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興固
摘 要: 課堂提問是教師組織、引領和實施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學行為。有價值的提問是促進學生思維、增進師生情感、活躍課堂氣氛及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燃料。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問題的精心設計和組織,優(yōu)化提問技巧與方法,鼓勵學生勇敢回答問題,使提問更有效,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 課堂提問 教材 提問
好的課堂提問不但能鞏固知識,及時反饋教學信息,而且能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啟迪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的心智技能和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認知結構進一步完善,促使教師了解學生,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學。因此,提高數(shù)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吃透教材,巧設問題
在教師設計問題前,首先要深入思考教學內(nèi)容,透徹把握教學重點、難點,了解學生學習水平和基礎,以教材為基礎設計問題。具體來說,問題設計要注意以下方面:1.置問于教材的關鍵處。2.置問于教材的疑難處。3.通過對問題的思考,為學習指引方向,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先出示一幅汽車圖片讓學生找出圖片中各種幾何圖形,通過比較分類讓學生初步感知圓是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進而創(chuàng)設讓學生徒手畫圓的活動情境。當學生怎么畫都畫不圓時,教師提問:“為什么畫出的圓不標準?”“怎樣才能畫出一個標準圓呢?”進而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己選擇工具(有圓規(guī)、線、直尺等)創(chuàng)造性地畫圓,學生在畫中慢慢體驗畫圓的要領,再交流各自感悟,得出“圓是到定點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集合”這一圓的本質(zhì)屬性。以上徒手畫圓的活動情境創(chuàng)設雖然簡單,但起到了啟思激興的作用,同時緊扣教學主題,省時高效。
二、捕捉契機,提升提問時效
課堂教學中,只有在最佳時機提問效果才最好。所謂最佳提問時機,就是當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tài)時,此時,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對教師的提問能入耳入腦。最佳提問時機既需要教師敏于捕捉、準于把握,又需要教師巧于引發(fā)、善于創(chuàng)設。如引導學生解答這樣一道題時:“學校把360本故事書分別放在上、中、下的書架上,上層1/4等于中層的1/5,等于下層的1/6,求下層書架上放多少本書?”此題有一定難度,學生都在冥思苦想,思維發(fā)生了障礙。這時教師點撥提問:“三層書架中每一層書各有多少份?每一份的本數(shù)都相等嗎?為什么?這三層共有多少份?”經(jīng)這樣一問,學生思路頓開:上層有4份,中層有5份,下層有6份,所以一共有15份,下層占故事書總本數(shù)的6/15,也就是360本的6/15。這道難題就這樣被解決了??梢娊處熯@個問題正問在知識的關鍵處,既疏導學生思維障礙,解決疑難,又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
又如教了整數(shù)加減小數(shù)后,要求學生計算5-(2+1.4)等于多少。有一個學生只把整數(shù)部分相減,得出3+1.4;另一個學生先計算2+1.4得3.4,再從被減數(shù)5中減去3.4,結果退位過程中又出現(xiàn)了問題,得2.4。說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存在片面性,有些模糊不清。在分析這兩個學生做錯的原因并訂正后,教師沒有到此為止,而是適時引問: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2.4,那么這個題目應如何改動?這一問立即引起全班學生的興趣,大家紛紛討論。這一問題恰恰把整數(shù)加減小數(shù)中容易混淆或產(chǎn)生錯誤的地方暴露出來,這種問題來自學生,又由學生自己解決的方式,不僅對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敢問”
小學生天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受長期以來“教師中心,教材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觀的影響,學生上小學數(shù)學課的時候往往過于依賴教師和教材,教師講的,學生就一個字不差地記在筆記本上;書上寫的,學生就按要求練、讀、背。為了提高小學生在小學數(shù)學課上的問題意識,增強問題教學效果,首先應從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入手。
教師要打破傳統(tǒng)權威觀,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首先,在小學數(shù)學課上,老師要鼓勵孩子提問,對于提出問題的學生,不論他們提出的問題是否有思考價值都要給予肯定和鼓勵。其次,對于不敢提問題的學生,老師要尋求機會讓他們提出問題,并對他們的提問行為給予及時強化,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
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營造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緩解課堂緊張氣氛,使學生成為真正的課堂主人,敢于思考,敢于提出疑問。
四、提問要適度
所謂問題適度指問題的開放度要適度、難易要適宜、題量要適量。提問時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學生實際把握好提問的“度”。如教學“三角面積計算”,教師先組織學生復習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問:你們知道三角形面積計算嗎?學生答:知道,三角形面積等于底乘高除以2。師:你們有什么辦法驗證三角形面積等于底乘高除以2呢?老師這里有三組材料(出示材料:①一個長方形、一個平行四邊形;②3個三角形,其中2個形狀大小完全一樣;③一個一般三角形),每個小組商量一下根據(jù)自己小組能力任選一組材料操作驗證。并要求操作時思考:①三角形與已學過的幾何圖形有什么聯(lián)系?②三角形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接著各小組開展操作驗證,有的剪,有的拼,有的折,各組用不同方法解決了問題,且說得頭頭是道。問題少而精,給了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想出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既發(fā)展學生思維,又提高教學效率。
有效的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化使實際課堂提問活動表現(xiàn)出更強靈活性。教師只有樹立正確的觀念,在課堂提問中遵循一定的原則,采用適當?shù)奶釂柗椒?,才能在教學實踐中發(fā)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使課堂提問真正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腳手架。
參考文獻:
[1]樹海萍.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藝術提問策略[J].華夏教師,2013(09).
[2]石芳.小學數(shù)學多元化教學模式探討[J].才智,2014(13).
[3]張桂芳.小學數(shù)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