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佑宏 裴佑岍 裴躍華
【摘要】教育是人的教育,因此人性化是教育的核心因素。隨著教育人性化日益成為教育的主流,課程評價的人性化也成為教育評價的焦點。本文通過教育人性化重要性、意義及幾種教學模式來引出課程評價人性化具體實施方法。使得評價更切合人性,更趨向時代主題。
【關鍵詞】課程評價 人性化 主體性評價 評價方式
【中圖分類號】G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091-02
澳大利亞的教育史學家康納爾提出,教育要轉向“人性化”。在科學化的基礎上,要將人性化充實進去。使得教育更加完善。
一、課程評價人性化是教育目標的使然
現(xiàn)今,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其改革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將焦點放在了學生人性的發(fā)展、學生良好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正確價值觀的樹立、掌握并運用知識能力的形成。使評價有本質上的轉向,由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轉向改進與鼓勵功能,要求評價要充分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更加關注學生情感方面的訴求。
二、課程評價模式
課程評價模式是指一套具體實施評價的方式,是為人們提供進行具體課程評價時可以效仿的返利。評價模式的選擇取決于評價者的評價取向,他決定了評價的具體方式和標準。
1.泰勒的目標達成模式
泰勒認為,教育目標的建立是課程設計最重要的工作,因為它引導整個課程設計過程。評價則需按照目標,設計搜集資料的方法,確定目標達成與否。
“評價過程實質上是一個確定課程與教學計劃實際達到教育目標程度的過程。然而,由于教育目標實質上是指人的行為變化,即所確定的目標是指向于使學生行為方式產生所期望的某種變化,因此,評價是確定實際發(fā)生的行為變化程度的過程”。
2. CIPP評價模式
CIPP模式是由美國著名教育評價專家斯塔弗爾比姆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提出的。CIPP評價模式,亦稱決策導向或改良導向評價模式,是美國教育評價家斯塔弗爾比姆倡導的課程評價模式。它認為評價就是為管理者做決策提供信息服務的過程。背景評價(Context Evaluation)、輸入評價(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價(Process Evaluation)、結果評價(Product Evaluation)構成了CIPP評價模式。
CIPP模式的基本觀點是:評價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證明,而在改進。它主張評價是一項系統(tǒng)工具,為評價聽取人提供有用信息,使得方案更具成效。在搞好評價活動中,評價設計大綱和實施流程是必要的。
3.回應模式
回應模式評價遵循著這樣的步驟:評價者與課程方案有關人員廣泛接觸,獲取評價委托人的要求,確定評價范圍,評價者對方案的實施作實地觀察 ,評價者對方案預期目標與實際結果進行比較,評價者對評價應回應的問題進行理論修訂,評價者重新設計評價方案。 根據不同要求選擇搜集信息方法&對搜集的信息進行加工與處理,將已經處理的信息根據需要回答的問題進行分類, 將評價結果形成正式報告,分發(fā)給相關人員,對整體方案進行全面評價與判斷?;貞J讲辉賳渭兙心嘤诩榷ㄔu價理論模型,而是先對評價結果聽取人的要進行回應,再對課程計劃,評價方案進行回應, 在回應模式里對目標達成程度,課程決策與價值判斷的考察與分析更為全面。
三、有效實施課程人性化的具體方法
實施課程評價人性化可主要從方法上進行人性化轉變:
1.評價觀念的轉變:由選拔性評價轉向發(fā)展性評價
我們歷來重視體制外的、制度性的教育評價———選拔性評價,卻忽略了學校教育體制內的教育評價———“課程評價”,這是我國教育評價體制的最大弊端。
這種“發(fā)展性評價”就是在歐美和日本一貫倡導的“課程評價”。這種評價特別是以課堂成果———“學力”的評價為基礎,探討整個課程目標的內涵與課程內容的配置的。而作為課堂成果的評價———“學力評價”,終究應當置于“課程評價”的核心地位。一言以蔽之,所謂“課程評價”可以表述為牽涉如下層層內包的評價活動:學校評價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課程評價;課程評價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課堂評價(教師評價);課堂評價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學力評價。
2.人性化課程評價的基本特征:
(1)真實性
所謂“真實性”是指,評價的課題與活動必須是現(xiàn)實的。真實性評價就是在兒童解決現(xiàn)實課題的過程之中對兒童進行的評價,布盧姆(B.S.Bloom)在教育目標分類學中的“應用”與“綜合”水準的內涵。認識到“真實性”所蘊含的雙重性———“親切性”和“困難性”,是不至于誤讀“真實性評價”的關鍵。
(2)學生參與與共同決策
學生是擁有“學習權”的主權者,是學習的主體,不是教師教育作用的客體。因此,需要強調在實現(xiàn)“學習權”的過程中學生自身的“參與”。所謂“學生參與”是指學生在獲得必要信息的前提下,參與學校的經營管理過程乃至學校的決策過程。這里的“兒童參與”是指傾聽兒童的見解,最終行使決定的是教師。
(3)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
所謂“自我評價”是學生自身評價自己和學習活動的狀態(tài),借助所獲得的信息確認自己,調整后的學習與行動。所謂“相互評價”是指在學習集體中,同學之間相互評價學習活動
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自身的價值、能夠自己確認前行的步伐的“自我探索”與“自我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