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代 平
(山西省第三地質工程勘察院,山西 晉中 030620)
?
富水黃土隧道涌水水文地質勘查
邱 代 平
(山西省第三地質工程勘察院,山西 晉中030620)
摘要:介紹了山西吉河高速公路喬原隧道的工程概況,對該隧道進行了水文地質勘察,計算分析了隧道的涌水量及涌水補給來源,為隧道后期采取針對性的治理措施提供了有效依據(jù)。
關鍵詞:隧道,地質鉆探,涌水量,潛水
0引言
黃土是最新的地質時期形成的土狀堆積物,在我國華北地區(qū)廣泛分布,其中黃河流域為最主要的黃土分布區(qū),約占總面積的83%。黃土在我國因分布廣、范圍大、性質特殊,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高速公路不可避免的需穿越黃土地層,富水黃土隧道開挖后易造成圍巖泥化,基底變形,沉降量增大等危害,使隧道發(fā)生病害。因此,黃土隧道涌水水文地質勘查對隧道設計、安全施工和運營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對富水黃土隧道進行水文地質勘查,正確查清隧道水文地質條件、隧道涌水量有利于隧道后期采取針對性的治理措施,確保工程的穩(wěn)定、安全。
1工程概況
吉河高速公路喬原隧道位于鄉(xiāng)寧縣昌寧鎮(zhèn)喬原村東側約20 m,設計為左右分離式,隧道左右線均屬長隧道,總體走向呈西北—東南向,兩洞中軸線最大間距約32 m。右線洞體全長1 626 m,左線洞體全長1 572 m,洞體最大埋深104.2 m,設計洞寬10.25 m,洞高8.632 m。洞室圍巖為第四系中更新統(tǒng)粉質粘土夾鈣質結核層。
2014年10月隧道貫通。貫通后,由于洞體內出現(xiàn)滴滲水現(xiàn)象,隧道邊墻出現(xiàn)開裂,隧道涌水量采用三角堰對進出口中央管溝進行觀測,左右洞總涌水量為81.3 m3/d。隧道水文地質條件勘查有利于隧道后期采取的針對性治理措施,確保工程的穩(wěn)定、安全。
2隧址區(qū)工程地質條件
隧道出現(xiàn)病害后,在隧道洞身段取樣14組,進行土工試驗分析,洞身圍巖為粉質粘土夾鈣質結核,局部夾粘土,飽和度85.3%~100%,平均為95.76%;塑性指數(shù)Ip=12.6~18.0,液性指數(shù)Il=0.04~0.50,呈可塑~硬塑狀態(tài)。
3隧址區(qū)水文地質條件
隧址區(qū)由于黃土土質疏松在地表水的侵蝕、沖蝕作用下,四周沖溝發(fā)育,溝深坡陡,溝間多有殘塬分布。以龍皮、喬原、中陽村和龍皮、喬原、斂子村兩線為分水嶺,將隧址區(qū)分為中陽北溝、石澗溝、內陽溝三個水系。
隧址區(qū)東北為一個連續(xù)的黃土塬面,塬面東北高西南低,調查區(qū)內其面積達2.80 km2,黃土塬上部為濕陷性黃土,其下為粉質粘土夾鈣質結核,為大氣降雨入滲提供了較好的儲水條件。大氣降雨入滲后,部分形成潛水,潛水由東北向西南徑流補給,隧道建成后,隧道底板低于潛水靜水位線,潛水側向補給隧道,形成隧道涌水。
隧道穿越中陽北溝1號、2號、3號支溝下游,支溝排水條件極差,雨季大氣降雨形成地表徑流,直接入滲補給下部潛水。
4水文地質鉆探
在隧址區(qū)內布設水文地質孔3個(SK1,SK2,SK3)、觀測孔1個(GK1)。
經(jīng)抽水試驗確定Q為滲透流量,m3/d;H為潛水含水層厚度,m;h為動水位線以下含水層厚度,m;r為鉆孔半徑,m;S為抽水時的水位降低,m。
本次抽水層位為粉質粘土夾鈣質結核,鉆孔均進入基巖不小于10 m,地表水與鉆孔位置關系為遠離地表水,試驗井類型為完整井,地下水類型為潛水。
滲透系數(shù)采用裘布依理論式(1)計算:
(1)
影響半徑采用庫薩金經(jīng)驗式(2)計算:
(2)
根據(jù)以上兩個公式,結合抽水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迭代法進行計算,經(jīng)計算SK1鉆孔K=0.003 183 m/d,R=5.18 m;SK2鉆孔K=0.004 473 m/d,R=12.73 m;SK3鉆孔K=0.004 827 m/d,R=3.35 m;GK1鉆孔K=0.005 587 m/d,R=19.56 m(見表1)。
地下水對混凝土和鋼筋的腐蝕性為微腐蝕。
5隧道涌水量計算
1)涌水補給來源。
隧道涌水地下水類型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屬潛水。隧址區(qū)松散巖類孔隙水主要補給來源為大氣降雨,在黃土塬區(qū)入滲補給和隧道頂部溝谷入滲補給。經(jīng)計算:隧址區(qū)東北塬面大氣降雨平均每天入滲補給潛水量Q=437 m3/d,隧道頂部溝谷大氣降雨平均每天入滲補給潛水量Q=50.89 m3/d。
文章編號:1009-6825(2016)14-0165-02
收稿日期:2016-03-02
作者簡介:邱代平(1985- ),男,助理工程師
中圖分類號:U452.11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