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同犯罪乃刑法理論中的“絕望之章”,在這種犯罪形態(tài)下,相對獨立的共同犯罪人所認知和控制的其他共犯行為是其本身犯罪行為的一種延伸,也是評判其罪責的基礎。犯罪中止是一種具備積極效果的犯罪未完成形態(tài),是犯罪行為人脫離犯罪的“后退的黃金橋”。目前我國司法實踐中,共犯中止基本上還處于立法空白的消極狀態(tài),因此經(jīng)常出現(xiàn)因標準不一而同案異判的窘境。本文通過對共犯中止認定標準現(xiàn)存理論學說及立法例的研究與評析,借鑒相關學說及立法例提出完善我國關于共犯中止立法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犯罪中止;共同犯罪;共犯中止
一、我國相關立法現(xiàn)狀
我國目前僅就單獨犯的犯罪中止在刑法條文中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由于共同犯罪的類型較為復雜,有關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單單依靠單獨犯中止的條文是無法得到全面的解決的。我國刑法通說理論認為成立犯罪中止的標準是犯罪未完成或者犯罪結果未發(fā)生,并且犯罪未完成與犯罪結果的未發(fā)生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即共犯中止不僅要求部分共犯人自動的停止實施犯罪行為,還要求其采取了積極的措施有效的防止了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否則即構成犯罪既遂。
然而,實際生活中有些共犯人在自動放棄繼續(xù)實施犯罪行為后,也積極的采取了措施去防止或是阻礙犯罪結果的發(fā)生,由于其他原因,比如被其他共犯打暈等,犯罪結果仍然發(fā)生了,此時,這部分共犯人如果仍需要為結果承但責任。這樣的處罰結果不僅不利于預防刑事犯罪的立法目的,也與我國刑法罪責刑相一致的基本原則相抵觸。犯罪中止的設置,原本是形式政策意義上的,是給犯人架設的一條及時退出犯罪的黃金橋,從而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然而由于共同犯罪中止條件的不易滿足,在上述情況下將導致后退的黃金橋成為前進的獨木橋。
從我國目前的立法現(xiàn)狀來看,我國立法方面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共同犯罪中止無法可依,二是部分共犯犯罪中止的特殊情形的認定。
二、立法完善的建議
1.針對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無法可依的情形
首先,就是將共同犯罪中止與單獨犯罪的犯罪中止采用分條規(guī)定的方法。單獨犯罪中止的立法規(guī)定無法涵蓋復雜的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采用單獨犯中止對共同犯的中止加以人認定勢必會造成混亂,分開規(guī)定即可徹底解決共犯中止無法可依的狀況。其次,制定相關的司法解釋。由于共同犯罪種類的多樣性,以及共同犯罪中不同犯罪人肯能承擔的角色或是分工各有不同,有關組織犯、幫助犯、實行犯、教唆犯的中止的相關認定標準問題又各有不同,鑒于其本身比較繁瑣,規(guī)定使用的語言文字也較多,因此不適合在刑法條文中予以規(guī)定,采用司法解釋的方式則較為合適。
2.針對上述部分共犯犯罪中止的特殊情形
在刑法學界還未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目前主要存在客觀說,主觀說和折中說。
一是客觀主義學說,該說認為應當以行為人的行為以及客觀結果來判斷行為人的刑事責任,這主要為古典刑事法學派所提倡。根據(jù)該說可以看出客觀主義學說注重結果價值,在認定犯罪中止的問題上,強調(diào)行為的整體性以及結果的危害性。要想成立犯罪中止,除了要自動的中止犯罪行為外,最重要的是防止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否則不可能得到刑法的認可。
該學說的不足之處在于把單獨犯罪的中止同共同犯罪的中止,做了相同的解釋,忽略了單獨犯罪與共同犯罪之間的差異。僅僅以危害結果的未發(fā)生作為認定犯罪中止的標準,不適當?shù)目s小了犯罪中止成立條件的范圍,很可能背離犯罪中止制度設置的價值所在。
二是主觀主義學說,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則完全相反,為近代學派所提倡,主觀主義關注行為人本身而不是行為或者行為的結果。主觀主義認為人的外在行為即是人的主觀惡性的外在體現(xiàn),反映了其所存在的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據(jù)此,要想成立犯罪中止,最重要的是行為人犯罪意志的中止,不論犯罪結果有無發(fā)生,表現(xiàn)在行為上就是行為人基于自己的意志,自動的中止了犯罪行為即使犯罪結果已經(jīng)發(fā)生,行為人仍然可以成立犯罪中止。
該學說從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出發(fā),走到了與客觀主義完全相反的一面。認為共同犯罪是單獨犯罪的簡單相加,忽視了各個犯罪人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無限放大了各個共犯人的獨立性。
三是折中主義學說,折中主義是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融匯結合,把客觀主義強調(diào)的客觀記過和主觀主義強調(diào)的主觀惡性相結合。表現(xiàn)在共同犯罪中止問題則是將客觀結果與主觀意志做為認定犯罪中止的兩個方面,兩者相互聯(lián)系,互為補充。既不完全以犯罪結果的未發(fā)生來作為認定犯罪中止的標準,也不完全以犯罪人主觀上的自動放棄作為犯罪中止的認定標準,而是將兩者結合起來綜合考慮。
日本立法雖未將共犯脫離加入立法,但在實踐中已將相關案例作為判例引用。我國澳門地區(qū)刑法第24條規(guī)定:“如果由數(shù)人共同作出事實,其中因己意防止犯罪既遂或防止結果發(fā)生之行為人之犯罪未遂不予處罰,而其中曾認真作出努力防止犯罪既遂或防止結果發(fā)生之行為人之犯罪未遂,即使其他共同犯罪人繼續(xù)實行犯罪或使之既遂,亦不予處罰。”
因此,筆者認為我國立法可以吸收德國及日本或我國澳門地區(qū)的立法經(jīng)驗,提出我國相關立法的建議,具體如下:
在刑法第二十四條后增加:
第二款:在共同犯罪中,部分共犯人自動中止犯罪行為,并為防止犯罪結果發(fā)生做出誠摯的努力的,不論其他犯罪人是否最終達到既遂,亦成立犯罪中止。
第三款:共犯人為了防止犯罪結果的發(fā)生已經(jīng)做出誠摯的努力的,盡管犯罪結果的不發(fā)生與其行為無因果關系,亦以犯罪中止論。
參考文獻:
[1]宮鈺.“論共同犯罪中的部分共犯中止”[J].《法制博覽》,2013(1):7-8.
[2]楊大康.“論部分共犯中途退出的法律效果”[N].中國政法大學,2007.
[3]胡廣.“論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及其立法完善”[N].湘潭大學,2012.
[4]羅順坤.“部分共犯中止問題研究”[N].煙臺大學,2010.
作者簡介:
程洋航(1992.10—),男,漢族,山西省晉城市人,法學碩士,西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碩士2015級研究生。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