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教育的細節(jié)》一書作者用樸實的語言、真敏銳的眼光,闡述了自己對教育本質(zhì)的看法。暑期讀此書,頗有一種美的享受。教育因細節(jié)而美麗,本人結(jié)合自己平時教育女兒的點點滴滴,來說一說如何關(guān)注平時的教育細節(jié)。
記得女兒第一次玩拼圖是在兩周歲不到,我選擇了木質(zhì)的9塊拼的拼圖板,圖案是各種女兒喜歡的小狗、熊貓、猴子等。當時我先挑了比較簡單的熊貓圖案讓女兒拼。在拼之前,我先給女兒講了,根據(jù)板上的圖案把一塊塊圖形拼起來,并且我還先示范了一遍。女兒大致知道這是要把一塊塊圖形拼起來,于是急急忙忙的也來試一試,結(jié)果當然是一次次的失敗。我一旁也不時的給她提示,甚至幫她一起拼好,但是結(jié)果是拼不好再加女兒已經(jīng)沒耐心了。
連續(xù)好幾天傍晚,我們娘倆都圍著這只熊貓轉(zhuǎn),在我看來特簡單的事,在女兒手里成了越不過去的障礙物。最終,我忍不住說了一句“這么簡單都不會”。從此,好一段時間女兒都不愛搭理這只熊貓。事后,我也很后悔自己說了那句話。
怎么辦,難道真就這么放棄?于是,我有意識的在女兒面前拼了拼圖。嘴巴里還假裝說著一些口訣,這塊天空,是這里的,這塊是眼睛和嘴巴,是這里的……嘿嘿,一連好幾天,女兒自己主動湊上來了,而且還自己把熊貓拼好了。
由此我也想到,我們平時在課堂上總有諸多的問題拋給學生請他們回答,以此來判斷他們是否掌握了所學的知識。有的學生可能已經(jīng)明了,有的學生還蒙在鼓里,這時我們有時不禁會覺得,自己講了這么多,口水都講干了,怎么還會有這么多小傻瓜?;蛘吣忝髅髦v了又講的一道題目,為何還是會有那么多學生錯。
有時問題并不在學生,而在于,你是否給了他們自己思考、消化的空間,你自己是否失去了耐心,抑或是你的某一言語、某一動作可能誤導了學生的思維判斷。
習慣是學習的必備條件,但好的習慣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培養(yǎng)的;興趣是學習的好老師,興趣也不是天生的,是靠慢慢熏陶的。
也許我太過著急,可能有人會認為我有點拔苗助長了。在我女兒七、八個月時,我會指著書上的對她說,你看,一個小姐姐、小寶寶、小哥哥等等。再大點,我會說,你看,這個小哥哥在干嘛干嘛。白天要上班沒時間帶,于是每天晚上看書成了我們娘倆必做的功課。從起先的五六分鐘,到后來的十幾分鐘、半小時,一小時。
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晚上喝完奶粉后看書成了女兒的習慣,同時對看書也形成了濃厚的興趣。
我不是為了夸我女兒有多棒,或是證明自己有多成功。只是覺得,在平時的教育中,還是要注重對學生習慣和興趣的培養(yǎng)。就像在音樂課堂上,現(xiàn)在的孩子很多都不愛紹興地方戲,那么如何才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呢?與其讓學生死記硬背、硬是讓他們學自己不愛學的,不如先來解決他們的興趣愛好問題。對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引起了濃厚的興趣,就算你不說,孩子也會主動的進行學習。
在平時教育中,有一句話你肯定說過“有不懂的一定要來問老師”。那么有學生來問嗎?多嗎?答案肯定是,很少。
這里我再來說一說我女兒的問題。她現(xiàn)在快四周歲了,“為什么”這三個字幾乎出現(xiàn)在她的每一句話中,而我成為了她有問必答的百科全書。對于同一問題她會周而復始的問,當然,她的很多問題都是無厘頭,讓你不知從何回答。
“媽媽,為什么云是白色的”“為什么這本書上沒有他們的媽媽呢”“你剛才在和爸爸說什么,為什么呀”“為什么小羊的小的,羊媽媽是大的呢”……
孩子在還未踏入校園前,她的思維是發(fā)散的、有無限的想象力,她沒有“敢不敢問”這個枷鎖,所以千奇百怪的問題在她看來是那么的平常。
隨著年齡的增大,許多外在因素的不斷增多。我們平時在學校里恐怕再也碰不到一個“十萬個為什么”,到底是哪一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這是值得我們這些一線老師值得深思的。
不少家長都會說,我們小時候也很活潑的,也會問很多問題。那么長大后,特別是在小學高段,似乎孩子與我們仿佛有了隔閡。
在這里,我想說,無論我們作為老師還是家長,無論他是你的孩子還是你的學生,你都應視他為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理智的教育,多給孩子點空間,多做一些教育的總結(jié),花兒總有開放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