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敏
(湖南科技學院 理學院,湖南 永州 425199)
?
大學生抑郁障礙與生活事件的關系:應對方式的中介效應
劉愛敏
(湖南科技學院 理學院,湖南 永州 425199)
摘 要:文章測查了大學生抑郁障礙、生活事件及應對方式的狀況,分析了抑郁、生活事件、積極應對、消極應對之間的相關性,探討了應對方式在生活事件與抑郁間的中介效應。
關鍵詞:抑郁;生活事件;應對方式;中介效應
生活事件是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的變動。抑郁障礙是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維遲緩、抑制活動減退、認知功能損害為主要臨床特征,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嚴重的抑郁情緒不僅會損壞個體動機和情緒,甚至出現(xiàn)自殺意念和行為[1]。抑郁在大學生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且成為了影響大學生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2]。我們以在校大學生為被測對象,實證應對方式在生活事件與抑郁間的中介作用。
隨機抽取全日制在校本科生900人進行問卷調(diào)查,收回有效問卷804份,其中男生363人,女生441人;一年級275人,二年級263人,三年級266人;年齡為20.38±1.31歲。調(diào)查內(nèi)容包括抑郁自評量表(CES-D)中文修訂版[3]、青少年自評生活事件量表(ASLEC)[3]、特質(zhì)應對方式問卷(TCSQ)[3]。
(一)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抑郁的相關分析
表1為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抑郁的描述分析表。由表1可知,抑郁與生活事件、消極應對顯著正相關,與積極應對顯著負相關(p<0.001);生活事件與積極應對顯著負相關,與消極應對顯著正相關(p<0.001);積極應對與消極應對顯著負相關(p<0.05)。
表1.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抑郁的描述統(tǒng)計分析表
(二)應對方式在生活事件與抑郁間的中介作用
表2為應對方式對生活事件與抑郁的中介作用逐步回歸分析。以生活事件為自變量,抑郁為因變量,積極應對、消極應對為中介變量,按照溫忠麟提出的中介效應的檢驗程序檢驗應對方式的中介效應[4]。結(jié)果表明,容差遠大于0.10,即不存在多重共線性。由表2可知,中介效應的檢驗程序和各路徑的標準回歸系數(shù)均顯著,應對方式的中介效應顯著,應對方式在生活事件和抑郁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積極應對在生活事件與抑郁間的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 0.179× 0.398/0.368=19.36%,消極應對在生活事件與抑郁間的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0.226×0.266/ 0.368=16.34%,那么,應對方式的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35.70 %。綜合以上分析可構(gòu)建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模型,如圖1。
表2.應對方式對生活事件與抑郁的中介作用逐步回歸分析
圖1.應對方式在生活事件與抑郁關系中的中介作用模型圖
(一)應對方式、生活事件與抑郁的關系
結(jié)果表明,大學生抑郁與生活事件、應對方式的相關性均顯著:抑郁與生活事件、消極應對顯著正相關,與積極應對顯著負相關;生活事件與積極應對顯著負相關,與消極應對顯著正相關。這表明生活事件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抑郁情緒,消極應對將加重抑郁,而積極應對則會緩解抑郁。
(二)應對方式在生活事件與抑郁間的中介作用
當加入中介變量應對方式后,生活事件影響抑郁水平的路徑系數(shù)由0.368下降到了0.237,說明生活事件既可直接影響抑郁,又可通過應對方式間接影響抑郁。生活事件顯著影響抑郁,應對方式抑制生活事件對抑郁的影響。應對方式的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 35.70%。結(jié)合中介模型,應對方式在緩解抑郁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個人的抑郁情緒不僅與應對方式有關,也與個體內(nèi)在的心理素質(zhì)有關。因此,預防、緩解大學生的抑郁,應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從外界和自身兩方面來進行。盡量提供優(yōu)良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等,減少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引導學生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飲食、睡眠,沐浴陽光多做運動,合理宣泄抑郁情緒,明確自己的價值和目標。從而減少抑郁的產(chǎn)生。
大學生抑郁與生活事件、應對方式的相關性均顯著;應對方式在生活事件與抑郁間起部分中介作用,應對方式在緩解抑郁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廖全明,陳小琴.師范大學生抑郁情緒與心理社會影響因素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0,(5):76-78.
[2]陳小琴,張進輔.師范大學生生活事件抑郁情緒與應對方式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1,(12):1510-1511.
[3]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106-202.
[4]溫忠麟,張雷,候杰泰,等.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36(5):614-620.
(責任編校:宮彥軍)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219(2016)07-0141-02
收稿日期:2015-01-05
基金項目:永州市科研項目(永科發(fā)[2015]11號)。
作者簡介:劉愛敏(1973-),女,湖南婁底人,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心理衛(wèi)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