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麗云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痹诮虒W中,只有讓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生活進行多向互動的對話,才能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并在開放與對話中學會學習。
一、開放學生的教材,與文本對話
學生閱讀的過程,是對文本進行意義詮釋、語言重組、再造想象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簡單的問答所能完成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激發(fā)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外,更主要的是要引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的實踐,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對話中,促使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強化感知,為他們深入理解文本內(nèi)容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在初讀課文時,主要靠直覺思維去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的諸因素。他們接觸到一篇文章,總是迫不及待地想把它一口氣讀完,然后產(chǎn)生一些朦朧的、散亂的,卻是學生閱讀思維激流中的閃光的浪花,這是一個直覺的感知領域。教師應鼓勵學生迅速捕捉自己直覺思維的火花,領悟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力,同時充分挖掘學生的閱讀個性。
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并想想:讀完課文,你最想說句什么話?由于每個學生本身的知識經(jīng)驗積累不同,思考角度不同,因此,學生的語言可謂豐富多彩。有的贊嘆圓明園的美麗,有的惋惜圓明園的毀滅,有的痛恨英法聯(lián)軍的野蠻……在此基礎上,我再讓學生去自由讀自己感興趣的課文內(nèi)容,探究圓明園究竟怎樣美麗、究竟怎樣被毀及英法聯(lián)軍究竟怎樣野蠻。
這個片段的教學,學生與文本進行了多次對話。第一次對話學生不但從思想內(nèi)容、情感主旨等方面對課文有了一個豐富的整體感知,而且為教師帶領學生進入部分研讀、精讀、深入理解內(nèi)涵、實現(xiàn)整體升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進一步體會語言文字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鋪平了道路,也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啟發(fā)點撥、組織討論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在這篇課文的閱讀教學過程中,起著奠基和導向作用。而后來組織的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則重視了對學生認識理解的多角度引導,重視了閱讀的多維性,開放教材,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所得,充分張揚學生的閱讀個性。
二、 開放學生的空間,生生對話
學生與文本對話后,往往對文本中那些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鮮明的人物形象、優(yōu)美的自然景色等產(chǎn)生直接的興趣和點滴的感悟,但這種興趣、感悟又因人而異。此時,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在生生互動中通過對話、參與、相互建構,使每個學生都可自由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意見,都能在合作交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體驗到自身的價值,使智慧碰撞,相互促進,產(chǎn)生激活思維的群體感應,讓學生在獲得了平等交談的權利的同時,合作精神、交際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培養(yǎng)和提高。
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學生發(fā)言后,我先組織學生自學自己感興趣的部分課文內(nèi)容,通過研讀,在學生自悟的基礎上組織小組交流,其中也包括對閱讀方法的交流與借鑒,讓學生討論中互補;最后組織大組交流,抓住學生對問題的不同看法,讓學生憑借文本和視聽材料進行討論、理解。
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拓寬了學生課堂學習的空間,通過學生間動態(tài)的信息交流,實現(xiàn)了學生心態(tài)的開放、主體的突現(xiàn)和個性的張顯,讓學生在互動中達到互惠。
三、 開放學生的活動,與教師對話
現(xiàn)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fā)生教學。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去,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p>
在教學中,就要求教師轉換角色,建立一個平等交流的交際網(wǎng),與學生融為一體,不僅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情趣,調動學生一切感官去感知和理解信息,引導學生運用已知去吸收、同化信息,生成新知識,還要啟發(fā)和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到信息的輸出、傳遞活動之中,真正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從此不再主要是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去發(fā)現(xiàn)組織和管理知識,引導他們而非塑造他們。
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中“建筑宏偉”這段時,有學生質疑:“為什么圓明園中會有象征熱鬧街市的買賣街?”我沒有急于解疑,而是讓學生再讀這句話,感受一下讀了這句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由于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學生的思路一下了打開了。在此基礎上再組織學生同桌討論:有沒有這么一條整天都那么熱鬧的街道在圓明園中?引導學生去理解語言文字,最后教師簡介“買賣街”的來由。
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師生間的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享、共進。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首席”,從知識的傳授者變?yōu)閷W生發(fā)展的促進者,與學生一起分享理解。
四、開放學生的實踐,與生活對話
豐富多彩的生活給語文教學提供了活水的源泉,教師要用心捕捉現(xiàn)實生活現(xiàn)象,引導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和自己的能力“評優(yōu)劣,定從違”,讓學生在已有的生活表象中發(fā)掘信息,并運用這些信息深入理解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思想感情,使學生與文本產(chǎn)生共鳴,達到感悟的目的。
再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后,我組織學生對“圓明園該不該重建”進行討論。課堂上學生發(fā)言很熱烈,但雙方各執(zhí)一詞沒有定論。于是,我引導學生課后去思考。學生通過查找資料,請教家長、或與同學探究等方法獲取多方信息,最后達成共識:這片殘垣斷壁要永遠保留著,因為它是祖國一段最屈辱的歷史的見證。學生能理解到這一點,應該說非常深刻地領悟了文章的情感。而這種深層次的領悟,是與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jīng)驗、生活世界當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分不開的,是與書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分不開的。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只有真正做到“開放”,做到“對話”,才能開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的獨立性、合作性、創(chuàng)造性,才能讓學生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