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駿騰,劉華,徐紅巖
(天津中德職業(yè)技術學院a.天津中西機床技術培訓中心;b.資產(chǎn)管理處,天津300350)
?
基于MoldFIow/MPI技術的狹長薄殼體注塑件澆口位置優(yōu)化試驗
沈駿騰a,劉華a,徐紅巖b
(天津中德職業(yè)技術學院a.天津中西機床技術培訓中心;b.資產(chǎn)管理處,天津300350)
摘要:運用Moldflow/MPI技術分析狹長薄殼體塑件模具澆口形式的方案設計,通過針對兩個方案的三維變形分布、充填結束時的壓力和平均速度重要試驗參數(shù)的比較,獲得優(yōu)化方案的結論,充分顯示Moldflow/MPI技術在模具開發(fā)過程中對于優(yōu)化塑件設計、優(yōu)化模具設計和優(yōu)化注塑工藝參數(shù)等方面的顯著優(yōu)勢。
關鍵詞:Moldflow/MPI技術;狹長薄殼體注塑件;澆口方案;試驗參數(shù)比較;優(yōu)化
此文為天津中德職業(yè)技術學院2014年度自制儀器設備研制項目“聚光安全耳具注塑模具設計與制造”(編號:ZDZY2014-04A)的成果之一。
利用Moldflow/MPI技術可以在模具加工前得到最佳的澆口數(shù)量與位置,合理的流道系統(tǒng)可對型腔尺寸、澆口尺寸、流道尺寸進行優(yōu)化,在計算機上對整個注塑成型過程進行模擬分析,準確預測熔體的填充、保壓、冷卻情況,以及塑件的收縮和翹曲變形等情況。運用Moldflow/MPI軟件可以準確確定充填結束時的壓力、體積溫度、平均速度、變形分布、充填時間、縮痕指數(shù)、體積收縮率等試驗參數(shù)對比,進行試模、修模,大大提高模具質量,減少修模次數(shù)。也可以得到塑件的實際最小壁厚,優(yōu)化制品結構,降低材料成本,縮短生產(chǎn)周期,保證制品能全部充滿,達到優(yōu)化塑件和模具結構、優(yōu)選成型工藝參數(shù)的目的。這不僅是對傳統(tǒng)模具設計方法的突破,而且對減少甚至避免模具返修報廢、提高塑件質量和降低成本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CAD、CAE技術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如圖l所示的塑件為聚光耳具。圖2所示的為聚光耳具的下殼體,其形態(tài)狹長,且薄殼,對尺寸精度要求較高,材料為ABS+色母,顏色為洋紅色。該塑件長寬高85mmx16mmx7.5mm,壁厚較為均勻,基本壁厚為1.0mm。對于此類狹長薄殼塑件,使用Moldflow/MPI軟件進行分析流動保壓模擬試驗(工藝參數(shù)的選定及流道系統(tǒng)的設計)、流道平衡設計試驗(計算各流道和澆口位置及尺寸)、冷卻模擬試驗(優(yōu)化冷卻系統(tǒng)、填充壓力與平均速度)、三維變形分布(計算制品的收縮和內應力分布,預測制品出模后的變形、翹曲情況)等試驗性研究方法完成模具設計與制造。
圖1 聚光耳具
1.注塑機設定
圖2 聚光耳具下殼體-狹長薄殼體注塑件
最大鎖模力:900t
最大壓力:197.0MPa
最大注射量:153cm3
螺桿直徑:Φ36mm
2.充填條件
模具溫度:60.00℃
熔化溫度(熱流道):260.00℃
注射時間:4.0s
體積:7.9cm3
重量:25g
注射面積:168cm2
冷卻溫度(型腔):60℃
冷卻溫度(型芯):60℃
塑件為聚光耳具的下殼體,材料為ABS。模具為一模四腔兩對制品,下殼體模具外形為長方型,因此最大投影面積為長方形,采用上下分模,由于塑件下表面為高低不規(guī)則形狀,從而增大了分模難度,故最終采用上下異型分模,同時增加側向研配面。模具材料為P20模具鋼(美國AISI),鋼種類型預硬化塑料模具鋼已預先硬化處理至285 -330HB(30 -36HRC)。將塑件排位后導入Moldflow/MPI軟件,根據(jù)預先設定好的塑件材質ABS參數(shù)分析澆口位置,澆口形式采用側澆口,水道形式為直通式,試驗模型擬選定澆口方案1和澆口方案2,見圖3和圖4。采用Moldflow/MPI的流動、保壓、冷卻和變形等分析模塊來分析、檢驗最佳澆口位置的選擇依據(jù),進而得到優(yōu)化的流道設計。
1.澆口形式的選擇
側澆口一般適用于多型腔模具,其特性是截面形狀簡單,加工方便,能對澆口尺寸進行精細加工,表面粗糙度值小,其形式設計可以改變充模條件和充模狀態(tài)。根據(jù)塑件的形狀特點和充模需要,靈活地選擇澆口位置,如澆口試驗方案1(見圖3)是選擇由塑件一端設置4腔填充、澆口在外側的非平衡式澆注系統(tǒng)方式,澆口流道短;如澆口試驗方案2(見圖4)是選擇由塑件中央部位設置4腔填充、澆口在內側的平衡式澆注系統(tǒng)方式,澆口流道過長。上述兩種方案的平衡與非平衡式澆注系統(tǒng)設計,澆口截面尺寸均較小,因此去除澆口容易,痕跡小,制品無熔合線,質量好。但是,方案1的澆口流道短,填充效果優(yōu)于方案2。
圖3 澆口試驗方案1
圖4 澆口試驗方案2
2.三維方向的變形分布
通過Moldflow/MPI技術對方案1和方案2的三維方向變形對比結果分析,方案1的X方向變形范圍在0.032 8mm5-0.004 5mm之間,見圖5;方案2 的X方向變形范圍在0.072 7mm-0.070 0mm之間,見圖6。從變形數(shù)值可以看出方案1的X方向變形遠遠低于方案2。方案1的Y方向變形范圍在0.292 1mm-0.290 7mm,之間,方案2的Y方向變形范圍在0.279 9mm-0.279 6mm之間,從變形數(shù)值可以看出方案2的Y方向變形略好于方案1。方案1 的Z方向變形范圍在0.140 4mm-0.026mm之間,方案2的Z方向變形范圍在0.141 4mm-0.020 5mm之間,從變形數(shù)值可以看出方案1Z方向變形與方案1幾乎相同。因此,從X、Y、Z三個方向的變形對比來看,方案1的澆口位置選擇會使塑件的變形更小,塑件的質量會更高。
3.充填結束時的壓力
方案1充填結束時的壓力最高達到63MPa,由于進澆點遠離產(chǎn)品尾端,因此澆口壓力較大(在正常壓力86MPa范圍之內),但澆口流道短,見圖7;方案2進澆點在產(chǎn)品中部,因此充填結束時的壓力最高僅為41MPa,但澆口流道過長,見圖8。因此,從塑件成本考慮方案1優(yōu)于方案2。
圖5 澆口方案1的X方向變形分布
圖6 澆口方案2的X方向變形分布
圖7 澆口方案1充填結束時的壓力
圖8 澆口方案2充填結束時的壓力
4.平均速度
射膠速度太高,會使注射壓力在模腔中分布不均,充模速度不均衡,以及加料量過多,導致飛邊、披鋒等塑件缺陷。方案1的平均速度為4.576s,方案2的平均速度為30.70s,因此方案1優(yōu)于方案2,見圖9和圖10。
圖9 澆口方案1平均速度
圖10 澆口方案2平均速度
5.其他相近試驗條件
利用Moldflow/MPI分析軟件還可以得到其它試驗數(shù)據(jù)。如方案1的體積溫度238.5℃,充填時間0.912秒,縮痕指數(shù)3.672%,體積收縮率為1.264%-4.197%;方案2的體積溫度237.3℃,充填時間0.899秒,縮痕指數(shù)3.627%,體積收縮率為1.960%-4.761%。從填充結束時的體積溫度、充填時間、縮痕指數(shù)和體積收縮率對比來看,兩個方案的結果很接近,對塑件質量影響不大。
通過Moldflow/MPI分析模塊軟件對聚光耳具下殼體狹長薄殼注塑件澆口系統(tǒng)進行變形分布、填充壓力、平均速度、其他條件等過程的模擬試驗分析,有助于優(yōu)化塑件設計、模具設計及制造和注射工藝參數(shù)。其試驗結論一:方案1的澆口形式優(yōu)于方案2,方案1的澆口流道直徑口長度加工合理,流程短,橫斷面積小,填充及冷卻時間短,澆口殘留量少;而且型腔分布合理,保證ABS塑料迅速而均勻地進入各型腔,符合各型腔同時注滿的條件。其試驗結論二:方案1的塑件三維變形分布遠遠低于方案2,方案1的塑件變形翹曲極小,產(chǎn)品質量高。其試驗結論三:方案1充填結束時的壓力和平均速度都較優(yōu)于方案2,尤其是方案1的平均速度,該澆口不致使熔料直沖入型腔而產(chǎn)生漩流,以至于在塑件上留下旋形的痕跡,影響制品外觀質量。其試驗結論四:上述兩種方案在填充結束的體積溫度、填充時間、縮痕指數(shù)和體積收縮率的參數(shù)幾乎接近,對塑件質量的影響不大。
因此,經(jīng)過多方因素比較,方案1澆口系統(tǒng)的選擇更優(yōu)于方案2,基于Moldflow/MPI技術縮短了新塑件的開發(fā)周期和費用,提高了塑件的生產(chǎn)效率和質量,確保生產(chǎn)出優(yōu)質的塑件。
參考文獻:
[1]張曉陸.MoldFIow軟件在下殼體模具設計及制造中的應用[J].模具制造,2008,8(6):1-4.
[2]曹承云.注射成型中澆口形式對塑件質量的影響[J].模具工業(yè),2008,34(12):59-61.
[3]余衛(wèi)東,陳建.Moldflow技術在注塑成型過程中的應用[J].CAD/CAM與制造業(yè)信息化,2002(5):33-35.
編輯朱榮華
中圖分類號:TH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528(2016)02-068-04
收稿日期:2015-10-14
作者簡介:沈俊騰(1971),男,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模具設計與制造;劉華(1983),男,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模具設計與制造;徐紅巖(1963),女,教授,研究方向為機械制造與設備工藝。
Optimization Test of Long-Narrow Thin Shell Injection Molded Parts Gate Position Based on MoldFlow/MPI
SHEN Jun-tenga,LIU Huaa,XU Hong-yanb
(a. Tianjin Sino-spanish machine to Vocational training center b. Assets Management Department Tianjin Sino-Germe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Tianjin 300350,China)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gate scheme design of long-narrow thin shell injection molded parts based on MoldFlow/MPI,the conclusion of optimization project is obtained by means of comparing important parameters including three dimensional deformation distribution,pressure and average velocity(end of filling),which indicates an obvious advantage of MoldFlow/MPI in optimization of plastic parts design,mold design and injection molding parameters in mold development process.
Key words:Mold Flow/MPI;long -narrow thin shell injection molded parts;gate scheme;comparison of test parameters;Optim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