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尚發(fā)
近年來,隨著一批“80年代研究”成果的推出,不少人驚嘆,程光煒的文學研究又一次彰顯出其變化的一面。實際上,考察程光煒的學術道路,這種“轉變”乃是一種內里的接續(xù),從他最近出版的修訂版《文化的轉軌》中即可以看出端倪。這種精耕細作的研究方式,一方面體現(xiàn)為貼著文學史的事實前行,讓文學史事實本身來呈現(xiàn)一個時代的文學狀況;另一方面又體現(xiàn)為建立在客觀事實基礎之上的文學史判斷,不是對作家、作品、思潮等的論斷,而是從文學史事實中自然而然地生發(fā)出來的文學史論述。也就是說,實現(xiàn)了一種文學史研究與書寫的轉變,即由“討論的歷史”轉變?yōu)椤氨幻枋龅臍v史”。事實上,這種舉重若輕又不失其重的研究方式,確實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在娓娓道來的文學史“描述”中,不但厘清了相關文學史事實,且在爬梳材料的過程中彰顯了一種文學史的眼光,給出了一種文學史的判斷。從這一點來看,《文化的轉軌》一書,既是對文學史事實本身的研究,也是對文學史研究的研究,是對文學史構建經典過程的一種跟蹤調查與分析,更是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出發(fā)勾勒出現(xiàn)代文學與當代文學之間的“轉軌”與“連續(xù)”。
文學史與經典化
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文學史就是一種經典化的過程,包括對作家、作品和一些其他文學史事實進行經典化,以此來獲得“史”的地位、意義和價值。畢竟,“一個作家最后的歷史歸宿就是文學史。也只有通過文學史的記述,他才真正地進入了‘歷史。”文學史的書寫就往往表現(xiàn)為對經典地位的構建與確認。這不僅僅是文學研究者的工作,也是任何一個時代重構自我文化想象的行為,且在這種行為中來確證時代的文化資源,以資作為走向未來。在中國的歷史上,這種重構文化想象的事情時有發(fā)生,幾乎任何一次時代的變遷都會帶來這種重新的確認,“魯郭茅巴老曹”的經典化建構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它已超出單純的文學史研究范圍,而帶有一個時代的特征:“對魯迅做歷史命名的要求,它不光是文學史的命名,同時也包括對政治文化的命名”,“魯迅在‘當代的經典化除大歷史層面外,還存在著若干大大小小的層面”,這些層面的分析解剖就構成了《文化的轉軌》一書重要的部分,也是該書的一大特色和亮點,頗具有啟發(fā)意義。
稍具文學史常識的人都知道,“魯郭茅巴老曹”是在新中國成立后被逐漸構建起來的,它的命名與排序,牽連著新中國的文化、社會、歷史等各個層面。在對“魯郭茅巴老曹”進行經典化的過程中,在新中國成立后豐富復雜的文化資源爭奪、重塑歷史想象、構建共和國文學新圖景等,都被這面鏡子給照射出來,顯示出那個時代的獨特風貌。程光煒以“小切口、大問題”的文學史研究方法,通過對“魯郭茅巴老曹”經典化過程的分析,來勘察在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文學的發(fā)展狀況,以這種獨特的視角來書寫“別一種”中國當代文學史。
在具體的分析中,“魯迅之死”和“郭沫若歸來”被凸顯出來,因為對左翼文學來說,“魯迅之死成為它歷史合法性的真正起點,之后半個多世紀中對它的詮釋、爭執(zhí)和定位都是以此為依據的;而郭沫若是左翼文學由思想文化領域轉向政治文化實踐的標志性人物”,程著抓住這兩個關節(jié)點,顯然厘清了“魯郭茅巴老曹”經典化建構過程的邏輯起點與歷史緣由。緊接著,以魯迅的經典化為抓手,連帶著其他五位作家,程著展開了對文學史歷史的研究。在這一過程中,來自政治的干預和參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其中“毛澤東的評價眼光及其重要觀點”所帶來的影響幾乎是決定性的。此后,周揚的出現(xiàn)則將這種宏觀的論述落實到現(xiàn)實的層面,成為推動“魯郭茅巴老曹”經典化過程中重要的力量,以至于程著直接指出,“當代文學‘十七年的一線人物已不是郭、茅、巴、老、曹,而換作了幕后的推手周揚?!弊鳛槲膶W史家的王瑤以其《中國新文學史稿》,進一步確證了“魯郭茅巴老曹”的經典地位。要知道,“政治人物是無法完成對一些作家的經典化指認的,政治話語只有落實到學術層面并被隱蔽地轉換成一般讀者所熟悉的文學史話語,經典化的生成才有可能實現(xiàn)”。文學史的論述加上其他研究者的共同推動,這種經典化逐漸得到最后的確認,畢竟,“僅僅靠一部文學史是無法完成文學的經典化工作的,它需要更多的文學史家來聲援,這種聲援和效果即構成了我們所說的文學史研究的環(huán)境”。由此也可以看出,“魯郭茅巴老曹”的經典化過程,從某個角度反映了中國當代文化的發(fā)展狀況,它本身就被集置在共和國的文化裝置之中,成為被構建的一部分。如此,也可以看出程著的基本思路,“對‘魯郭茅巴老曹的經典化過程做一番歷史溯源,詳細討論戰(zhàn)爭、政治對這一過程的參與,包括文學教材建設對它的制度性保障,以及分述幾位文學史家從不同角度將其落實為一個文學史的方案等,意在從錯綜復雜的線索中理出一點頭緒,觀察作家們是怎么被歷史命名的”。
程著的研究方式別致新穎,看似是一種文學史的歷史研究,是在討論一個經典化的過程,但是實際上,卻總是用六位作家的經典化這一事件來考察共和國的文學與文化構建。也就是說,選擇文學史的歷史研究方式,來觀看中國當代文學史,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的一系列制度、組織、會議、出版等對文學和文化發(fā)展的影響。“魯郭茅巴老曹”的命名及其排序的過程,是一個重建共和國文學與文化秩序的過程,它構成了新中國建設的必要一環(huán)。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參與力量眾多,舉凡政治領袖、領導人、文學史家、批評家、出版機構、研究所等,都是如此。第一次文代會、文聯(lián)、作協(xié)等,提供了一種“單位制度”的保障和監(jiān)管體系,對當代文學和文化的構建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在第三章中,程著提供了一整套用來分析經典化過程的方法,從魯迅之死開始,追溯這種經典化中眾多力量的參與?!捌駷橹篂轸斞该杓t的是,親屬學生朋友圈子,敵人圈子,魯迅研究圈子,以及呼吁恢復魯迅本來歷史面貌的圈子?!背讨鴮⑦@一過程置于“文化轉向”的視野中來考察,分析新中國成立后對魯迅的種種“改寫”。在奠定魯迅經典地位的過程中,《魯迅全集》的不斷編訂與再版、紀念館與故居墓地的擴大與修建、文學研究中“魯學”的興起與發(fā)展、身邊親人許廣平和周作人的回憶書寫、學者們聯(lián)系著當下實際對魯迅的征用等等,都是積極促進的形式、方法和手段。實際上不惟魯迅如此,中國當代文學的發(fā)展過程中,經典化與排除文學異質力量的方式是相同的,利用這一整套“機器”,當代文學可謂是被人為地構建出來的。也正是因為此,我們可以說,程著代表了當代文學研究的另一方向:以重要作家的典型化過程來觀察當代文學的歷史發(fā)展,是典型的“小切口、大問題”的研究成果,達到了“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從而,程著可以說是“別一種”中國當代文學史。
“別一種”中國當代文學史
如果說《文化的轉軌》的前三章是從經典化的方式、策略和手段入手來考察當代文學的歷史發(fā)展的話,那么第四章至第七章則是以仍舊活著的五位現(xiàn)代文學中的代表作家為主,展現(xiàn)他們在共和國前三十年中的經典化過程與文學命運的遭遇,來敘述當代文學和文化的歷史狀況。很顯然,這種方式從文學經典的論述掘進到不同學科之間的互相參照,亦即從現(xiàn)代文學的視角來觀察當代文學的發(fā)展。眾所周知,隨著專業(yè)知識的細化,學科之間的分化也越來越明顯,以至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和中國當代文學之間也必然產生了“兩種學科”,大有一種老死不相往來的趨勢,且學者們各自守著“專業(yè)的籬笆”,辛勤耕耘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從不管他人瓦上霜。程著的出現(xiàn)就是一部力圖打破這種人為割裂的破碎感,在以退為進的策略中,雖然承認了這種斷裂的存在,但是卻從斷裂處找出縫合的方法,以“現(xiàn)代文學”的目光看過去,觀察“當代文學”的歷史發(fā)展,從而書寫了“別一種”中國當代文學史。
當然,不管是對經典化過程的考察,還是對“魯郭茅巴老曹”在新中國的遭遇進行分析,都是從現(xiàn)代文學的側面來管窺當代文學的發(fā)展。這其中,對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和曹禺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種種遭遇及其思想變化的考察,是全書的另一重要構成。這種從“現(xiàn)代文學”出發(fā)來闡釋“當代文學”的研究方式,程著一再提及其寫作的意圖?!皬囊粋€作家入手,考察比較民國與共和國兩個歷史時期創(chuàng)作的變化,對作品版本、作者心態(tài)、創(chuàng)作方法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進行翔實全面的研究,一定能從一個重要側面瞭望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向中國當代文學史的過渡過程。”在具體對活著的作家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程著始終抓住兩個方面:其一,他們的思想轉變和心路歷程的展示;其二,他們在新中國創(chuàng)作的作品與作品的修改所經歷的文學史事實。在新中國成立后,郭和茅都成為新中國的領導人,且職位很高。但是兩人的心態(tài)卻都不同程度地經受著轉變的煎熬,“一個文人而為國家領導人,一個性情浪漫畢露的詩人劇作家而為深言不出的政界人物,這種心路歷程著實難纏矛盾”,這是郭沫若的轉變?!八麜簳r擱置了小說創(chuàng)作,而改以文學評論為主;即使無法回避談論重大題材,他仍強調‘文學規(guī)律和作家的‘創(chuàng)作技巧”,這是茅盾的轉變與堅守。而至于以“激情”為特色的巴金和曹禺,以“平民”為特色的老舍,他們對新中國都有著自己的期待,且都試圖努力做出改變來適應新中國的文學和文化建設。老舍創(chuàng)作了許多劇本,在這個過程中按照要求指示不斷做出修改;巴金也放棄了長篇創(chuàng)作,而改成散文的寫作,后來直接轉變?yōu)閳蟾婧图o實文學,且多次去朝鮮戰(zhàn)場;曹禺不但寫了新劇本,還對《雷雨》做了大幅度的修改,使之符合新中國的要求。實際上,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越是遷就和迎合現(xiàn)實的要求,他就越是犧牲了自己所喜愛的藝術”。以至于程著直接指出,巴金在新中國成立后的作品“已失去了文學的真誠”,而曹禺“1949年后的三部劇本,水平遠遠低于他1949年前的作品”,因為郭、茅、巴、老、曹在新中國成立后經受著同樣的遭遇,“新社會給了自己較高的地位榮譽,政治上卻得不到信任。它讓你放手歌頌欣欣向榮的新事物,但是卻沒有完全的寫作的權利,這種權利是一種被賦予的權力”。
為了貼合這些被經典化的現(xiàn)代作家心理發(fā)展過程,程著從他們的思想、文學觀、創(chuàng)作情況、矛盾處境等出發(fā),來還原一個個真實的文學史生命,從而糾正對這些作家的偏狹的評價。程著對一些評價直言道:“我對1980年代以后不少論者對郭沫若解放后的思想和文學嚴厲粗糙的指責,很有些不以為然?!边@正是程著詳細描述在新中國成立后這五位作家的生存境遇的原因所在,只有通過歷史的還原,貼著他們的心路來研究,看到他們創(chuàng)作的下滑與轉變的突然,也應該看到這背后的糾葛、處境的艱難與他們矛盾的心理。程著大量引用這些作家的日記、回憶錄、隨筆小文章等,給我們還原了處在大時代巨變潮流之中的現(xiàn)代作家們如履薄冰、誠惶誠恐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們的努力、掙扎而終究無果而終的事實。郭沫若對于自己文學能力的下降一再提出自我批評,茅盾放棄小說創(chuàng)作轉而搞文學批評仍舊堅持自我的本色,老舍在修改《茶館》的過程中備受煎熬的心靈,巴金為了貼合新社會而東奔西走、拼命創(chuàng)作的身影,以及曹禺對自己戲劇創(chuàng)作命運的悲嘆……一個個文學史事實猶如一個個委婉動聽的故事,在程著中堪稱一絕——而這,恰恰就是最真實的文學史,是不為人知的一面。翻開大量的當代文學史著作,這六位現(xiàn)代作家?guī)缀醵疾皇俏膶W史敘述的對象,他們有意無意地被湮滅了,就算是敘述也只是稍微提及。但是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巨變,不僅昭示了“文化的轉軌”,更彰顯了“轉軌”之后的文學和文化狀況。也正是從這個角度而言,程著以別具一格的形式,從小問題入手,敘述了波瀾壯闊的當代文學史的發(fā)展,從而成為“別一種”中國當代文學史。程著無疑填補了當代文學史敘述中的某種缺失,也提供了別開生面的現(xiàn)代文學與當代文學之間的轉變與縫合,并從現(xiàn)代文學入手來描述當代文學,說的是六位作家的經典化,實際上處理的是現(xiàn)代文學在當代文學的境遇與命運——現(xiàn)代文學與當代文學的差異固然存在,而當代文學對現(xiàn)代文學的改造與征用,代表了一種“文化的轉軌”的事實,從而成為觀察當代文學的一面棱鏡。在眾多當代文學史著作迷醉于建構宏大敘事以把握幾十年的文學和文化發(fā)展與變遷的時候,程著這種從現(xiàn)代文學出發(fā)而來的當代文學史研究,無疑貢獻良多。
文學社會學、知識考古學及其衍生物
能夠達到這種“以小見大”的文學史寫作效果,得益于程著所采取的研究方法的更新與研究策略的別致。在整個《文化的轉軌》中,以六個作家的經典化為核心,考察整個中國當代文學和文化的變遷,同時再勾連起時代的社會狀況,讓文學成為社會的棱鏡,散射出它的眾生相來。程著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一種效果,就在于他使用了文學社會學的方法,因為如此能夠“使我們有機會把考察視點推及半個多世紀之外,借以勘探歷史的存在方式”,這種研究不僅強調“文學內部”,還強調“文學秩序初步建立”的歷史機制,考察“文學內部開始形成的分層次的權力關系”。在對新中國成立后仍舊活著的五位作家的描述中,程著就借此展現(xiàn)了共和國前三十年的社會狀況,它的波瀾壯闊、氣勢磅礴,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文人內在的壓力,以及對整個生命歷程、社會和時代的判斷。這種種體現(xiàn)在他們的“轉軌”上,也體現(xiàn)在他們的“生活”中。程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料,面面俱到地分析他們的生活遭遇、文學境況、思想和精神的狀況。這很明顯是一種以文學來塑造社會的方法,它強調以人來寫社會,以文學來觀照、反映整個社會的發(fā)展與時代的風貌。甚至這種反映細微到了去挖掘郭沫若、茅盾的日常生活,他們的迎來送往、旅游出行等。程著不厭其煩地羅列這些很具有生活化的細節(jié),實際上是要從這些生活細節(jié)中發(fā)現(xiàn)其能夠呈現(xiàn)的社會諸面相,從而窺探作家內心的時候,同時窺探社會的狀況。而這,正是程著總是強調的,“文學經典與文學制度的關系”。
另一方面,如何做到這種通由文學來反映社會和時代,也是程著彰顯出的一大特色,他所采用的方法就是“知識考古學”。知識考古學是??掠脕硌芯吭捳Z與權力之間的關系的一種方法,而在進行文學史研究的過程中,程光煒則強調了其獨特性的一面,“考古學更為關注的是話語‘斷裂和‘缺陷的狀態(tài)。根據這一視野,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對四五十年代的文學轉型來說,‘魯郭茅巴老曹與它是一種典型的‘共謀關系。然而實際上,由于這幾位作家的歷史淵源、知識型構和話語方式,他們與五十年代后的文學環(huán)境、文藝政策、出版機制、文學觀、主題、題材等方面,存在著多重交叉、錯位、滯后的差異,是有著多重緊張、矛盾的關系的?!痹诰唧w的操作中,程著展現(xiàn)出了這種方法的操作:盡量多地搜集材料,且在一切可以動員的資源中,始終貼著被研究者的心理走,貼著文學史的事實走,努力剝掉附著在話語表面的狹隘和偏見,本著歷史的態(tài)度來對文學史的事實進行處理。這尤其體現(xiàn)為對郭沫若的肯定,對茅盾、巴金和曹禺的貼著心靈的分析,以及對老舍在新社會里誠心歡迎而終至于投湖而隕的細膩刻畫。這就是程光煒強調的,“我更傾向于從文學當時發(fā)生的實際歷史情況出發(fā),對歷史抱著同情和理解的態(tài)度,而不是拿某種既定的理論方法去找問題,強行讓歷史材料服從這些理論方法?!边@就是程著所說的知識考古學的方法,以話語來構建時代和社會的面貌,以一種考古學的心態(tài)爬梳資料,用以呈現(xiàn)完整的文學發(fā)展途徑,這種精耕細作的研究方式,對當下的文學史研究不啻為一種啟發(fā)與教益。
由此而來,在程著中,文學分析最終的結果呈現(xiàn)為一張網,這張網的核心就是文學史本身,而圍繞文學史糾纏著的就是時代、社會的大環(huán)境,從而在抓住文學史的時候,提綱挈領地對那個特定時代的社會狀況也有了獨特的認識?!段幕霓D軌》可謂是這種研究的代表,且在核心中再提煉核心,徑直以“魯郭茅巴老曹”為組織的中心,用它牽連文學的存在,再來用文學牽連整個社會的文化狀況。這其實就是一種層層遞進的方式,亦即“經典作家→文學史→文化史→社會史”的順序,如此,能夠從一個小事件中看出整個乾坤。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