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敏
摘 要:語文是一個浩瀚的大海,只有讓學生大量地閱讀,才可能和人類最優(yōu)秀的同時又是最優(yōu)美的心靈和頭腦對話,并接受那些高尚情感的滋潤與啟迪;也只有在廣泛的閱讀中才能形成良好的語感,提高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識碼:C
1.突出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閱讀教學一直存在“三多三少”的現(xiàn)象,即教師“講得多,問得多,演得多”,學生“讀得少,寫得少,練得少”。一節(jié)課40分鐘,學生讀書活動的時間不足三分之一,大部分時間被老師的講解、提問等活動所占用。這種滿堂講、滿堂問的教學模式磨滅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認識到語文這一母語課程的學習特點,明確地認識到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是教師講出來的,不是教師問出來的,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從長期的閱讀實踐中獲得的。
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應以學生的自主閱讀活動為主,變“三多三少”為“三少三多”?!叭佟奔唇處熒賳?、少講、少演?!叭唷奔磳W生多讀、多思、多寫?!叭偃唷卑褜W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重視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教學要求,根據(jù)編者意圖,根據(jù)課文特點,根據(jù)學生實際,綜合設計默讀、背讀、速讀、精讀、品讀等讀書活動,引導學生知形悟神,發(fā)現(xiàn)句子表達形式、感悟語言內(nèi)涵和美感,學習寫作方法。例如,在教學《花鐘》一課時,我抓住花的形狀特點指導學生朗讀:“凌晨四點,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讓學生要像吹小喇叭一樣響亮地讀出來;“五點左右,艷麗的薔薇綻開了笑臉。”讓學生微笑著去讀。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有所“思”,有所“悟”,才能感受語言的魅力,提升閱讀的樂趣。
此外,朗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促進其語感的形成。朗讀得越多,積累的詞語、語句就越多,對詞語、句子以及篇章的理解就會越好,就會使學習者具備出口成章的基本能力。學生結合朗讀過程中獲得的體會,聯(lián)系實際場景,利用已經(jīng)積累的語言知識,就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表達出來。
3.注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思維
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shù)厣壳槟芗ぐl(fā)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欲望,引發(fā)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絡,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小學生還處于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于被動狀態(tài),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本身的語言。教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fā)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涌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nèi)ジ惺?、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涌動起來。
4.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
如果不加以引導,學生的提問往往會停留在字詞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節(jié)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養(yǎng)思維能力、擴大知識面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課文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等。一是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發(fā)問——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發(fā)問,為什么用“借”而不用“騙”?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二是抓住矛盾,把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來。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一位滿頭銀發(fā)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問,這兩個詞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為什么?從而體會人們對總理的崇敬之情。三是比較優(yōu)劣,對教材的重點詞句通過比較弄清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來學習寫作方法。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苯處熞粩嗟厮伎肌W習、實踐、反思,才能實現(xiàn)閱讀教學的高效;只有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意識和能力,才能實現(xiàn)學生閱讀的高效。
參考文獻:
[1]毛鴻鵠.加強閱讀教學 提高語文素養(yǎng)[J].甘肅教育,2012,(19):75.
[2]李桂蓮.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學法指導[J].才智,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