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bindranath+Tagore+辛獻(xiàn)云
Asks the Possible to the Impossible, "Where is your dwelling1)-place?"
"In the dreams of the Impotent2)," comes the answer.
“可能”問“不可能”:“你在哪里居???”
“在無能者的夢里?!睂Ψ交卮鸬?。
賞析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印度著名詩人、文學(xué)家、社會活動家、音樂家、畫家。泰戈爾的詩作多為不押韻、不雕琢的自由詩和散文詩,文字優(yōu)美、感情真摯、思想深刻。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50多部詩集,包括《新月集》(The Crescent Moon)、《園丁集》(The Gardener)、《飛鳥集》(Stray Birds)、《吉檀迦利》(Gitanjali)、《流螢集》(Fireflies)等。1913年,泰戈爾憑借《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亞洲人。他的詩歌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啟迪了郭沫若、徐志摩、冰心等一代作家。本詩選自《飛鳥集》,它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詩集之一,共包括325首無標(biāo)題小詩,它們多是短小精悍的雋語,通常只有一兩句話,但卻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寓意深刻、充滿哲理、耐人尋味,凝聚著詩人對自然、對人生的點點思緒。
本詩采用擬人化的手法,將“可能”與“不可能”人格化,以對話的形式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讀完第一句詩,讀者可能會感到奇怪:為什么“可能”要問“不可能”住在哪里呢?讀到第二句,讀者就會驀然醒悟,原來是因為“不可能”竟然居住在無能者的夢里。其中蘊含的哲理不言自明:對于成功者來說,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而對于無能者來說,即使做夢,夢到的也是種種不可能。美國著名女詩人埃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寫過這樣一句詩“I dwell in possibility (我居住在可能中)”,它與這首小詩所蘊含的哲理可謂相映成趣。小詩的用詞也頗具特色。詩中的三個“人物”:“可能”“不可能”和“無能”都是以定冠詞加上首字母大寫的形容詞的形式來表達(dá)的,表示擬人化?!癙ossible”和“Impossible”屬于同源詞,“Impossible”和“Impotent”則首韻相同;三者在詞形和語音上都相互關(guān)聯(lián),無論從視覺還是聽覺上來說都頗有情趣,令人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