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花蕾
(湖南科技學院 圖書館,湖南 永州 425199)
?
民國月巖石刻考述
李花蕾
(湖南科技學院 圖書館,湖南 永州 425199)
摘 要:周敦頤,字茂叔,世稱濂溪先生,湖南永州道縣人,宋代為道州營道縣營樂里,世稱濂溪故里。濂溪故里西,有月巖,古稱穿巖,又稱太極巖。相傳周敦頤曾讀書于此,自南宋以后,歷代文人刻石題詠不絕,今存摩崖石刻共63幅,2012年“濂溪故里古建筑群(含月巖摩崖石刻) ”批準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章對現(xiàn)存的7人8幅民國石刻略作考述。
關鍵詞:月巖;太極巖;濂溪故里;周敦頤;摩崖石刻
月巖摩崖石刻這處濂溪故里的名勝之所,到了清末民初,大約由于世局的動蕩,一度冷落下來。民國二年(1913),王鈍根、陳蝶仙(天虛我生)創(chuàng)辦《游戲雜志》月刊,由上海中華圖書館印行,在民國四年(1915)第16期“談叢”欄目中,刊出了署名“漏仙”的游記《道州游月巖、含暉洞記》,說月巖“自昔游者鮮至”,進而想要為月巖辯護,“而山水實奇”。其文云:
“永州山水,若浯溪,若淡巖,若窪罇,若石魚湖,士大夫類能道之,獨月巖,自昔游者鮮至,而山水實奇。巖在道縣(舊為道州,屬永州府)城東門外三十里,周濂溪嘗讀書其中。出道州城,遙望石山萬笏,棋錯云奔,圓者中規(guī),方者中矩。豐上而削趾者,如車蓋,如菌。聳者如解籜之竹,伏者如蹲虎。斜而垂者如臂鷹,如磐雕。磊砢突兀以怒者,如牛斗。?偃蹇岈,回視而相望者,如塞馬之呼群。萬態(tài)千狀,不可方物。行七八里入山,石徑險仄,盤紆若蛇行。窾竅號風,鳴泉戞玉,凄神寒骨,猿鳥絕蹤。如是十余里,始見土山,乃有嘉卉竹箭之美。再進,得小村。村盡,抵山麓,坡間臥五石如覆釜。??亂泉,濂溪之源自是出焉。濂源之東不百步,石崖屼嵲,其下若辟門,高千余尺,深亦如之。門之巔多石罅,石乳丁冬下滴,結為諸佛菩薩及草木鳥獸蟲魚之狀,若墜若續(xù)粘其巔。罅之巨者,寬廣數(shù)十尺,望之深黑,中藏白蝙蝠,聞人聲則驚起,拍拍群飛,如壇口之螉蠓。石門以內,豁然平朗,照見天日,圍廣幾千丈。石壁繚之若圓穹,露其頂,窺見天心如滿月,又如太極圖。正中立廟,祀周子,蓋是即濂溪先生讀書處也。四周石壁間,藤蘿蔓生,青翠偃拂,微風動之,香氣郁勃。東壁鐫四字曰‘月到天心’,書法遒勁,不署名,當非近人所劖。其后亦有門,低于前殆半。門外有懸瀑,飛雹濺雪,下墜深潭,其聲瑽瑽然。潭下流為溪,屈折頓伏,勢若遠逝,而卒會于濂而止。游是巖者,前后二門均可入。余自前者入,仰見天光,自月心斜映,初如纖眉,漸如玦,如半規(guī)而圓,為上弦之月。既而自后之門出,卻步而視之,亦見由圓而如半規(guī)、如玦、如纖眉而盡,是類下弦。巖之奇,奇于是。巖之名,名于是。而來此作巖中之游觀者,亦觀止于是矣?!?/p>
但是到了民國十三年(1924)以后,月巖石刻又悄然興起。首先有鄰縣寧遠望族歐陽紀璆出任縣長主持的重修,繼有民國十五年(1926)縣長高炳垓的重修。大約十年后,有民國二十六年湖南省保安處長劉膺古、縣長張之覺,以及民國二十七年(1938)縣長魏籽耘的題榜。隨之有民國三十三年(1944)劉濂濱、民國三十六年(1947)縣長周仁術的題榜。
據(jù)1994年版《道縣志》,民國三年湖北夷陵人望云亭曾任縣長。望云亭于民國四年至十二年任零陵鎮(zhèn)守使,在朝陽巖有題榜,但在道縣則無,可能即與世局相關。此下則歐陽紀璆、高炳垓、張之覺、魏籽耘、周仁術五人,均為道縣縣長,似乎維護與呼應月巖石刻已成縣官的本職。
民國時期,月巖內的濂溪祠即周子讀書處屋宇還在,如游記、碑記所說,“正中立廟,祀周子,蓋是即濂溪先生讀書處也”,“巖中有屋二棟,上為周子祠,下為游客托足之所”,如今僅存基址隱沒在叢棘之中。
重修月巖記
月巖距縣西三十里許,其巖東西兩門,巖洞中虛,形如月望,東西相視,若上下弦焉。明代時,表其巖曰太極,蓋以其中之圓虛通天者為太極。由東西二巖觀之,始知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巖畔溪流,群峰矗立,皆具五行之象。此天地之太極宛然在目,可一覽而竟者。周元公讀書于此,參悟道真,作《太極圖》,以續(xù)孔孟不傳之緒。是天示其象而元公獨啟其秘也,豈非天地間一大靈境哉!巖中舊建祠宇,為風雨所蝕,以致游人每增感嘆。癸亥冬,□□來守是邦,明年,偕掾幕往游,因見荒蕪不治,梁傾桷壞,殊非所以崇道致敬。屢商□□□會長□□,亟謀修葺。首由小坪廖氏倡捐,新其祠宇;繼勸邑紳醵資,葺其客舍。開軒垣牖,一榻三案,披蓁斬棘,剔蘚除苔,王道蕩平,使游人得以憩息駐足,以極仰觀俯察,繼往開來,殆亦有司崇古之微意也。夫捐資姓氏,勒諸碑陰。爰屬同僚,用志始末。是為記。
中華民國十三年夏正甲子冬十月,知道縣事寧遠歐陽紀璆倡修,道縣承審員長沙蘇□敬撰并書。
民國十三年甲子,即公元1924年。
石刻為活碑,立在月巖內巖石上,字體楷中帶隸,刻工稍淺,但字體婉約,可惜人名處均遭人為鑿壞,會長某,承審員蘇某,姓名難辨。歐陽紀璆,字玉周,寧遠縣平田村人。歷任臨武、藍山、平江、邵陽、道縣縣長。據(jù)民國刊本寧遠縣平田村《防里歐陽族譜》,歐陽氏“分族桂里,開派延唐”,以歐陽慶崇為始祖,至“紀”字輩為第二十二世。
重修月巖小引
胡君□□,邑之出塵士也。雅愛山水,獨運匠心,諸凡幽僻,一經點綴,便成名勝。月巖為先賢周子悟道處,風雅絕學難續(xù),即天然妙境,亦僅有而絕無。是宜崇其殿宇,刻桷丹楹,以表人地無雙。巖中有屋二棟,上為周子祠,下為游客托足之所。久日頹敗,不足以蔽風雨?!酢蹙贾寄假D重修,益助名雅。工竣,約予同游,于領略佳趣之余,得景仰先賢之會,□可樂也。其時,予方去官,□□君□製數(shù)言,述其梗概,并賦詩三首,略紀鴻泥,是為引。
附游月巖絕句三首:
一輪翻印碧云天,步履平分上下弦。笑我來遲去復早,未能常見月園園。
欲尋太極圖何處,造化盈虧笑不語。幸逢周子濂溪邊,攜我廣寒宮里去。
秋風一棹泛瀟湘,山靜月明圖自藏。學道未曾先作吏,敢期遺愛有甘棠。
民國丙寅秋月零陵高□垓醒千氏序并詠。
民國丙寅,即民國十五年(1926)。
石刻在月巖內石壁上,摩崖,石面不夠光滑,字體又細小,但有文有詩,亦稱難得??上嗣幘馊藶殍弶?,“胡君□□”,“□□君”,完全不辨。作者署款一行中間鑿壞五字,僅余“民國丙寅秋月”、“醒千氏序并詠”尚存。
據(jù)1994年版《道縣志·民國時期道縣知事縣長名錄》,有零陵人“書點”,民國十四年任縣長,民國十五年由黃樹勛接任。據(jù)1993年版《湘鄉(xiāng)縣志·民國元年至三十八年歷任知事縣長名錄》,“書點”可能是高炳垓的別號,高炳垓曾任郴縣縣長、湘鄉(xiāng)縣長、桃源縣長,今存民國十五年四月廿日高炳垓偕侄聘華及邑人鄧穎、彭潤芝、謝玉譜、謝馨蕃同游郴州萬華巖題刻。觀缺損五字,字形似“零陵高□垓”。
道在其中
中華民國丁丑仲春月望,劉膺古題。
民國丁丑,即民國二十六年(1937)。
據(jù)王新生、孫啟泰《中國軍閥史詞典》:“劉膺古,字邦銳,浙江寧海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yè)。歷任國民政府參謀本部上校參謀、國軍編遣委員會直轄第三編遣分區(qū)辦事處委員、陸軍第十五師參謀長、討逆軍第四路總指揮部參謀長、湖南全省保安司令。1938年1月,任第二十六集團軍第八十七軍軍長。6月,參加武漢會戰(zhàn)。1939年2月,任第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1942年4月代理總司令。1948年初任武漢行轅參謀長兼第十七綏靖區(qū)司令官。1949年春任長沙綏
民國二十六年仲春,劉膺古除了拜謁濂溪故里游覽月巖以外,還在相鄰的寧遠縣私祭舜帝,撰有祭文,云:“維中華民國二十有六年,歲次丁丑,仲春月中浣之九日,湖南省保安處長兼湘東警衛(wèi)司令劉膺古,率同僚屬,暨寧遠縣長,各公法團等,謹以香楮花果、太牢之儀,致祭于帝舜有虞氏之神前,曰:大哉圣人!天地之新,人倫之極。以道德治國,以仁義化民。得十六字之心傳,開來繼往;舉神禹而禪讓,天下為公。為政以德,垂衣裳而天下治,誠乾坤之真宰;協(xié)和萬邦,由小康以進大同,仰德業(yè)之崇隆。原夫天道無為,自然生成,圣人則之,是能民胞物與,十雨五風。誅四兇,寰宇咸服,斯為神武;舞干羽,有苗來格,感召精誠。致中和,則天地位育,故不怒而四海畏威,不言而過化存神。為天地立新,為萬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纱罂删茫o相裁成;德配天地,道貫古今。無終無始,若日月之運行。非至圣至神,其孰能與于此哉?茲者膺古奉令巡視湘南,道經九嶷,仰止圣神,為民求治。時逢春祭,謹具菲儀,虔修祭典,以崇圣德而展誠敬。其時山上原民相與樂舞,且為之歌,曰:圣德巍巍兮,岡陵郁郁。天人悲仰兮,萬世之則。愿普天下兮,同登圣域。尚饗!”署款“主祭官湖南省保安處處長劉膺古敬撰并書,陪祭官署理寧遠縣縣長湯日新,區(qū)長王錫周”。
豁然貫通
丁丑春道縣縣長張之覺重游氻記。
此丁丑,即民國二十六年(1937)。
張之覺,字穆涵,醴陵人,民國二十六年任衡南縣長,民國二十七任沅江縣長,民國二十八年任澧縣縣長,民國三十四至三十七年任福建建陽縣長。曾主修民國《澧縣志》。
據(jù)《湖南省政府公報》第678期,張之覺于民國二十五年三月廿五日到任,次年春,重游月巖,與仲春月望劉膺古題月巖榜書同時,當是陪同之際,二人同時題榜刻石。
月巖
戊寅仲夏重游月巖,道縣縣長魏籽耘書。
渾然太極
道縣縣長魏籽耘題并書。
民國戊寅,即民國二十七年(1938)。
魏籽耘,長沙人,民國十二年(1923)曾任湘潭厘金局局長,其余事跡不詳。
風月長新
風月長新后學賡,月巖太極古傳名。希賢希圣隨人好,成佛成仙在自明。色即是空空是色,盈須還缺缺還盈。循環(huán)大抵皆如此,誠可格天事事清。
劉濂濱題,民國甲申年春氻。
民國甲申,即民國三十三年(1944)。
劉濂濱,事跡不詳。觀其姓名似是邑人,觀其文意似為外鄉(xiāng)游客。
理學淵源
丁亥仲冬月,道縣縣長周仁術題。
民國丁亥,即民國三十六年(1947)。
周仁術,湖南澧縣龍山鄉(xiāng)人,中央大學畢業(yè),民國十一年(1922)任澧縣道溪高等小學首任校長,后棄教從政,民國十六年(1927)任澧縣縣黨部宣傳部長,主編《澧縣民報》。民國三十六年(1947)任道縣縣長,兼任道縣自衛(wèi)總隊隊長。撰有《湖南澧縣志略》,刊于《方志月刊》1934年第7卷第4期;《古希臘的抗戰(zhàn)精神》,刊于《東南青年月刊》1941年第1卷第6期;《華僑移植南洋之地理背景》,刊于《中山學報》1941年第4卷第2-3期。
(責任編校:張京華)
中圖分類號:K8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219(2016)07-0008-03
收稿日期:2016-05-01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湖南石刻文獻著錄與研究”(項目編號15YJA870007)。
作者簡介:李花蕾(1979-),女,河南魯山人,湖南科技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古典文獻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