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伊利亞特》作為古希臘最著名的作品《荷馬史詩》的一部分,長期以來作為歐洲敘事詩的典范。它們經(jīng)過一代代地口頭流傳,不斷得到豐富加工。特洛伊戰(zhàn)爭在歷史上真實存在,但神話和史詩卻把它神化了。而阿喀琉斯作為一個人性豐滿、英明遠揚的“人化”英雄,又將人本主義精神對人的全部屬性本身的肯定發(fā)揚光大。在荷馬史詩中神人同形同性將內(nèi)求善與外求美相結合,讓神多了人的色彩。
關鍵詞:神化 ;人化;《伊利亞特》
神話是人類在未達到理論思維之前的普遍解釋世界和虛幻地改造世界兩個方面尚未分解的統(tǒng)一的一種思維方式,也是原始人的世界觀。史詩是作為一個歷史范疇的文學現(xiàn)象,用詩的語言記錄和描寫各民族人類與自然界的斗爭成長起來的有關重大題材的一種民間文學狀態(tài)。史詩在神話世界觀的基礎上產(chǎn)生,從希臘神話的懵懂發(fā)展到荷馬史詩的厚重,不斷被“神化”的歷史和傳說,得到永久流傳。在神話、史詩和歷史中存在的遠古風貌,不斷被后人追尋。
一、“神化”的特洛伊戰(zhàn)爭
特洛伊戰(zhàn)爭雖有其事,但神話和史詩卻把它神化了。
原始神話描述古希臘一個國王珀琉斯和愛琴海女神涅柔斯之女忒提斯結婚時,爭吵女神厄里斯把“獻給最美麗的女神”的金蘋果放到桌子上,引起了赫拉、雅典娜、阿芙洛狄特之間的糾紛。她們?nèi)フ姨芈鍋喭踝优晾锼共门?;帕里斯把蘋果判給了阿芙洛狄特。阿芙洛狄特許帕里斯以天下最美的女人。后來帕里斯拐走了斯巴達王后——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海倫。這激起了希臘各部落的公憤,他們組織十萬聯(lián)軍,遠征特洛亞。戰(zhàn)爭進行了十年,最后奧德修斯設計了“木馬計”攻下了特洛亞城。
《伊利亞特》所寫的是戰(zhàn)爭進行到第十年的最后五十一天的事情。情節(jié)是從希臘聯(lián)軍的內(nèi)訌開始的:聯(lián)軍統(tǒng)帥阿伽門農(nóng)搶走了特洛亞的阿波羅神廟祭司的女兒,聯(lián)軍主將阿喀琉斯要阿伽門農(nóng)歸還祭司的女兒,阿伽門農(nóng)歸還了祭司的女兒,卻奪走了阿喀琉斯的女俘作為抵償,激怒了阿喀琉斯。阿喀琉斯拒絕出戰(zhàn),希臘聯(lián)軍一再失利。聯(lián)軍被逼到海邊。阿喀琉斯的朋友帕特洛克羅斯披著他的盔甲出戰(zhàn),赫克托爾上前迎戰(zhàn),殺死了帕特洛克羅斯,奪走了盔甲盾牌。阿喀琉斯悲憤交集,重新投入戰(zhàn)斗,最后殺死了赫克托爾。史詩寫到特洛亞人為赫克托爾舉行葬禮為止。
神話和史詩都對特洛伊戰(zhàn)爭進行了不斷地添加描寫,原始神話作為早期對神祇的崇拜加入了神的因素,后來史詩在形成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斷積累改造,除了將原有的金蘋果情節(jié)不斷補充之外,將阿喀琉斯的英雄形象塑造出來,使史詩的意味逐漸濃厚。從神話到史詩是一個精神內(nèi)容不斷深化的過程。拉克曼說,《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乃是由口語相傳的零篇的民間詩創(chuàng)作編成的。歷史家格羅脫提倡“核心說”,主張《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基礎是一些短作,這些短作后來被擴大和引長??脊诺陌l(fā)現(xiàn)闡明了詩中所敘述的事跡,無疑把《伊利亞特》作為文學文獻的研究推進了一步。時至今日,人們認為希臘史詩乃是由古代歌謠、神話和英雄傳說發(fā)展而來的。
二、“人化”的英雄阿喀琉斯
《伊利亞特》是描寫戰(zhàn)爭的英雄史詩。它以阿喀琉斯的兩次憤怒為情節(jié)中心,通過對特洛亞戰(zhàn)爭的描寫,歌頌英勇善戰(zhàn)、為集體獻身的英雄,廣泛地反映了古希臘氏族社會末期的生活。
阿喀琉斯是人間國王佩琉斯與海洋女神忒提斯之子。他體態(tài)矯健、武藝高強、勇猛善戰(zhàn)。在阿喀琉斯參加希臘聯(lián)軍出征特洛亞之前,他母親忒提斯就清楚地知道,他的命運早已注定,或在故鄉(xiāng)佛提亞平安幸福地生活,默默無聞而長壽,或在戰(zhàn)場上得到巨大的榮譽,卻注定會早死。阿喀琉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他不愿過平庸的生活,強烈的榮譽感驅(qū)使他到戰(zhàn)場上去建功立業(yè)。
英勇而任性的阿喀琉斯是一個敢怒敢罵、敢哭敢笑,充滿豐富人情人性,同時又具有普通人的缺點、弱點的“人化”英雄。阿喀琉斯性格的豐富性、復雜性,體現(xiàn)了荷馬史詩時期人本主義對人的全部屬性本身的肯定。荷馬史詩以人的光榮為核心,以常人的人情人性之全部來塑造英雄。阿喀琉斯是荷馬史詩時期人本主義文化精神塑造的“人化”英雄。默雷在《古希臘文學史》中說,盡管史詩在道德上譴責阿喀琉斯的暴虐,但阿喀琉斯并不因而有所貶損,他始終是偉大的、豪邁的。默雷把這種現(xiàn)象解釋為一種感人至深的想象力的特異作用。這種想象力使人在讀荷馬時和赫克托耳、阿喀琉斯同呼吸、共感受,但同時使人念念不忘勇敢、慈悲等崇高理想。
三、神人同形同性
希臘神話中的神與人同形同性,既有人的生理體態(tài)美,也有人的心理七情六欲。神與人的區(qū)別僅僅在于前者永生,無死亡;后者生命有限,有生老病死。希臘神話中的神個性鮮明,沒有禁欲主義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義色彩。
希臘神話傳說,寄托了古希臘人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從中也反映了希臘人自尊、正義、剛強、進取的精神與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因此,所謂希臘神話,
不過是希臘“人化”不自覺的藝術加工,荷馬時代希臘人形成的神人“同形同性”的宗教觀念,同形與同性的含義是指:一,以人的形象塑造神;二,將人之形體之美融入到神的形貌中,使后者成為人的極美的“神”;同性則是指神不僅要有與人相似的性格特征,還要兼具人性中美與丑、善與惡的兩個方面。在具有典型人本主義文化色彩的神話體系中,神所具有的人的同形同性實際上也就是世俗的人之美假以神圣的名義得以升華,并最終被神圣所確認的結果。
希臘神話與史詩是希臘人的藝術創(chuàng)造,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人的企盼和追求,表現(xiàn)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神和活生生的人一樣,充滿情趣和活力有著樂觀向上的精神,是人類幼年的生活寫照。在世界各民族的神話與史詩中,發(fā)展的最系統(tǒng)、最完美的神實際上是人化了的神,希臘神話與史詩中的人實際上是神化了的人,顯示了希臘神話與史詩的進步性、現(xiàn)實性。典型地反映了人類童年時代天真爛漫、淳樸可愛的特色,并充滿了積極進取的樂觀主義精神和自由奔放的人生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倫珠旺姆編著;西北民族民間文學概論;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
[2]吳朗主編;外國文學——導論·作家作品選講;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12月.
[3][蘇]B.C.塞爾格葉夫 著 繆朗山 譯 章安祺 編訂 ;古希臘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4]蘇敏;論阿喀琉斯的人本主義精神;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5(02).
[5]王景遷;東西方英雄史詩中的人本主義比較研究—兼談神與人的同形同性問題;中國藏學;2007(02).
作者簡介:劉茗,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專業(yè)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