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順
摘 要: 韓國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迅速發(fā)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中教育的作用無疑是至關重要的。而且以此為后盾,韓國在教育方面積極地引進國外先進國家的課程理論,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國課程的課程模式,逐漸踏入教育強國的行列。韓國與我國同屬于東亞儒家文化圈,兩國有著相似的社會文化背景,從這一層面說,具體了解韓國基礎教育階段歷史教育的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必然會為我國歷史教育的改革發(fā)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 韓國基礎教育階段 歷史教育 研究現(xiàn)狀 發(fā)展趨勢
現(xiàn)今社會,素質教育逐漸取代原來的應試教育被人們所重視,而“素養(yǎng)”一詞成為教育過程中的關鍵詞匯。歷史教育作為培養(yǎng)人們的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之一,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很多教育學者都致力于研究有關歷史教育的內(nèi)容,并且熱衷于介紹歐美、日本等發(fā)達國家的歷史教育。中韓在歷史教育方面的比較研究和學術交流不是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長期以來韓國和中國都偏重于研究歐美發(fā)達國家的歷史教育。在韓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受到國際化趨勢的影響,為了學習外國的先進教育理論,只注重收集發(fā)達國家的教科書及教育資料進行分析和比較研究,以此達到學習先進教育理論的目的,但是由于研究過于偏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教育模式,結果出現(xiàn)水土不服的現(xiàn)象。在我國,教育界關注的焦點多是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教育理念及模式,學科教育比較研究多是同歐美、日本學科教育進行的比較。但是,就我國實際情況而言,歐美國家在諸多方面都與中國有顯著的差異,可資借鑒的意義不大。韓國與我國同屬東亞儒家文化圈,兩國有相似的社會文化背景,從這一層面說,具體了解韓國基礎教育階段歷史教育的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對我國歷史教育的研究和發(fā)展無疑會有更大的啟示與借鑒作用。
一、韓國基礎教育階段歷史教育的研究現(xiàn)狀
在我國,對于韓國教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自從1992年我國與韓國建立外交關系以后,有關韓國教育的研究逐漸得以開展。其中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孫啟林的《戰(zhàn)后韓國教育研究》和池青山等的《韓國教育研究》(1995年)、田以麟的《今日韓國教育》(1996年)、索豐的《韓國基礎教育》(2003年)、孫啟林和安玉祥的《韓國科技與教育發(fā)展》(2004年)、蔡正默和李光華的《韓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新教育體制》(2009年)、艾宏歌的《當代韓國教育政策與改革動向》(2011年)等。這些研究成果都是我國學者對韓國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這些研究都是比較全面、概括地論述韓國教育的各個方面,并且在部分內(nèi)容里涉及有關韓國基礎教育階段歷史教育的一些內(nèi)容。直接對韓國歷史教育方面的相關研究有,許華和劉傳德的《韓國的歷史教學》(1998年)、趙亞夫的《韓國社會科課程中的國史教育》(2003年)、許斌的《從中學歷史教科書看韓國的愛國主義教育》(2006年)、沈海燕的《中韓歷史教育的德育作用淺析》(2012年)、尹姬燕的《中韓初中世界史教科書比較研究》(2013年)等。這些研究比較系統(tǒng)、全面地介紹了韓國的歷史教育、歷史課程、歷史教科書等方面的內(nèi)容,并且根據(jù)介紹和比較總結出了一些有助于促進我國歷史教育發(fā)展的啟示及建議。但是從總體看,我國學者對韓國中小學歷史教育的研究不夠深入,可參考的有價值的資料十分有限,使得已經(jīng)形成的研究不完全是深入研究之后完成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比較簡略。
韓國學者對本國教育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如:孫峰浩的《韓國社會的前途和市民教育》(1997年)、車照日的《對社會科通合課程標準模型的研究》(1999年)、樸采亨的《課程標準地域化的性質和課題》(2003年)等,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韓國的學校教育進行較詳盡的闡述,對了解韓國的學校課程及課程標準提供參考。但是,多數(shù)的研究集中在詳細論述本國的具體情況上,相比較而言對其他國家的研究不是很多。另外,金榮華教授著的《韓國社會與教育》、鄭范謨的《教育與教學》、金鐘哲的《韓國教育政策研究》等都闡述了韓國社會的現(xiàn)狀和社會教育的開展。
韓國對本國歷史教育的相關研究,主要有:梨花女子大學趙瑞衍的《國民學校歷史教育內(nèi)容的相關研究》(1993年)、建國大學楊承德的《初等學校社會課第6次和7次教育課程歷史部分的內(nèi)容分析:以初等學校3~6年級為中心》(2002年)、全州大學崔南淑的《小學教師對歷史教育的實況分析:以全州市小學教師為中心》(2009年)、慶仁教育大學崔潤靜的《2007年改正教育課程小學社會課歷史領域的分析》(2012年)、漢陽大學申慧敏的《依據(jù)社會科統(tǒng)合論議與教育課程變遷的歷史教育研究:以2007年改正與2009年改正教育課程為中心》(2012年),這些研究具體的將韓國基礎教育階段的歷史教育的各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如中小學歷史教育課程、中小學歷史教科書、中小學歷史教育內(nèi)容等,對了解韓國基礎教育階段歷史教育有很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中韓兩國的諸多學者們對韓國基礎教育階段歷史教育,做了很多介紹和分析,形成了許多令人稱贊的研究成果。但是總的來說,我國有關韓國歷史教育的研究比較少。究其原因,一是中國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了對美、日、德、法、英等發(fā)達國家的研究上,而對韓國歷史教育不夠重視,使得可參考的有價值的資料有限;二是因為語言障礙,使得已有的研究成果比較簡略,因此對韓國歷史教育的研究還存在許多制約性因素。
二、韓國基礎教育階段歷史教育的發(fā)展趨勢
在21世紀人類發(fā)展過程中,教育將發(fā)揮重要的作用。作為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歷史教育亦擔負重要的責任。但是韓國歷史教育的現(xiàn)狀與21世紀社會發(fā)展對人的需求之間還存在距離,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在教育觀念和課程體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輕文”現(xiàn)象,這是人類發(fā)展進人新時期,功利主義在教育中的一種表現(xiàn)。當今世界,人們對物質財富需求的重視程度與對精神財富需求的重視程度往往處于失衡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在社會各領域中,當然也包括教育領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視自然科學而輕視人文社會科學的狀況,歷史教育的問題不如科學教育那樣容易受到人們的關注。調查表明,大、中學生和青年人的歷史知識普遍缺乏,面對各種社會問題,他們常常束手無策,不會運用歷史思維對其進行全面的分析。這種狀況極為令人擔憂,也引起越來越多的人重視。
2.在歷史課程建設上,綜合還是分科仍是需要關注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在科學教育領域中,綜合編訂課程成了各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帶有普遍性的一種趨勢。從歷史學與人文社會學科的功能看,歷史教育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在綜合課程中,這種獨特的功能是被削弱還是合理地得到加強,不僅是韓國而且是當前各國綜合社會課程建設面臨的共同問題。這樣說來,在科學或學科的層面上,要把歷史學與其他社會學科的內(nèi)容綜合起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其中有許多問題是教育發(fā)展到今天人們還無法解決的。這說明,在對待“文科”課程是采用分科還是綜合這一問題上,還需要很長的探索之路。
3.依據(jù)怎樣的價值取向恰當?shù)剡x擇歷史課程內(nèi)容,是面臨的又一重要課題。進入20世紀90年代,在韓國歷史教育改革中,如何選擇課程內(nèi)容是一個普遍受到關注的問題。在處理這一問題的過程中,怎樣確定選擇課程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也是爭論的一個焦點。
參考文獻:
[1]孫啟林,安玉祥.韓國科技與教育發(fā)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馬衛(wèi)東.歷史比較教育.廣西教育出版社,2006.
[3]蔡正默,著.李光華,譯.韓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新教育體制.延邊大學出版社,2009.
[4]艾宏歌.當代韓國教育政策與改革動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