子”一節(jié)那種收獲的感覺和文眼的感情基調是否一致,我就給他們朗讀了郁達夫《一個人在途中》,文中追憶了和夭折的兒子一起打棗子的往事,我讀完了,學生全都沉默,我也沒再講解這一節(jié),大家都懂了。情感的傳遞,能引起學生的情緒體驗,改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
二、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我國的新課程改革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統(tǒng)一,在價值取向上由知識本位發(fā)展為以學生發(fā)展為主,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生命發(fā)展,這更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還要啟迪學生的智慧,激活學生的生命潛能。中學生處于可塑性最強的成長階段,他們自主意識越來越強,但是我們的學生陷入這樣的一個尷尬境地,一面是非常閉塞家庭的環(huán)境導致知識面狹窄語文素養(yǎng)薄弱,一面又將面對一個知識、信息大爆炸的客觀環(huán)境,考試的的內容包含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仿佛要求一個青少年從一無所知立刻變得無所不知。這讓本應求知欲旺盛的他們變得無所適從而產生被動學習甚至怠惰的情緒。
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是語文課堂的最根本要求。我很少就哪個模塊采用專門的探究的學習方式,拋出艱深的探究問題或進行盲目的拓展。針對他們基礎比較薄弱的情況,也為了以后的教學打好基礎,我還是以字詞句篇的訓練為主,引導他們品析詞句,強化閱讀和寫作。我認為學習和打乒乓球是一樣的,真正的興趣其實是在有能力把球推出去之后開始的,只有有了一定的基礎,才能談得上真正的興趣,進步和更深入的學習才成為可能。拔苗助長只能適得其反。
我設計具體的教學目標以讓學生有所得但又不被嚇住為原則。比如在教授《琵琶行》時,分析了詩中關于音樂描寫的經典段落之后,我并不急著讓學生立馬也來一段類似的練筆,而是用剩下的半節(jié)課聽音樂《梁?!?,聽完我也沒布置寫作任務,因為我設計的目標就是聽音樂感受音樂。到了下一節(jié)課,我再次把《梁祝》放給他們聽,一遍之后,有的同學說好聽,要再聽一遍,我答應了,就又放了兩遍。大部分同學比較投入,沉浸在優(yōu)美的樂聲中。這個時候我們又把《琵琶行》中描寫音樂的技巧又分析了一遍,讓他們試著借鑒其中的方法進行練筆,除了一小部分同學沒動筆,大部分同學都寫出來幾句,雖然都很普通,我也很滿意,因為我設計的目標就是學生戰(zhàn)勝畏懼心理,敢動筆寫。
三、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
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很長時間以來,教師和學生都覺得語文枯燥乏味,跟語文脫離生活,脫離學生的實際有關系。
我在教學中聯(lián)系生活和學生的實際進行設計。比如針對學生書寫差或不規(guī)范的情況,我在上《漢字的魅力》時就把漢字這一人類文化史上璀璨的瑰寶,隆重地安排了兩節(jié)課,我特意練了幾個字甲骨文、隸書到楷書的寫法,在黑板上一個個寫出來,向學生介紹方塊字的端莊的字形和博大精深的內涵,以及和拼音比起來的優(yōu)勢。講完教學內容,我又提到漢字發(fā)展到我們班有了新的演化,就是“二級西北風吹倒體”,意指相當一部分同學的又輕飄又凌亂的書寫,有一部分同學不好意思了,過了幾天,我看見有的同學在早讀課的時候偷偷練字。
有文學作品閱讀是思考人類和自然的關系,比如八年級課本中的《都市精靈》《明天不封陽臺》講的是哺育人類卻又被人類忽視的大自然正在過重的負載下茍延殘喘,講到了城市化進程加快對于自然的掠奪,我就問同學們這么抽象的說法在我們句容地區(qū)有沒有表現(xiàn),很多同學說有,列舉種種事實,從學生的表情和話語看來,他們開始走近這些文章了,甚至有了突破原文的局限思考生活,沒有了為考試而苦戰(zhàn)于題海的凝重的感覺。這使得我們的教與學離魏書生老師提到的“享受考試”又近了一步。
我一直堅信,智慧地教能激發(fā)智慧地學,但是智慧教育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它會隨著人、時、事發(fā)生變化,從不同的方面體現(xiàn),所以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仔細觀察、認真分析、靈敏判斷,營造充滿智慧的教學氛圍,本文的探討非常淺薄和片面,有很多也并沒有形成定論,還有待更長時間的教學實踐的檢驗,但是只要我們帶著這份對語文教學的執(zhí)著和信念,帶著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帶著對于智慧的渴盼和探索,我們終有一天能到達智慧語文的綠野。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
【2】廖忠良.語文教學的智慧
【3】龔春燕.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