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禮
摘 要:案例教學是相對傳統(tǒng)教學而言一種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尤其適用于高職院校《貨幣銀行學》課程的教學。它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學習熱情,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或集體協(xié)作,進一步提高學生認識、分析和解決某一具體問題的能力。本文在分析《貨幣銀行學》課程中案例教學法運用意義和高職案例教學特點的基礎上,闡述了教師在該課程中運用案例教學法要完成的工作以及基本環(huán)節(jié)的安排。
關鍵詞:高職;貨幣銀行學;案例教學法
一、案例教學法在高職《貨幣銀行學》課程運用的意義
(1)運用案例教學法,可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敦泿陪y行學》以貨幣和貨幣資金為主線,揭示了商品經(jīng)濟中貨幣、信用、金融運行的完整的一般原理和規(guī)律。其理論是比較抽象的,但又是學生學習經(jīng)濟基礎知識所必須掌握的,用案例輔以教學,可把抽象的理論轉變?yōu)榭芍庇^的現(xiàn)實。案例教學中,學生由被動地聽,到主動思考,述說自己的觀點,參與辯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發(fā)揮,對貨幣信用理論的理解就更深入了。(2)運用案例教學,可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的目標旨在培養(yǎng)學生進行批判性、分析性的思維能力和信心,以及進行論證和說服的技能。學生必須先對有關貨幣信用的案例進行評細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還要找出支持自己觀點的論據(jù)。(3)運用案例教學,可加強教師與學生課堂內外的交流。成功的案例教學,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
二、高職《貨幣銀行學》案例教學法的特殊性
(1)高職教學在案例設計上要具有針對性。高職教學案設計要針對學生現(xiàn)有的能力、知識結構與專業(yè)要求進行設計,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得到樂趣和肯定。這是高職教學中的最重要的一點,只有獲得肯定學生才能增加信心,才能迸發(fā)出學習熱情。(2)在案例設計上應該要有較強的操作性。案例教學的設計必須細致可行,在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多種情景,教師要制定各種具體辦法來引導學生。(3)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的融合。為實現(xiàn)案例教學的與其它教學方式相融合,應該要求教師對課程整體的案例教學進行合理的安排,考核的重點包括是否與理論相匹配,課時安排是否合理等。
三、教師在高職《貨幣銀行學》案例教學法中要完成的工作
(1)角色轉換。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老師是講授者,學生是被動接受者,雙方是單項交流,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過度強調教師的權威角色。案例教學已經(jīng)使傳統(tǒng)教學模式重心重點發(fā)生根本性變化,教師應該由以前的講授者變?yōu)橐龑д撸衫碚撝R的灌輸者變?yōu)橹R的興趣激發(fā)者,由“權威者”變?yōu)椤敖叹殕T”和“裁判員”,更由傳授知識的媒介者轉變?yōu)閷W生創(chuàng)造力的激發(fā)者和引導者,由過去單純的語言講述者轉變?yōu)橹v授、表演、示范、引導等多行為者。(2)構建團隊學習組織。根據(jù)我國的高職教育現(xiàn)狀,可將一個班級學生根據(jù)學號隨機編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七到八人,這些小組成員應該固定化,以便能夠長期在一起互動、交流。每個學生以小組成員的身份參與課堂討論,發(fā)言時,推選小組代表圍繞案例講述看法,而其他小組成員則為代表獻言獻策,充當智囊?guī)?,合理分工,杜絕“搭便車”。(3)合理安排好教學進度。教師要首先把理論講深講透徹,遵循由淺入難,循序漸進,案例的準備也應該先簡單后復雜,先零散后綜合,特別是初始上課,最好要選擇學生能夠直接從教材上找到結果的案例,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和恒心,到后續(xù)深奧章節(jié)再準備較難較綜合的案例,以此鍛煉學生理解材料、加工材料和運用材料的目標,甚至還可以反饋教材理論知識的完善。
四、高職《貨幣銀行學》案例教學法的基本環(huán)節(jié)
(1)根據(jù)教學目的精選案例。《貨幣銀行學》案例的選擇,應最具有代表性、最能揭示所學理論、最能發(fā)揮學生潛能和優(yōu)勢,最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2)閱讀案例、分析問題。學生應先閱讀案例,掌握了解案例中的提供的信息,查閱有關資料,并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查,分析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做出判斷,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擬出完整備擇方案,準備參加討論。(3)課堂討論。先將全班分為幾個小組,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由各小組選派一名代表闡述本組的觀點,每名代表都應圍繞問題講述對本案的理解、分析、判斷、論證和決策過程,闡明本組的主要意見,并且發(fā)言后還應接受其他同學的質詢,以達到集思廣益、觀點共享、優(yōu)勢互補的目的。(4)歸納總結。討論結束后,教師根據(jù)討論情況進行歸納總結,做出評價,評價應側重于學生的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案的合理性、決策過程、選擇事由、語言表達、論據(jù)的充分性、發(fā)言的態(tài)度等。例如在討論“我國利率市場化的風險”這一問題時,教師不能給出利率市場化一定成功或一定失敗的結論。
參考文獻:
[1] 《貨幣銀行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李晶,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