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志
?
淺析網絡政治參與的雙重影響
劉成志
摘要: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網絡已經成為公民涉足政治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現在越來越多的公民通過網絡參與到政治生活中來。網絡政治參與的直接性、平等性、虛擬性、開放性等特點不僅提高了公民的參政熱情,而且有利于推動政治社會化。在網絡政治參與過程中,除了積極影響之外,還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其主要體現在失真信息可能導致非理性的公民政治參與,“參與爆炸”可能動搖政治體系的穩(wěn)定,網絡政治參與易導致“群體極化”三個方面。
關鍵詞:網絡政治參與;積極影響;消極影響
政治參與的一般意義是指參與主體通過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公共政治生活的行為,分為體制內和體制外兩種方式。網絡政治參與是指“政治參與主體通過互聯網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政府決定和與政府活動相關的公共政治生活的行為”[1]。作為一種全新的政治參與方式,網絡政治參與為公民政治參與帶來了積極和消極雙重影響。
一、網絡政治參與的積極影響
(一)網絡政治參與提高了公民的參政熱情
在傳統的政治參與中,民眾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權利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時間,而與此同時有關部門為公眾提供的政治參與渠道也非常有限,造成了民眾很難表達自己的需求,并且與時代進步催生網絡政治參與的出現,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公民獲取政治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方式也十分便捷,這就打破了傳統政治參與政府對信息的壟斷。從而提供了民眾政治參與熱情。
(二)網絡政治參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腐敗,改善權力的運行環(huán)境
加強對權力的監(jiān)督,是網絡政治參與的另一個作用,這樣也可加強對腐敗的遏制?;ヂ摼W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它自由,不受任何時空的限制,這樣的特點使得公民可以無時無刻,隨時隨地的參與到對權力的監(jiān)督中,通過互聯網參與網絡政治監(jiān)督的公民能夠隨時揭發(fā)自己身旁的一些腐敗和不良現象,使腐敗難以生根發(fā)芽。之所以說網絡反腐的威力大于一般的反腐方式,這主要在于它能夠第一時間將相關官員腐敗的證據(圖片,視頻)公布出來,使得相關人員毫無反駁抵賴之力。這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前幾年的“表哥“楊達才落馬事件和公安局長李亞力落馬等事件。當有了強大的網絡監(jiān)督力量時,官員都會極力收斂自己的行為,克制自己,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將權力的運行環(huán)境提升和改善了。
(三)網絡政治參與有利于推動政治社會化
政治社會化是指社會成員在特定的政治關系中,通過社會政治生活和政治實踐活動逐步獲得政治知識和能力,形成和改變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動過程。在傳統政治參與中,公民是被動的服從者,他們往往是根據已有的政治參與程序形式化地參與到政治生活中來,幾乎不能自主地表達政治見解,所以很難促進政治社會化。然而在網絡政治參與中,民眾不但可以對社會發(fā)生的政治事件自由地表達看法,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參加投票或選舉。此外,網絡政治參與也方便,快捷,大大激發(fā)了公民政治參與的熱情和興趣,促進政治社會化。
二、網絡政治參與的消極影響
(一)網絡政治參與中的失真信息可能導致非理性的公民政治參與
在理性的政治參與中公民首先需要做的是把握信息的真實客觀。通過網絡給群眾帶來的大量信息一方面可以開闊群眾視野,但其中真?zhèn)坞y辨也是他們陷入非理性政治參與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公民在處理信息方面能力限定,跟網絡信息的無限性互相沖突;另一面,在某些組織以及個人意圖運用互聯網來散播不實新聞,通過扭曲事實真實性,煽惑網民情緒,從而達到抗拒政府的目的。除外,雖然通過網絡政治參與的虛構性減弱公民因現實政治參與帶來的不安全感,但也促使公民在言行上不加約束,自我放縱,任意發(fā)表一些沒有事實依照的輿論。總之,民眾如果在網絡傳播的信息中不加以分辨,言行中脫離理性思維,只簡單地表達為情緒的發(fā)泄,那么導致非理性的政治參與的重要原因也就從而產生。
(二)網絡“參與爆炸”可能動搖政治體系的穩(wěn)定
“政治參與÷政治制度化=政治動亂”[2]是亨廷頓的一個著名公式。從中可以看出,如果迅速擴大政治參與,但是政治制度化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即政治制度現在還沒有具有完全組織和速到政治參與的能力以及機制,隨之而來的講師政治動亂的發(fā)生。隨著政治參與網絡化的出現,大大地提升了廣大民眾的政治參與熱情,與之相對應的,便是急劇增加的政治參與數據,這就形成了所謂的“參與爆炸”。如果,不能及時有效的解決現在出現的“參與爆炸”問題,那么,發(fā)生政治動亂便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甚至,后面會最終直接動搖現在穩(wěn)定的政治體系。
(三)網絡政治參與易導致“群體極化”
著名的美國學者凱斯·桑斯坦最先給“群體極化”下了定義,即“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xù)移動,最后形成極端觀點”[3]。由于網絡政治參與的互動性,它為興趣或立場相近的人提供了便利,他們常常通過網絡尋找共鳴,但他們中的一些人思想還不夠成熟,社會經驗還不夠豐富,容易在人云亦云中喪失理性,走向極端,從而導致“群體極化”?!叭后w極化”不但會產生網絡暴力,損害網民的合法權益,還會對政府的科學決策產生不利影響。(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劉文.論網絡政治參與的特點及影響[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6).
[2][美]S·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51.
[3][美]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1—62.
作者簡介:劉成志(1991-),男,遼寧營口人,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共黨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共產黨思想史、中國共產黨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