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
【摘要】“全面構建法治社會,推進多層次多領域治理”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六項”任務之一。因此,每一名公民和每一名法律工作者有必要思考“全面構建法治社會,推進多層次多領域治理”及其相關問題。所以,本文擬在解析如何全面構建法治社會的基礎上,對推進多層次多領域治理的具體措施進行了詳細地說明和闡釋。
【關鍵詞】法治 法治社會 社會治理 多層次多領域治理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封二-01
“全面構建法治社會,推進多層次多領域治理”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六項”任務之一。并且對此又進行了明確的要求和相應的布置: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因此,每一名公民和每一名法律工作者有必要思考“全面構建法治社會,推進多層次多領域治理”及其相關問題。
在論及“全面構建法治社會,推進多層次多領域治理”及其相關問題的時候,有必要首先明確“全面構建法治社會”的內涵和如何“推進多層次多領域治理”的措施及其兩者的關系進行一個簡單的敘述。
一、如何理解:全面構建法治社會
1.立法
全面構建法制社會的基礎上健全社會治理所需要的法律。眾所周知,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問題出現于人民的社會生活之中。面對這些新的問題,不僅要完善現有的法律條款,而且也需要根據治理新問題的需要及時地制定相關的法律。因此,這些新的法律與原有的法律一起將完成對治理社會所需法律體系的構建。有且只有完善的法律體系,才能推進多層次、多領域的法治并為其提供一個法律前提。因此,在全面構建法律社會的實踐中,健全法律體系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在這最為關鍵的一步中,立法是基礎。
2.普法
如果說立法是構建法治社會的前提,那么普法就是實現法制社會的基本保證。因為,在普法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建立公民的法制意識,而且還能使公民知道自己的權利與義務。因此,所謂的普法不是對簡單地法律條文的宣講。在普法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具體的案例,只有通過典型的案例,才能使參與普法的公民對于法律的認識從感性到理性產生一個質的飛躍。尤其在普法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現代傳媒。無論是電視法制頻道的“普法欄目劇”,還是各大主流媒體網站的新聞宣傳。在涉及到具體案例的時候,一定要對其進行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法律解讀。否則,法律的宣傳就不會起到應有的作用。這也就是說,雖然新聞節(jié)目不是專業(yè)的法律宣傳,在其報道的新聞過程中,它卻可以起到法律宣傳的作用。因此,對于特定的新聞事件,既要有對其發(fā)生原因及其具體的事實的說明,也要有對其處理結果的通報。特別是后續(xù)報道更能起到普法宣傳的作用。
從普法的對象來分析,所有的公民都是其普法的對象。無論是年紀大的,還是年齡小的;無論是有一定法律知識基礎,還是沒有相關法律意識的人員,都應該納入普法的對象。而且對于這些人的普法一定要造成一個普法常態(tài)。只有常態(tài)化的普法活動,才能起到常態(tài)化的普法效果。
3.執(zhí)法
立法也好,普法也罷,它們都是為執(zhí)法作準備。這里所謂的“準備”有兩個層面的意思,既它們是有法可依的基礎,也是執(zhí)法必嚴的基礎。只有公民明確了自己的法律權利和義務,他們才能配合相關人員的執(zhí)法行為,才能在遇到執(zhí)法出現偏頗的時候,大膽地依法維護自己的權利。才能自覺地監(jiān)督執(zhí)法者。例如,常見各大媒體的城管與商販之間的執(zhí)法案例。如果商販在其違法之前就知道自己的權利與義務,或許就能減少類似案件的發(fā)生;如果每一個地方的城管都能嚴格執(zhí)法,嚴格地按照法律賦予自己的管理權做出相應的管理行為,或許就能降低兩者之間的矛盾。例如,延安城管踩人事件就是一個這樣的案例。這是一例城管沒有嚴格按法律要求行使管理權和做出過激行為的案例。從城管的一方面分析,城管行使管理職責這本身沒有什么不妥,但是作為一名執(zhí)法者,他們卻沒有嚴格按照法律賦予的權利行使自己的權利。而是做出了過激行為對商販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傷害。而對于商販來說,如何他們對相關法律條款有深入地了解,他們或許也就不會與城管直接發(fā)生肢體接觸。通過正常的法律渠道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宜。所以說,執(zhí)法的前提是普法,普法的前提是立法。
二、推進多層次多領域治理的具體措施
1.知法
知法是推進多層次、多領域治理的基本措施之一。所謂的多層次治理,在其行政管理的層面上可以理解為省、市、縣、鄉(xiāng)各個管理層面上的相互性、協(xié)調性的法理;在其以法理方式為標準的區(qū)分中,它又可以理解為系統(tǒng)性的治理、綜合性的治理和源頭性的治理;所謂多領域治理是指各行業(yè)的協(xié)調治理。無論是立法、普法、還是執(zhí)法行業(yè)都需要相關的法律治理。但是無論是哪個層次的執(zhí)法,哪個領域的執(zhí)法,執(zhí)法者和被執(zhí)法者都需要明確法律的內涵,即知法。否則,他們無論哪一方都無法維護自己的權利。因為,在法律的面前,權利與義務是統(tǒng)一的。
2.守法
守法有兩個層面的理解,在第一個層面上,所謂的“守法”往往被理解成是遵守法律。在第二個層面上,“守法”還有依法維護權利與盡義務的內涵。作為一名執(zhí)法者,他要根據賦予他的權利去處理違法行為;作為一名被執(zhí)法者,當他知曉自己的違法行為后,他有義務配合執(zhí)法者完成他們的執(zhí)法行為;當被執(zhí)法者發(fā)現執(zhí)法者有違反相關的法律行為的時候,他又有義務向其管理單位進行投訴與舉報。從而為維護法律的尊嚴做出應該做的事情。因此說,守法是推進多層次多領域治理的核心措施。因為,守法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根據法律賦予的權利去行使管理行為;根據法律的約束,去盡自己應盡的法律義務。
3.創(chuàng)新
“全面構建法治社會,推進多層次多領域治理”是一種全新的理念,它不僅涉及到法律體系的完善與更新,而且也涉及到法治模式的新構與重組。特別是對新的執(zhí)法模式的探索,更是實現推進多層次多領域治理的關鍵。無論是對上邊提到的“知法”,還是上邊提到的“守法”都是這個新模式關注的焦點。從另一個層面分析,這種新型法治模式的構建還涉及到對傳統(tǒng)治理模式的更新,無論是以前所謂的“標本兼治”,還是現在法治的“新常態(tài)”也都是其研究的核心;無論是在具體的法治措施中,提倡和健全維權機制,還是結合化解公民糾紛的新措施,都應該體現在這種新模式解決具體法制問題的策略中。特別是多元化調解機制參與這種新法治模式的構建,更能使其體現出多層次多領域治理的特點。多元化調解機制的構建中,不僅要關注司法調解的作用,還要突出人民調解的特點。尤其是行政調解的參與更會使這種多元調解的優(yōu)勢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
總之,“全面構建法治社會,推進多層次多領域治理”的關鍵是各級領導干部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并且結合自己的分管工作,把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運用到各層次的管理中,各個領域的管理中。通過專業(yè)的法律思維和規(guī)范的法治行為處理好各個領域存在的各個層次的法律問題。從而通過相關的創(chuàng)新行為,為全面構建法治社會,實現多層次多領域治理的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樹峰.依法治國與司法公正[J].理論研究,2001(S1).
[2]沈峰.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應尊崇民意[N].光明日報, 2014-09-18 (013) .
[3]何毅亭.依法執(zhí)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N].學習時報,2014-11-03 (001) .
[4]梁逍.新常態(tài)下推動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初探[J].中共南寧市委黨校學報,2015(04) .
[5]汪永清.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政法工作[N].人民日報,2014-07-28 (007)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