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麥克格雷格
過去幾十年,倫敦博物館對伊麗莎白時代若干劇院的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玻璃和陶土酒杯的碎片、果核、干果皮、蚌殼等,一片狼藉中,居然還有一把精巧銳利的叉子。
這種叉子叫果叉,是專門用來吃果脯、蜜餞的——譬如杏仁蛋白軟糖、紅糖面包、姜餅之類的零食。
朱利安·包舍爾在倫敦考古博物館工作,主持了這次遺址的發(fā)掘工程。他說,莎士比亞時代的人們是這樣看戲的:
到了劇場門口,你得從大門進去,付給“收票人”一便士的入場費。
等觀眾付了錢,進了劇場,主要活動就是吃了,在劇場遺址中發(fā)掘出的食物樣品經(jīng)植物學家鑒定,品種相當豐富。
堅果顯然頗受歡迎,還有大量的水果,干鮮都有,有葡萄、無花果、接骨木果、梅子、梨子、櫻桃等。帶殼的水產(chǎn)品很多,有河蚌、海螺、蛾螺等,甚至還挖出了一只烏賊。
牡蠣殼特別多,不奇怪,當時這是價廉物美的小吃。城里沿街叫賣牡蠣的女孩子被稱為“牡蠣姑娘”,這在伊麗莎白時代很常見。因為吃牡蠣需要用刀,男人們隨身攜帶的匕首就派上了用場,武器變成了餐具。等螺肉剔出,吃完,“站站兒”就直接把殼丟在地上——他們沒有座位,只能站在場子中間。也就是說,便宜“座兒”吃的都是便宜貨。至于喝的,我們所知的只有啤酒和麥芽酒。環(huán)球劇院曾經(jīng)在1613年失火,整個劇院被夷為平地,當時一個男人的褲子燒起來了,就是用麥芽酒撲滅的。
莎士比亞時代的劇院是日光照明。所以,所有的公共演出都是下午場,午后不久就開始,一般不超過下午五點。通常觀眾是用完正餐才去看戲的。
露天劇院的演出沒有中場休息,即便黑衣修士這樣的室內劇場,也只有短暫的休息,便于修剪燭芯。
由于沒有現(xiàn)代意義的酒吧和門廊,小販們會進入劇場,兜售堅果、水果、啤酒以及麥芽酒這些可以就地享用的吃食。
當時,“站站兒”們吃的是蘋果、牡蠣,喝的是瓶裝啤酒,有錢人則是自帶高級食品、餐具甚至酒具。上文提到的精巧果叉,無疑就是這種人掉在劇院的。它的主人顯然具備國際品位,很可能在社會上還頗有地位。
16世紀90年代,也就是果叉的主人丟果叉那會兒,叉子還是件稀罕物,對于古板的英國人來說,這純屬外國的精巧玩意兒,吃飯還是用手來得踏實。
朱利安·包舍爾說:“英國旅行家托馬斯·科瑞亞特1608年從意大利歸來后,跟人說:‘那邊出了個奇怪的東西,叫叉子,鐵打的,吃飯用。他帶了一把回來,結果被嘲笑得體無完膚,所有的人都說:‘你想拿這種古怪的外國貨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