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國大革命之后,資產(chǎn)階級與封建貴族達成妥協(xié),新古典主義繪畫中向現(xiàn)實挑戰(zhàn)的積極因素已消失,此時浪漫主義興盛起來。浪漫主義最突出的藝術主張是將個人感情無拘無束地表現(xiàn)出來,不受任何形式與法則的限制。作為一種藝術思想,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是對立的,但作為一種時代思潮和文藝運動,它們又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本人擬從浪漫主義巨匠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著手,尋找論證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繼承。 【關鍵詞】德拉克洛瓦;浪漫主義;古典主義;繼承中圖分類號:J20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166-01一、浪漫主義美術的繪畫創(chuàng)作理念19世紀30年代,浪漫主義成為一種普遍的文藝思潮,它是在反對官方學院派和古典主義的斗爭中發(fā)展起來的,在審美思想上注重個性化和感情的發(fā)展,重視色彩的對比,主張創(chuàng)作自由、個性解放,善用象征、寓意、夸張、對比等手法。與古典主義重視以線與輪廓為主導的嚴謹素描造型相反,浪漫主義特別重視用色彩來飽滿形象,用奔放的筆觸創(chuàng)造有生命力的動感造型,在浪漫主義繪畫創(chuàng)作方式上取得顯著成就的是席里柯、呂德、德拉克洛瓦等。二、德拉克洛瓦作品中對古典主義的繼承眾所周知,德拉克洛瓦是著名的浪漫主義畫家,被譽為“浪漫主義雄獅”,但在他的身上除了閃現(xiàn)著浪漫主義的光輝外,還體現(xiàn)了古典主義精神,藝術都是相互吸收和繼承的,作為浪漫主義的畫家,正是有古典主義的積累,才有浪漫主義的精彩,在德拉克洛瓦的身上,深刻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首先,德拉克洛瓦繼承了新古典主義的革命精神,流露出對高尚、偉大和崇高的追求。德拉克洛瓦成名作品《但丁的小舟》,取材于但丁的《神曲·地獄篇》片段,描繪了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引導但丁乘舟來到地獄中斯蒂吉河的情形。畫面色調(diào)陰暗,給人一種緊張恐怖的感覺,這正是波旁王朝時期人們精神世界的曲折反映。這幅畫引起巴黎藝術界的巨大轟動,同時也為法國浪漫主義運動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它以情感洋溢的形象、悲劇性的力量、對于人類災難的真實描寫,流露出對高尚、偉大和崇高的追求,這種傾向體現(xiàn)出了對古典主義繪畫的繼承。其次,德拉克洛瓦對人物形體的準確把握。雖然與古典主義美術相比,浪漫主義美術更注重畫家內(nèi)心的表達,但是畫家的內(nèi)心世界靠畫面形象傳達出來。浪漫主義畫家雖然對輪廓線和素描關系不像古典主義那樣重視,但是浪漫主義畫家并沒有完全扔掉古典主義繪畫中對客觀形體的“具象把握”,作品中的形體仍然力求準確真實,但是相較古典主義繪畫而言,浪漫主義繪畫不再像古典主義繪畫那樣事無巨細地把客觀對象表現(xiàn)出來,浪漫主義作品除對主體人物細致地刻畫外,對次要人物及背景進行了概括提煉,主要是為抒發(fā)自我感情服務的手段或素材,這點明顯區(qū)別于新古典主義繪畫的過于客觀性。如他的作品《但丁之舟》《自由引導人民》《希阿島的屠殺》等可以看出,德拉克洛瓦對形體的準確性絕對不亞于古典主義繪畫,從這點上面可以看出浪漫主義繪畫對古典主義繪畫的繼承。第三,德拉克洛瓦作品中的現(xiàn)實主義和唯美主義傾向。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都是19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產(chǎn)物,題材也都與革命運動、人們的命運息息相關,可以說這兩種藝術流派的產(chǎn)生都是關注現(xiàn)實生活的,自然題材中都流露出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如新古典主義大師大衛(wèi)的《賀拉斯兄弟的宣誓》《馬拉之死》等作品及浪漫主義巨人德拉克洛瓦的《希阿島的屠殺》《自由引導人民》等作品,都隨著法國大革命的現(xiàn)狀及人民疾苦而動蕩,因此無論是在新古典主義作品和浪漫主義作品中都表現(xiàn)出明顯的現(xiàn)實性,這也是這兩個畫派最為進步的一面。由于對現(xiàn)實的不滿,德拉克羅瓦到摩羅哥和阿爾及利亞去旅行,這次旅行是德拉克羅瓦創(chuàng)作的分界線,之前的作品都圍繞著浪漫主義主題與形象而進行,這以后的許多作品,由于脫離生活,唯美傾向越來越濃厚,如《阿爾及爾婦女》就是一幅以色彩的協(xié)調(diào)與交錯組成的復雜而美麗的作品;另一幅作品《摩羅哥猶太人的婚禮》表現(xiàn)的是研習古典傳統(tǒng)舉辦的婚禮,畫家著重描繪了寧靜和諧的氣氛,而這兩幅畫的筆觸之細膩,形象之完美,讓我們聯(lián)想到了學院派古典主義的畫風。三、結語浪漫主義是作為古典主義的對立面而產(chǎn)生的,但是在浪漫主義的畫家身上卻閃現(xiàn)著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兩種光輝,只是各有側重而已。在對立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繼承,任何新藝術的出現(xiàn)都是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之上融合創(chuàng)新的。參考文獻:[1]席爾頓.德拉克羅瓦[M].北京:人民藝術出版社,1960.[2]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3]徐晴平,鄧惠伯.西方美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英)伍德福德著,錢乘旦譯.劍橋藝術史[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5]胡經(jīng)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6]德拉克羅瓦著,李嘉熙譯.德拉克羅瓦日記[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作者簡介:王秀貞(1986-),女,漢族,籍貫山東,寧夏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