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民族自決權,一直都是學者們研究的理論重點。筆者對列寧有關民族自決權論述的粗略統(tǒng)計,發(fā)現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對民族自決權的論述的有40余篇,而十月革命后只有十余篇。并且十月革命前有約七篇文章對民族自決權問題進行專題論述,16篇部分論述,涉及了民族自決權問題的文章大約有20余篇。但是十月革命后沒有一篇文章對這一問題進行專題論述,只有在十月革命勝利后的三四年,在其文章中部分論述了這與問題,1921年之后幾乎見不到列寧談論民族自決權問題。因此,在社會主義蘇維埃建立初期,總有人打著列寧民族自決權的旗號,歪曲這一思想;甚至在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更有一些人以列寧民族自決權為旗號,行分裂蘇聯(lián)之實。這不僅有害于蘇聯(lián)的民族建設,而且對蘇聯(lián)的解體也起著重要作用。
還有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列寧很少論述這一思想,再者沒有對這一思想進行專題論述,是不是說列寧的這一思想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或者舍棄這一思想,是不是說列寧對這一思想的論述完全是為俄羅斯布爾什維克黨的革命斗爭服務的。經過筆者對社會主義革命時期以及以后蘇聯(lián)民族國家建設研究發(fā)現民族自決權一直是列寧及布爾什維克處理民族問題的關鍵,直致后來某些蘇聯(lián)領導人曲解這一思想,并錯誤實踐,最終各加盟共和國分崩離析,一錘定音蘇聯(lián)解體。
雖說學界對于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研究的成果較多,也很深入,但是大多是對列寧民族自決權內涵的理解,但是真正探討民族自決權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應用的文章較少,檢索只發(fā)現梁守德的《論列寧關于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民族自決權原則》和梁建東《試論列寧關于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民族自決權》兩篇文章對其論述。
正是基于上述認識,筆者認為對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列寧民族自決權研究不僅對于正確理解列寧民族自決權這一思想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蘇聯(lián)民族國家建設,把握民族自決權的應用,反對民族分裂分子打著列寧民族自決權的旗號對民族國家進行分裂具有重要意義。
一、十月革命前的民族自決權
1.列寧民族自決權的理論來源。民族自決既是一種理論也是一種政治運動,作為一種理論它來源于17、18世紀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有關“天賦人權”和“民族國家”的思想;作為一種政治運動它是是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為了建立獨立、統(tǒng)一和民主的民族國家的需要而反對封建皇權專制的產物。因此,民主自決權也成為各國資產階級開展資產階級革命有力的思想武器。即便如此,無論是資產階級政治家、思想家,還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都未對民族自決進行系統(tǒng)闡述,直到1902年,列寧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綱領草案》中初次對民族自決權進行論述。
2.列寧關于民族自決權的定義闡述。1913年4月,列寧第一次給民族自決權這一思想下了定義:“俄國社會民主黨完全承認每個民族有要求‘自決的權利,以決定自己的命運,甚至可以從俄國分離出去?!?/p>
1913年6月,列寧又在《民族問題提綱》中給民族自決權下了更為明確的定義:民族自決,也就是從政治自決,即分離和成立獨立民族國家的權利。
而后,列寧又多次對民族自決權的內涵進行展述:“對于民族自決權,它就是民族享有分離和成立獨立的民族國家的權利”;“所謂民族自決就是指的政治自決,即分離權,成立獨立民族國家的權利”;“民族自決,正是民族脫離異族集合體,成立獨立的民族國家”;等等。但從這些字面含義論述中,我們似乎可以得出,此時列寧民族自決權的中心意思是民族分離權。但是我們卻忽略列寧提出民族自決權的歷史與現實條件,此時正處在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即帝國主義即將瓦解的時代。這個時期的民族自決權理論是基于“全世界民族運動的經驗”,是從“歷史的和經濟的觀點來看的”?!暗蹏髁x殖民地”與“民族”問題是當時主要矛盾之一。再者俄國國內特殊的民族形勢,俄國有著典型的大俄羅斯主義情節(jié),沙俄被稱為“民族的監(jiān)獄”基于上述特殊歷史與現實條件我們可以得出當時的民族自決權的提出是為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服務的。它是被壓迫民族反抗壓迫民族的一種策略考量。
二、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民族自決權
1.內涵嬗變背景分析。十月革命勝利后,尤其社會主義蘇聯(lián)的建立,民族壓迫已經消滅,民族平等在法律上已經實現。民族自決權已不再是革命與戰(zhàn)爭年代的強調分離,而是服務與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這是的民族自決權更加強調為社會主義服務。由此,我們可見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民族自決思想經歷一種善變過程。
2.列寧民族自決權的邏輯分析。通過對列寧民族自決權思想的梳理,我們認為列寧民族自決權這一思想的闡述邏輯在于:各民族無論大小、膚色、發(fā)展程度是平等的,而現實中存在壓迫、奴役;我們要自由、要獨立、建立民族國家,所以我們要求分離,但是我們并不是一味只求分離,我們的分離是為聯(lián)合:自由的聯(lián)合、平等的聯(lián)合。因為大國比小國的優(yōu)勢更為明顯,更能發(fā)展我們的權益。因此在十月革命后,尤其社會主義蘇聯(lián)建立后,在歷史、現實條件發(fā)生巨大變化的背景下,列寧這一思想是有變化的,但并沒舍棄,而是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祥云.興衰之路:民族問題視域下的蘇聯(lián)民族國家建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列寧民族問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3]李忠杰.列寧主義論綱[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
作者簡介:李博,男,1991年6月,漢族,山東菏澤人,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科學社會主義專業(y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