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以“歷史性”視角解讀譯作中的翻譯活動

2016-06-30 22:27張菁
青年文學(xué)家 2016年18期
關(guān)鍵詞:解釋歷史性翻譯

摘 要:翻譯研究中,“歷史性”概念的引入為某些翻譯活動提供了合理的解釋。本文簡單梳理了翻譯“歷史性”理論的發(fā)展,對《福爾摩斯探案—駝背人》的1896年和1981年的比較特殊的兩個譯本進行社會背景的比照和語言、文體、文化闡釋等的動態(tài)解析。透過“歷史”的視角結(jié)合文化、社會等因素的分析與描寫,對翻譯活動的解釋是可能的;關(guān)注譯作的“歷史性”使得翻譯批評更趨于合理。

關(guān)鍵詞:翻譯;歷史性;翻譯活動;解釋;偵探小說

作者簡介:張菁(1979-),女,上海市人,漢族,講師,研究生學(xué)歷,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8--03

一、緒論

當(dāng)代翻譯理論研究不斷發(fā)展、日益深化,人們對于翻譯活動的看法也從單一趨向多元與多維。雖然匯聚各派理論,可以得出影響翻譯活動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研究翻譯最終必然要聚焦到文本、即原作與譯作的比較與分析上。由此,圍繞原作與譯作又生出各種疑惑、各種爭論:比如“譯作對原作的忠實性問題”,“怎樣才算‘忠實”、“如何衡量‘忠實”;在進一步的討論中,又出現(xiàn)了“如譯作是原作的再現(xiàn),是否其價值就不如原作了呢”、“復(fù)譯現(xiàn)象是否表明原譯沒有完美忠實地再現(xiàn)原作的風(fēng)采”……諸如此類的問題,困擾著研究者,對此形成的思考和解答也是形形色色、各方各面的,這也體現(xiàn)了理論上去蕪取精的進化過程。其中“歷史性”這個哲學(xué)概念的引入,對以上困頓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撥開了一些迷霧,“因為這個概念可以使我們放棄許多絕對化的觀念而對翻譯史上的各種現(xiàn)象做出一個合理的解釋”(許鈞等,2004:82)。因此,本文擬從翻譯“歷史性”的角度,用《福爾摩斯探案—駝背人》的部分最初中文譯本(張坤德譯,于1896年刊于《時務(wù)報》)與1981年群眾人民出版社李家云的譯文及原作,從社會時代背景和文體、語言等進行比較分析,窺探歷史的演變對翻譯的影響。在追尋譯作歷史蹤跡的過程中,探究“歷史性”和翻譯文化、社會理論的關(guān)系,對翻譯批評的影響,即其為翻譯活動解釋的合理性。

二、歷史的觀點: 社會時代背景的宏觀對照

本文選取英國柯南·道爾著《福爾摩斯探案》的兩個譯本一為張坤德譯,于1896年發(fā)表于《時務(wù)報》上的《記傴者復(fù)仇記》(今譯《駝背人》),是首次譯介給中國讀者的一篇外國偵探小說;另一譯本是1981年群眾人民出版社李家云的譯作,中間時隔八十余年。1981年的譯本廣受好評,獲第一屆全國優(yōu)秀外國文學(xué)圖書獎。當(dāng)時,兩篇譯作都掀起了偵探小說翻譯的熱潮,這與它們的社會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本節(jié)從文本外和文本內(nèi)分析兩篇譯作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描述宏觀的時代需求和讀者口味。

首先,從1896年譯本之外的背景體系分析。眾所周知,當(dāng)時正值晚清時期,中國社會正經(jīng)歷著一場深刻的社會政治變革,封建制度逐步?jīng)]落、瓦解,而新的制度在摸索、嘗試中找尋出路。文化意識形態(tài)也隨著社會制度的變革而處于“新陳代謝”的交替期。文學(xué),作為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折射先鋒,也進行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彼時,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前夜,舊的文學(xué)體系遭受著巨大的沖擊,要求變革的呼聲日益高漲。那么新的“血液”、“細胞”從何而來、如何去更替衰弱的舊體系呢?大量的外國文學(xué)作品通過翻譯傳入中國,滿足了這種變革時期引進新文體、修辭等的特殊需要。同時也掀起了近代自然科學(xué)翻譯、社會科學(xué)翻譯之后的文學(xué)翻譯熱潮。在文學(xué)翻譯的熱潮中,外國偵探小說的翻譯也順水推舟、大量涌入。偵探小說,是西方通俗文學(xué)的一種體裁,在中國卻未曾有過,可謂一個“新”字;但是小說的特征與中國傳統(tǒng)的俠義公案小說又有相似之處,為中國讀者的接受提供了“前理解”的基礎(chǔ)。套用Even- Zohar (1978)的多元系統(tǒng)理論來解釋:外國偵探小說的翻譯填補了中國的本土文學(xué)體系中的一個“真空”(vacuum)。這種“填補”是適時的,也是可以接受的。

三、推動的發(fā)展:文體、語言、文化闡釋的微觀分析

人類的歷史存在是不斷發(fā)展的。若用“歷史性”來解釋翻譯活動,用歷史的眼光看待譯作,除了宏觀上靜態(tài)地描寫時代的背景是不夠。揭示歷史視角下的譯作變化,需要演示具體的動態(tài)發(fā)展。霍恩比(1988:8)認為“文本不能被看作是靜止的語言標本,而本質(zhì)上應(yīng)作為讀者的譯者對原作者意圖的理解的表達,譯者繼而為另一種文化中的讀者在創(chuàng)造這個言語整體。這個動態(tài)的過程解釋了為什么文學(xué)作品的翻譯需時時更新,為什么沒有十全十美的翻譯。”譯者自己有時也會意識到這個動態(tài)的過程。林紓(1907:172)在其《歇洛克奇案開場》序中這樣自述過“余曾譯《神樞鬼藏錄》一書,亦言包探者,顧書名不直著“包探”二字,特借用元微之《南陽郡王碑》‘遂貫穿于神樞鬼藏之間句。命名不切,宜人之不以為異。今則直標其名曰《奇案開場》,此歇洛克試手探奇者也?!彼瓉淼臅柚八熵灤┯谏駱泄聿刂g”來譯,這與他認識的當(dāng)時讀者的“前理解”有關(guān),而后卻發(fā)現(xiàn)讀者的認知改變了,所以直接將標題譯為《奇案開場》。林紓的自省自改的這個經(jīng)歷于此詮釋了:“表達”要滿足“理解”,這兩者都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由此,歷史性,具有動態(tài)和發(fā)展的內(nèi)涵,以下通過兩譯作的文體、語言、文化闡釋的微觀分析得以窺見。

1、文體的成熟

郭延禮(2005)認為,中國近代文體革新比較顯著的是小說。偵探小說的譯本從最初的登場到影響中國作家的創(chuàng)作,并豐富了中國文學(xué)文本的體裁,翻譯在這個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從偵探小說敘事人稱上來講,福爾摩斯偵探小說以華生大夫作為敘事人,通過華生的觀察并以探案記錄的形式,用第一人稱“我”來講述故事。拿《駝背人》的開篇來講,作者簡單介紹了“我”的生活環(huán)境、起居等,為后文福爾摩斯的拜訪做了鋪墊,接著就是“我”和“偵探”之間的對話,展開探案的情節(jié)?!拔摇钡臄⑹鰹樾≌f提供了良好的視角(王志清,2006),加強了故事的真實性;讀者由此獲得了對故事的親切感與參與感;同時,這種敘事方式還起著保留秘密、增強故事的懸疑性的作用。這種敘述視角雖有上述好處,但是晚清的讀者習(xí)慣了中國小說第三方敘事的傳統(tǒng),一下子卻無法適應(yīng)這種視角,所以張坤德在《記傴者復(fù)仇事》開篇前加了“滑震又記歇洛克之事云”這句話,它表面上恢復(fù)了華生作為敘事人的身份,再對話中輪番使用“滑曰”“歇曰”,但完整故事的鋪陳展開均在大段的“歇曰”之中,使得讀者又能感受第一人稱的敘述,這給讀者提供了兩種敘述視角,可以說是一種過渡的權(quán)宜之法,更易為中國讀者所接受。在1981年的譯本中,譯者不再面臨這樣的問題,所以直接將原作的敘事人稱照搬下來。

2、語言的變革

張坤德的譯本使用的語言是淺近的文言,部分采用文言、白話相交的方法(可能非常接近當(dāng)時的口語);而1981年的譯作,是用已經(jīng)相對穩(wěn)定的現(xiàn)代漢語來進行翻譯的。因此,語言“歷史性”的特色也是相當(dāng)明顯的。張坤德的譯本由于受到文言的影響,語言的節(jié)奏和修辭等都與現(xiàn)代漢語有些不同。以下用具體以例子對比語言的表現(xiàn)力。

Convinced that some tragedy had occurred, the coachman rushed to the door and strove to force it, while scream after scream issued from within. He was unable, however, to make his way in, and the maids were too distracted with fear to be of any assistance to him. A sudden thought struck him, however, and he ran through the hall door and round to the lawn upon which the long French windows open. One side of the window was open, which I understand was quite usual in the summer-time, and he passed without any difficulty into the room. His mistress had ceased to scream and was stretched insensible upon a couch, while with his feet tilted over the side of an arm-chair, and his head upon the ground near the corner of the fender, was lying the unfortunate soldier stone dead in a pool of his own blood.

1896年譯本:

欲壞門入,俄聞門內(nèi)又連聲呼喚,然門堅不能開,兩女仆咸懼不能動,馬夫忽思得一計,急從草地走去,見窗猶未關(guān),急自窗逾入,見女主人已不叫,但倒于榻上,不醒人事。其主人足翹于椅背上,頭跌于地,近火爐角地上四周皆有血。

1981年譯本:

尖叫一聲又一聲地從里面?zhèn)鞒?,車夫知道已?jīng)發(fā)生了悲劇,便沖向門前,想破門而入。然而,他卻無法進去,兩個女仆已經(jīng)嚇得驚慌失措,一點也幫不上忙。不過,他突然想起一個主意,從前門跑出去,繞到對著一個法式長窗的草坪上。長窗的一扇窗戶敞開著,我聽說,在夏季則扇窗戶總是開著的,于是車夫便毫不費力地從窗子爬進去了。這時他的女主人已經(jīng)停止了尖叫,失去知覺,僵臥在長沙發(fā)上;那個不幸的軍人則直挺挺地倒斃在自己的血泊中,雙腳翹起,擱在單人沙發(fā)的一側(cè)扶手上,頭倒在地上,靠近火爐擋板的一角。

原文此段是案件中一個情節(jié)的描寫。兩處譯文體現(xiàn)了明顯的差異。1896年的譯文非常簡潔,通過主要動詞的鏈接,在讀者的腦海中產(chǎn)生一連串的動作,發(fā)展速度非??臁6硪蛔g文,語勢就相對較緩了,娓娓敘來的感覺,在讀者眼前展示了殘忍的案發(fā)場景。

語言的變革,在譯作的比較中得以體現(xiàn)。從“歷史性的”的角度而言,不同語言翻譯效果的影響也是不同的。文言的簡潔和節(jié)奏感和現(xiàn)代漢語敘事描寫的清晰度,孰優(yōu)孰劣,很難脫離歷史的語境去判斷。然而語言歷史的特色和翻譯小說的體裁吻合,是不是也可列為梅肖尼克所謂的“歷史性的奇遇”[1]?

3、文化闡釋的更新

在文本中的文化意象具有獨特的內(nèi)涵,由不同的民族文化積淀而產(chǎn)生,勢必帶著的歷史背景、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因素。誠然,如孔慧怡(1999:24)所說,在偵探小說中,不論譯者是否提及故事原語文化的背景,譯作無可置疑地會放在一個中國的坐標系統(tǒng)里,按照社會及文學(xué)趨勢,負起服務(wù)社會的任務(wù)。這里通過比較兩個譯本的注釋和對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改寫,我們可以了解文化的闡釋是如何更新的。

在國門初開的十九世紀,較之八十余年后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譯者要介紹給讀者的新事物非常之多,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在翻譯過程中必然會有所變化。譯文從“施衣公所”到“慈善會”、“晨朝燕坐之地”到“清晨起居室”,是從未知到眾所周知的傳播過程。張坤德在譯文中用了注釋的方法來解釋介紹新的事物。例如,歇曰:“聞汝專構(gòu)一舍留客。然晚當(dāng)無客,帽擎已告我矣(西俗,客入大門則脫帽,置帽擎上。是時帽擎上無帽,故云)?!?(1896年譯)現(xiàn)在的譯者顯然可直接譯成“帽架”,沒有必要再注釋。甚至于“西距大路僅三十碼(每碼合中國二尺四寸)”,這樣周到譯文也體現(xiàn)了介紹西方知識的迫切性。

另一方面,注釋中的文化闡釋則是為了幫助讀者理解語句潛藏的意義。

“Thank you. Ill fill the vacant peg then. Sorry to see that youve had the British workman in the house. Hes a token of evil. Not the drains, I hope?”

1896年譯本:

歇稱謝,因曰:“汝雇英國工人作工,誠大費(英工人工貴于他國,故云),非為陰溝壞乎?”

1981年譯本:

“謝謝。那么,我就占用帽架上的一個空掛鉤了。很遺憾,我發(fā)現(xiàn)你的屋子里曾經(jīng)來過不列顛工人。他是一個不幸的象征。我希望,不是修水溝的吧?”

可見,注釋對英國工人的描寫有助于解釋歇洛克的推斷;而沒有注釋的譯文,是不是將闡釋的權(quán)利讓給讀者了呢?對于譯者而言,“闡釋”又是不是其責(zé)任呢?誠然,翻譯是否可以將這種權(quán)利讓給讀者(孫藝風(fēng),2004);換言之,譯者是否可以將詮釋的困難附加給讀者?筆者認為,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度可以回答這樣的問題,差異過大時需要輔助的詮釋,若讀者有能力克服差異,那么過度的詮釋也是有害的。而這種差異的大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皻v史”證明,由于語言的成熟、全球化、文化的融合等,這種差異總是呈越來越小的趨勢。

走進歷史的視角,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小說的文體、語言、文化闡釋都發(fā)生了動態(tài)的推進。由此,“歷史性”使得這一些微觀的變化得到了恰當(dāng)?shù)慕忉?,?dāng)然歷史只是一種角度,這些解釋還需依靠文化、社會等多重因素的分析。

四、結(jié)語——歷史性與翻譯文化、社會觀以及翻譯批評

“歷史性”在翻譯理論研究中已受重視,“歷史性”的引入又可合理解釋翻譯活動中的一些問題和現(xiàn)象。本文從理論梳理開始,借助《駝背人》兩個比較特殊的譯本,進行了宏觀的社會背景對照和微觀的語言文體分析。不難看出,“歷史性”提供了一個視角,在揉合了翻譯的文化、社會等多元或綜合理論甚至翻譯的方法、技巧、策略等等才可能做出相應(yīng)的評價。保羅·德曼(1983) 曾經(jīng)說過,“我們要從歷史的視角理解自然的變化,而非從自然的變化的視角理解歷史?!惫P者認為,這里的自然變化可以是語言、文化等的自然變化。所以說,就如本文的譯作比較也是透過歷史的角度去看待影響翻譯的時代社會背景、文體的成熟、語言的變遷和文化的輸入,這種視角給了我們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描寫。歷史性與文化、社會等因素的結(jié)合角度,與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也是很明顯的。既然翻譯的活動是文化移植,這個過程必然經(jīng)歷不同的歷史階段。最后,回到翻譯批評中去,翻譯批評應(yīng)涉及“譯者能怎么譯的問題上去”,而不能用今天的原則、標準去看待百余年前的譯作。福爾摩斯初登場時的夫子形象,摩登的現(xiàn)代讀者會覺得有些可笑??墒?,正是在時間的推進、歷史發(fā)展的作用、及語言和文化意識的推動,福爾摩斯才“改頭換面”,成為如今大家可以接受的風(fēng)云形象。正如貝爾曼所言:“在我們的批評中,我們自然不能以相同的標準去衡量出在不同文化移植階段的理解行為。這就是翻譯的歷史性所在?!?[2]

注釋:

[1]轉(zhuǎn)引自許鈞等,2004:92.

[2]轉(zhuǎn)引自許鈞等,2004:218.

參考文獻:

[1]保羅·德曼,“‘結(jié)論:瓦爾特·本雅明的‘譯者的任務(wù)”,1983,陳永國(編),《翻譯與后現(xiàn)代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5.

[2]伽達默爾,《哲學(xué)解釋學(xué)》,1964, 夏鎮(zhèn)平,宋建平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

[3]郭延禮,《中國近代翻譯文學(xué)概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4]霍恩比,《翻譯研究:綜合法》,1988, 李德超,朱志瑜譯, 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6.

[5]孔慧怡,《翻譯 文學(xué) 文化》,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6]廖七一等,《當(dāng)代英國翻譯理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7]林紓, “《歇洛克奇案開場》序”,1907,羅新璋(編),《翻譯論集》,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4.

[8]孫藝風(fēng),《視角 闡釋 文化—文學(xué)翻譯與翻譯理論》,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2004.

[9]王志清,“近代福爾摩斯探案小說代表性譯作的分析與評價”,《雁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6年第3期.

[10]許鈞等,《當(dāng)代法國翻譯理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1]楊世驥,“周桂笙的翻譯”,1946,羅新璋(編),《翻譯論集》,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4.

猜你喜歡
解釋歷史性翻譯
“美好生活”從主觀愿望到執(zhí)政理念的歷史性提升
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重大成就
40年,中國實現(xiàn)歷史性跨越
馬克·吐溫的墓中回憶錄:《戲謔人生》
侵犯商業(yè)秘密罪的無罪辯護
關(guān)于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重點問題的思考
商務(wù)英語翻譯在國際貿(mào)易中的重要性及其應(yīng)用
小議翻譯活動中的等值理論
新謝潑德火箭:歷史性的垂直軟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