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小天
2012年,我走進高中,成了一名高中生。
1
平靜地過完高一上學期,新年剛過,老師便開始動員我們學一門“專業(yè)”。
“專業(yè)”并沒有那么神秘,通俗點兒講,就是學習美術、音樂、體育、播音主持或編導這些藝術類學科,高三上學期結束的時候,去參加一個叫“藝考”的全國性考試。
老師動員的原因很簡單:文化課成績不夠,藝術成績來湊。
于是,我順理成章地成了一名藝術類考生。
我當時并不知道自己的選擇會決定未來兩年多的學習走向,也并不清楚藝考對我而言意味著什么,我草草地決定學民樂,從選專業(yè)到分班,只用了一周時間。在老師的建議下,我們班大多數(shù)人都選擇了民樂。事實證明,民樂確實是冷門,我們中很多人都敲開了本科院校的大門。
2
學習樂器是一門技術活,也是一門體力活。
這是我學習了兩年樂器得出的結論,當我們看到演奏家在臺上深情演出,聽到首首炫技樂曲,我們無法想象他們在臺下花了多長時間。
我學吹管樂,有一個直觀感受:當我吹某個復雜的節(jié)奏型,或當幾個音符在樂器上相隔較遠時,既保證準確率又保持樂曲的完整性是相當困難的。
辛苦并不代表枯燥,相反,當我真正深入樂曲本身并開始演奏時,甚至會覺得這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情。練習兩年之后,我漸漸發(fā)現(xiàn),各種樂器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不分你我的。說得詼諧點兒:琵琶和吉他的區(qū)別是一個豎著抱一個橫著抱;二胡和小提琴的區(qū)別是一個放在腿上拉,而另一個則需架在脖子上拉。
3
考前訓練中,發(fā)生過各種讓人記憶深刻的事情。
最艱難的時刻是高二上學期暑假,每天六小時的練琴時間讓人崩潰。我一個人呆在琴房里,練習曲一遍一遍地練,慢練快練,從頭往前練,從后倒著練……我甚至嘗試把譜子從后往前練一遍,看旋律還能不能聽。
偶爾走神,回過神來已經(jīng)半個小時過去。但不論是否走神,練琴過程中內(nèi)心總能平靜下來。這在一開始特別困難,但當我熟練掌握了一首樂曲,在琴房里練習時便可以快速讓自己平靜下來,頗有苦行僧的感覺,對吧?
有時候不開心,我也會拿起樂器演奏。這不僅能使我平靜,還可以在演奏時想一些天馬行空的事情,實在太棒了!
練琴過程中也有很多獨自體味孤獨的時刻。
因為練到很晚,學校餐廳已經(jīng)沒飯可以吃,我不得不提前把飯買好,再去練琴——吃了再練行不通,因為吃飽了再吹管樂,用氣會用不上。
有一次我把飯菜打好,練完回來,發(fā)現(xiàn)飯菜已經(jīng)被收了。那天我一個人在偌大的餐廳里,聽著清潔工人刷盤子的聲音。而擺在我餐桌上的只剩饅頭和粥,連咸菜都沒有。因為太餓,我就這么草草地吃了一頓晚飯。
當時我感覺自己好可憐,像一個被遺棄的小孩兒,身也累,心也累,特別想從那種孤獨的氛圍里逃出去。
4
終于等到最后一戰(zhàn)——藝考。
和大多數(shù)藝考生一樣,那時候我一個人拿著箱子,背著書包和樂器,一場一場地趕考。
藝考多在冬天進行。當時,我住在青島科技大學的招待所里。那會兒招待所已經(jīng)爆滿,僅剩下一間閣樓上的小房間可以住,一張小床就占去了房間的五分之四,連電燈都沒有。我一個人守著一盞瓦數(shù)不高的臺燈,坐在床上,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不知不覺地睡著了。周圍特別安靜。
醒來之后我打開門,坐在閣樓上,外面燈火一片,還有人放爆竹,突然感覺有些悲傷。
打那天之后,我覺得寬容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這可能就是我坐在那張小床上悟到的生活哲學。
5
藝考帶給了我什么?
我一直被這個問題纏繞著,讓我用一個故事來試著回答吧!
我不喜歡旅行,原因無非是覺得旅行太累,而自己太懶。
通過藝考我發(fā)現(xiàn),旅行,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
我在家鄉(xiāng)沒有見過大海,因此,當我去青島,去威海,甚至乘著大巴路過煙臺的時候,都會被大海、大河,甚至是戈壁灘給震撼到。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威海。我在威海呆了兩天半,出了旅館就是大海,這樣的“海景房”價錢卻低得超乎你的想象。每次出門吃飯、考試,甚至只是買個面包,我都要拍幾張大海的照片,發(fā)到網(wǎng)上。
不少同學問我去哪兒玩了,我的答案統(tǒng)一是“藝考”??赡?,他們覺得藝考相當辛苦,對我的話表示懷疑,但忙里偷閑的確存在啊。
以前我不明白為什么微博上那么多人愛隨手拍,直到那時才發(fā)現(xiàn),無論是隨手拍,還是旅行,都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是熱愛生活的表現(xiàn)。
當然,藝考帶給我的改變遠不止這些。
有一次我在濟南參加藝考,旅館是學校統(tǒng)一訂的,那個地方我根本沒聽說過,也不知道打的過去要花多少錢,于是下火車后我決定坐公交車,逮人就上前問路……我從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到“話癆”,這一轉變也是被藝考逼出來的。
要說藝考帶給我的最大改變,就是我在外面看到了很多趣事,領略了高校美麗的風光,再回到學校時,我的學習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改變。
學習以前對我來說是上大學的保障,藝考過后,我的想法有所改變。我發(fā)現(xiàn),學習應該是自發(fā)的、主動的,只有學習才不會被時代拋棄,才能當別人說一個英語單詞時迅速反應過來,才能在看到某處美景時不只會說“啊”、“哇塞”這類感嘆詞,而會想起“停車坐愛楓林晚”、“枯藤老樹昏鴉”……
我承認,我現(xiàn)在的學習仍有目的性,但這種目的性不膚淺,不短視;有功利性,但絕非眼前的功利。
再次回到學校,我可以在學習之余閱讀文學作品,不用擔心因為成績不夠被淘汰;而文化生,或許正在為一道函數(shù)題而感到沮喪。
6
現(xiàn)在回頭看看已經(jīng)過去的三年時光,我有點兒驚訝,也有點兒開心,驚訝是因為我竟完成了一個這么龐大的工程,開心是因為我體會到了同齡人難以體會到的情感,就像劉同說的:“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之后是成長?!?/p>
而且,我現(xiàn)在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故事,用一種文藝的方式告訴大家:藝考什么都沒有帶給我,只是一味地從我身上索取,然后迫使我改變。
對了,2015年,我被濟南大學音樂學院錄取,終不負三年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