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華
【摘要】德育是當代高校的重要培養(yǎng)方向,它決定著當代大學生的優(yōu)秀品質(zhì),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它保證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本文分析了民族預科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并從四個方面論述了民族預科英語教學與德育融合的實施方案。
【關(guān)鍵詞】民族預科 英語教學 德育融合
一、民族預科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廣大青年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和傳承民族文化的主力軍,必須具備專業(yè)知識和綜合文化素質(zhì)全面發(fā)展的要求。江澤民同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fā)展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梢娨粋€人的道德從某種程度上比其擁有的知識更重要,也就是說只有當廣大青年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擁有了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他們才能更好地把他們學到的文化知識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二、民族預科英語教學與德育融合的實施方案
1.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實施德育教育。目前很多少數(shù)民族預科學生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yǎng),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尊敬老人、孝敬父母離他(她)們漸行漸遠。故在講授普通高等學校少數(shù)民族預科教材(修訂本)《英語》下冊課文“The Virtue Called Devotion”時,可重點分析作者母親的形象。Mother flatly stated that grandma would not end up in a nursing home. When the time came, grandma would take up residence in her home. When grandma was eighteen, she had had to quit school to look after her sick parents, and she had loyally cared for them until their deaths.從這段文字特別是粗體字中,母親尊敬老人、孝敬父母、自我犧牲的美德躍然紙上,使學生在無形中受到影響。當作者和母親開玩笑說:“等您老了不能照顧自己時,我們會把您丟到山上,讓您自生自滅?!边@時母親并沒有生氣而是用《父親和兒子》的故事沉穩(wěn)睿智地作了回答,使學生們進一步懂得在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方面言傳身教的重要性。
現(xiàn)在社會上很多人法律觀念淡薄,對廣大青少年學生產(chǎn)生了不良影響,少數(shù)民族預科學生也不例外。在講授普通高等學校少數(shù)民族預科教材(修訂本)《英語》上冊課文“Wanted: Dead or Alive”時,可要求學生們思考:
(1)Do you think riding on the wrong side of the street breaks the law? Which law ?
(2)When the writer received a ticket as he rode on the wrong side of the street and he asked his mother to help him get out of it by lying, how did his mother do? If you were his parent , how would you do?
在回答這些問題當中,學生們既學到了英語知識又培養(yǎng)了遵紀守法的好習慣,更受益于西方國家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
2.結(jié)合教學資料,挖掘德育影響。在普通高等學校少數(shù)民族預科教材(修訂本)《英語》下冊課文“When in Rome Do as Romans Do”中出現(xiàn)了chivalry(騎士精神) 這個單詞,課文中是指對女子彬彬有禮。授課時 可以進一步介紹它的積極含義:騎士精神 是榮譽至上,忠誠守信,英勇無畏,勇敢尚武,它代表了中世紀貴族的高尚品格; 騎士的八大美德為謙卑(Humility)、榮譽(Honor)、犧牲(Sacrifice)、英勇(Valor)、憐憫(Compassion)、誠實(Honesty)、公正(Justice)、靈魂(Spirituality),并附上騎士的圖片。這樣既豐富了chivalry的含義又提高了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
針對目前很多大學生談戀愛心理承受能力差、責任感不強、學生們耳濡目染的社會上離婚率過高這些事實,再加上少數(shù)民族預科學生大部分來自邊遠山區(qū),他們很少受到其父母在這方面的正確引導。在講授普通高等學校少數(shù)民族預科教材(修訂本)《英語》上冊課文“Wednesdays Flowers”時,緊扣課文“l(fā)ove”主題,正確引導學生順利度過人生中這一重要時期。告訴他們:在談戀愛之前必須作好能平靜分手的心理準備,世上男(女)人多得是,何必吊死在一棵樹上,心情就豁然開朗了,避免了因戀愛而發(fā)生慘??;在要孩子之前必須有無論發(fā)生何種情況,自己都要負責地把孩子養(yǎng)大,使他或她健康快樂成長的思想準備;愛是付出,是奉獻,不是索?。粣凼秦撠熑?,對孩子、對配偶、對長輩;要愛祖國、愛自己的民族、愛家人。作任何事情都要負責任。
3.民族精神培養(yǎng)與德育的有機融合。作為少數(shù)民族大學預科學生除了學好文化知識外,還有一項特殊的使命:弘揚和傳承民族文化。在講授普通高等學校少數(shù)民族預科教材(修訂本)《英語》下冊課文“Preserving Native American Culture Should Be a National Concern”時,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民族文化不僅豐富了國家文化而且還是國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自己民族文化 并讓其流傳下去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普通高等學校少數(shù)民族預科教材(修訂本)《英語》下冊課文“One Mans Fight for the Salmon”中,講述了Billy Frank為保護對Nisqually(美洲原駐民印第安人的一個部落) 有特別意義的鮭魚而付出的努力,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作為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肩上所負的重擔,也從中學到了保護自己民族文化的一些有效措施。更能積極認真地完成關(guān)于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社會調(diào)查報告(要求本部學生寫的結(jié)業(yè)論文),通過調(diào)查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在保護傳承和發(fā)展上存在的問題。促使作為民族精英的民族預科大學生下決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哪怕畢生精力為之呼吁奔波,使自己 的民族文化得以世世代代地傳承發(fā)展下去。
4.利用英語課前演講塑造學生品格。少數(shù)民族預科大學生因為師資和地域原因英語基礎(chǔ)較差,且因自卑、不自信不敢說甚至大聲讀英語,故在課堂設(shè)計時留有課前五分鐘學生演講時間。演講的topic在兩周前布置且與學生的生活、學習息息相關(guān)。老師作寫作指導、topic分析甚至給出outline、并提供范文借鑒。同一個topic布置兩周的課前演講,每一個學生演講完后,老師作講評,學生從老師講評中受到啟發(fā)一次又一次地修改自己的稿子,寫作水平和演講技巧不斷提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吃苦、自信、自強精神逐步培養(yǎng)起來了,同時也克服了自卑心理,使少數(shù)民族預科大學生的品格得到進一步完善。
總之,課堂教學是德育工作的主陣地。在教學中,既要強調(diào)語言知識的講授,又要注意德育的有機滲透。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好知識的同時,提高思想素質(zhì),更大程度地發(fā)揮所學知識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歐兵主編.熊瑜,楊海洋,許義文.高校青年德育研究[M].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10.
[2]劉曉.高校德育實效性問題的反思與對策[J].德育研究,2016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