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
教師的教學語言水平,是課堂教學能否取得高效的一個關鍵,它直接影響著學生聽講情緒,影響著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同為小學語文教師,運用語言藝術(shù)的不同,講起課來感覺也不盡相同。有的教師講課,聽起來是一種享受,親切和順,把精妙的課文講解得絲絲入扣,聽得人心里甜甜的;但也有的教師,語言無味,或是高腔高調(diào),或是干澀地照本宣科,或是漫不經(jīng)心,有氣無力,叫人昏昏欲睡……這樣的課堂語言,即使是再好的課文,準備得再充分,也無法打動學生。一堂生動活潑、好聽易懂、富有創(chuàng)造性、能充分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語文課,離不開老師對語言藝術(shù)的巧妙運用。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學的藝術(shù)首先應當是教學語言藝術(shù)。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實施哪些教學語言藝術(shù)呢?
一、教學語言要有準確性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準確性包括思想內(nèi)容的正確性和表達的確切性兩個方面。教師必須做到正確地分析課文的思想性、正確地講解課文中涉及的社會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不犯科學性的錯誤。思想內(nèi)容的正確性還指解釋詞語時不隨意減少或增加內(nèi)涵,講話符合邏輯,不犯邏輯性的錯誤。表達的確切性包括語音的標準動聽,用詞的豐富準確,以及語法的合理靈活等。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講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以動聽的語音來增加自己教學語言的魅力。小學語文教師還應掌握豐富的語匯,特別是一些同義詞。因為同義詞不僅能使語言表達精確嚴密,而且能使語句生動活潑,富于變化。此外,準確的語言也應該是精煉的。教學語言的精煉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直接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錘煉自己的語言,少講或不講多余的話,重復的話,語言精煉不僅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時間的有效利用率,而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注意聽講的好習慣。
二、教學語言要有趣味性
興趣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鍵在于教師能設疑激趣,扣人心弦。因此,語文教師要廣采博聞,和教材有關的笑話、故事、佳聯(lián)、格言、警句、成語、典故、詩詞等等均可引入課堂,調(diào)動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創(chuàng)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多趣,知識易于理解。在教學中,詼諧的語言藝術(shù)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打造教學課堂為師生和諧平等共處的環(huán)境,給學生創(chuàng)設快樂輕松、適宜探究的氛圍,如此一來,不但可以使學生緊張的情緒得以緩解,而且可以使學生輕松地應對學習,從而有助于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意識。并且,學生也會以學會知識感到滿足,從而激發(fā)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與動力。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通過詼諧語言藝術(shù)的應用,可以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望的前提下奠定學生記憶和鞏固知識的基礎。例如,教師在講解《畫楊桃》這篇文課文前,為了增強學生的記憶,在講臺上給學生準備一瓶楊桃罐頭,首先要求學生對自己心目當中體會到的楊桃的味道、顏色、形狀等進行回憶,再讓學生品嘗一下楊桃罐頭,這樣能夠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增進師生間的互相信任,也激發(fā)了學生對這一部分教學知識的興趣與好奇心理,從而能夠讓學生更加快樂地去學習。
三、教學語言要有啟發(fā)性
啟發(fā)性的教學語言藝術(shù)是教育教學的一個基本要求。小學語文教學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意識與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務必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體現(xiàn)教育教學的啟發(fā)性功能,應用啟發(fā)性的教學語言藝術(shù)實現(xiàn)學生思維的拓展與思想的活躍。具體而言,教學語言應當富有啟發(fā)與循循善誘。例如,教師在教授《巨人的花園》這一篇課文的時候,在教學的開始就提問學生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巨人終于明白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巨人是如何明白的?”教師再啟發(fā)學生感受“巨人是如何冷酷與任性的?”“巨人是如何喚來寒冬和趕走春天的?”這樣,教師步步推進和層層鋪墊,在最后的時候要求學生感受那一句“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的、冷酷的心?。 钡暮x。由此可見,教師的教學語言應當耐人尋味、發(fā)人深省、含蓄生動、富有誘導性,進而讓學生充分地想象和聯(lián)想。并且,應當把握好教學語言應用的有利時機,從而發(fā)揮小學語文教學語言藝術(shù)的啟發(fā)性作用。
四、教學語言要有激勵性
心理因素對于任何一個階段的學生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學生總是很重視教師的評價。課堂中,教師每一句可能自以為無意性的評語,往往會左右學生聽課情緒,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這正是證明了教師的期望對學生的作用。針對這一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妨將課堂中對各層次學生的隨意性評語變?yōu)榭杉ぐl(fā)學生更積極思維的特意性評語,從而提高興趣,強化效果。如“你真行!一次比一次有進步!”“你分析問題這么透徹,老師真希望每課都能聽到你的發(fā)言”“雖然這句話讀錯了,但老師和同學們都很佩服你的勇氣,下次努力”等等。這樣簡簡單單一句評語,會使學生信心大增,特別是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學生。又如當某學生被提問時答案與正確答案出入較大時,教師簡單粗暴的指責及煩燥情緒只會使之更緊張,甚至思維停滯,使之以后更加害怕上此類課文,形成惡性循環(huán);假使能親切和藹地對他說:“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與這個問題的正確思路稍有出入,換一個角度想想,或許會有新發(fā)現(xiàn)的?!边@樣就激勵了被提問的學生,使他有了進一步思考的信心。學生有這樣一位老師和風細雨地鼓勵和引導,他們自然會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地投入學習,自然會爭先恐后地發(fā)言。
總之,上課說說話,很容易,把握好語言藝術(shù),不容易。教學語言是貫穿教學過程的一根導線,語文教師必須下苦功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要讓教學口語和態(tài)勢語兩者自然結(jié)合,互相補充,相得益彰。教師充滿魅力的語言雖然產(chǎn)生于即興,但卻根植于深厚的教學功底、良好的口語素養(yǎng)和正確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