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偉
【摘要】在高一地理授課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高一新生對地球自轉和公轉這部分內容普遍存在“老師上課講的我都聽懂了,可是課下作業(yè)根本沒有思路……”,為此,筆者通過課堂觀察、總結課后學生問的問題,從教材、教法、學法三個方面對障礙的形成因素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關鍵詞】地球運動 教材 教法 學法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087-02
對許多高中生來說,剛進入高一,面臨許多門學科的學習,與原本初中的學習節(jié)奏出現(xiàn)了極大的反差,再加上對高中分科制度的不了解,對于地理學科的學習,出現(xiàn)了困惑。又由于高中地理學科體系的緣故,高一第一學期就進行地球運動的學習,而本部分內容抽象、多變,對于學生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這對于剛升入高中的新生、甚至對于高二、高三文科學生來說都是比較頭疼的知識模塊。為什么這部分知識對于高中三個年級的學生都會存在普遍頭疼的狀況呢?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初中和高中教材梯度大
由于浙江省義務教育階段使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社會教材,內含政治、歷史、地理部分內容??梢哉f地理部分內容的系統(tǒng)性不強,尤其是地球運動部分知識只局限于通過地球儀認識地球的經(jīng)緯線,了解地球的運動現(xiàn)象,教材的敘述方法比較簡單,語言通俗易懂,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很貼近,趣味性強,結論容易記憶。體現(xiàn)出“淺、少、易”的特點。而浙江省基礎教育高中階段使用湖南教育出版社(湘教版)的地理教材。該教材一開始就是宇宙中的地球,概念多、定義嚴格,信息量大,學生在知識點的掌握上具有較大難度。另外,教學內容也多,每節(jié)課容量遠大于初中地理。體現(xiàn)了“起點高、難度大、容量多”的特點。例如,筆者在教學黃赤交角這部分內容時,大部分同學都能準確的記憶和了解黃赤交角的度數(shù),但不能理解黃赤交角的實際意義,這實際上與教材在此部分內容表述上有關。
此外,浙江省對初高中地理學科的教學要求和教學考核有著本質的差別:初中地理知識屬于社會考查科目,不計入中考總分。這導致大部分學生缺乏應有的精力投入地理學習。而高中地理學科屬于考試科目,要參加學業(yè)水平測試。在上述情況的局限下,筆者發(fā)現(xiàn)在地球運動的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很多同學連基礎的經(jīng)線、緯線、經(jīng)度、緯度都不知道,這樣對于時差的計算、季節(jié)的形成等問題的教學增加了難度。
二、初中與高中教師教學方法的差異
通過在學生中的調查發(fā)現(xiàn),有不少同學們反映地球運動知識能聽懂但作業(yè)卻不會做。還有一些學生很疑惑:平時自認為學得不錯,知識點都掌握了,可是每次考試成績就是上不去。
順著這個問題,筆者研究初中老師的一些教學思路和方法。發(fā)現(xiàn)初中教師大多受自身專業(yè)限制,非地理專業(yè)任教地理內容是個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課堂教學也多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單純地向學生介紹知識,并讓學生通過觀看課件和閱讀書本來獲取知識的掌握。結果造成“重了解,輕理解”、“重局部,輕整體”的不良傾向。
而高中教師在授課時強調地理思想和方法,注重舉一反三,在嚴格的導入和推理上下功夫,這對學生的要求較高。由于教學內容多,教學任務重,教學進度加快,課堂知識密度增加,課后習題類型多變,大量的學習內容需要學生課后消化、理解。而此時一些學生還停留在原來已習慣了的被動接受方式中,自然對新的教學方法很不習慣,從而增加了學習難度。
三、初中與高中學生學習方法的差異
在初中,主干學科教師講得細,類型歸納得全,反復練習??荚嚂r一般都可以取得好成績。由于初中學生認識的局限性,大多數(sh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習慣于圍著教師轉,死記硬背概念和類型題。在初中時期,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機械記憶常在他們的學習中起主要作用。所以在學法上,存在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比較單一,只是從某一方面看待問題的不足。
而到了高中,地理學習要求學生把感性知識轉化成理性知識,解決問題時需要從多角度、多方位、不同的層面去看待問題,同時將初中的知識“點”過渡到高中知識層“ 面”,進而形成知識網(wǎng)。做到善于歸納總結規(guī)律,構建地理思維,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例如:筆者在教學太陽日和恒星日周期比較時,學生往往通過機械記憶記住了太陽日長于恒星日。無法理解其原因。又比如對地方時的分析,教材中僅僅提到偏東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到底兩個地點哪個在東哪個在西?如何區(qū)分? 又例如筆者用一節(jié)課時間教地方時計算,一節(jié)課教區(qū)時的計算。本來準備一節(jié)的內容卻用了兩節(jié)課。筆者布置了一個地方時和區(qū)時計算的題目:
1.132°E的地方時為9月22日15時,求48°E的地方時。
2.132°E的區(qū)時為9月22日15時,求48°E的區(qū)時。
要求:用①②③④等序號寫出計算步驟(主要目的是看學生的問題出在哪里?如果只有結果是看不出來的)。
可是學生作業(yè)反饋出:有的學生不會求經(jīng)度差,反映出學生對經(jīng)緯線的知識掌握不具體,有得學生不會將經(jīng)度差轉化為時間差,反映出學生不能正確理解地方時概念,有的學生地方時和區(qū)時也分不清,把地方時的計算當成區(qū)時的計算,把區(qū)時的計算當成地方時計算,反映出學生對概念的把握不準確。
四、學生缺乏思維訓練,邏輯推理,歸納總結的能力
筆者在日常教學中,總能遇到學生不敢相信自己推導的結果和現(xiàn)象,需要得到教師的肯定才能心理踏實。在筆者看來,這是長期被動地接受老師所教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必然結果,這樣的學生在遇到新問題時,很難主動分析,自信解決的。而地球運動是地理環(huán)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運動變化的基礎,也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強調現(xiàn)象本身的規(guī)律性及其成因。這種課程要求的變化,要求我們教師要主動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針對性訓練,以增強學生適應新課程的信心。在《地球運動》的知識模塊中,太陽高度和正午太陽高度;地方時和區(qū)時;線速度和角速度;光照圖和經(jīng)緯網(wǎng)圖的互相轉換等知識點都需要我們探索對學生進行思維、邏輯、歸納能力的引導訓練。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呂元喜《淺談地理課堂教學內容的全開放》,教育實踐與研究,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