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琦
【摘要】中國大學生的英語語用能力明顯落后于語言能力,他們在跨文化交際中常因為母語語用負遷移導致語用失誤,不能順暢地交流。本文分析了跨文化交際中語用語言負遷移和社交語用負遷移的產生原因、表現,并就此提出了關于大學英語教學的建議,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外語綜合應用能力。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語用失誤 語用負遷移 英語教學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日益明顯,中國與西方國家在各領域的交流愈來愈密切。這對當今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他們在交際過程中易受所處文化環(huán)境和母語思維的影響,與西方人的認知和表達存在差異,導致出現語用失誤甚至交際中斷、失敗。語用失誤是由于語言使用不合時宜,或者“表達方式欠妥、不符合習慣等導致交際無法取得預期效果”。母語的語用負遷移是造成上述現象的一大根本原因。本文試分析語用負遷移的產生原因、表現,并由此反思大學英語教學。
二、語用負1遷移的類別
由于受母語以及母語文化的影響,外語使用者套用母語去使用目的語,這種語用規(guī)則的現象被稱為語用遷移。根據產生的效果,可將其劃分為語用正遷移與語用負遷移。前一種情況普遍被認為能促進多語言學習和跨文化交際;而后者是指“學習者將母語里關于某個言語行為的語用知識搬到目的語里來表達同樣的言語行為,但是這種從母語里遷移到目的語的語用知識不同于目的語里已經存在的理解和表達同樣的言語行為的語用知識”,常干擾新語用知識的學習和跨文化交際的進行。
因為語言運用涉及語言表達方式以及這一表達方式所承載的文化知識,語言學家Jenny Thomas(1983)將跨文化語用失誤分為兩大類,即語用語言失誤及社交語用失誤。語用負遷移則相對應地分為語用語言負遷移與社交語用負遷移兩大類。
1.語用語言負遷移。
語用語言負遷移僅與語言表層相關,是指兩種語言在詞匯、語法形式上的“對等”遷移,但導致目的語產生了另外一種語用的影響。
(1)詞匯方面。漢語和英語有些詞匯字面意義相似,但實際意義和感情色彩往往相去甚遠。例如英文單詞“dragon”的中文譯名是“龍”,但與中國的龍有本質的區(qū)別。它在西方神話中形似長著蝙蝠肉翼的巨型蜥蜴,會噴火,在英語中多指兇暴、嚴厲的人?!癲ragon's teeth”是相互爭斗的根源,而非龍齒;“dragon woman”翻譯成中文就是悍婦、母夜叉,帶有貶義,并費非國人所說的龍女。相反,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占有崇高的位置,在神話中是能興云降雨的神異動物,在封建社會中是帝王的代名詞,象征權利和威嚴。因此,“龍騰虎躍”、“龍鳳呈祥”、“乘龍快婿”等成語都是積極向上的。如果中國大學生自稱是“the younger generations of the dragon”(龍的傳人),西方人就會感到匪夷所思。
類似的例子還有“rest room”(休息室)、“friendly camera”(傻瓜照相機)等等。可見,運用詞匯時需要考慮一定的文化背景。
(2)句法方面。句法方面同樣存在著負遷移的現象,像主動與被動意思的表達、主從句的連接結構等等。在連用一系列表示時間或地點的狀語時,漢語傾向于先大后小、由遠及近的順序,但英語大體相反。若學生受母語表達習慣的影響而照字面翻譯,就會導致句型單一刻板,甚至語義晦澀。
筆者在池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從事英語教學時,曾發(fā)現部分學生在給外國友人寫信時將聯系地址“中國安徽省池州市建設路389號”書寫成“China,Anhui Province,Chizhou City,Jianshe Road No.389”,而在提醒其中英文關于時空順序的表達差異后,他們調整為“No.389 Jianshe Road,Chizhou City,Anhui Province,China”,符合了英文表達習慣。
2.社交語用負遷移。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如果不熟悉對方的語言與文化習俗,難免會在語言行為上套用自身的社會規(guī)范和習慣等,有時候會阻礙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這種現象即社交語用負遷移。下文將分析兩種常見的社交場合的語用負遷移。
(1)問候。中國人見面時喜歡以“吃飯了嗎”、“您上哪兒呀”、“您干嗎去”等作為問候語,但如果對西方人這樣說,可能導致問候語中典型的語用失誤。在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中,個人隱私非常重要,若問候語涉及去哪里,是否吃飯了,以及年齡、工資等,會讓他們認為你有意監(jiān)視其行為。問他們有沒有吃飯的另一種后果是對方可能誤認為你有意請其吃飯,未婚男女甚至會認為你想和其約會。因此,我們要尊重這樣的差異,謹防冒犯。
(2)感謝和答謝。謙虛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得到稱贊時,中國人一般會說“過獎了”之類的謙詞。與此大相徑庭的是,西方人會喜不自禁、連聲感謝。他們甚至認為拒絕別人的贊揚就意味著否定其水平和眼光,會導致交際的不愉快。筆者在英語課上曾與學生分享一則笑話:某中國地方官員攜夫人參加一個國際宴會,席間與一美國人聊天,美國人對他說“Your wife is very beautiful(您的妻子很美)”。這位中國人想客氣一番,說“不,不,哪里哪里”,便從母語遷移到目的語,回答道“No!No! Where!Where!”。一頭霧水的美國人以為對方覺得自己贊揚不夠,只有硬著頭皮回答:“Everywhere(處處都美).”。產生這種笑話的原因不僅在于語言的不同,也在于文化差異帶來的社交語用負遷移。如果這位中國人了解西方人的文化習慣,回答一聲“Thank you(謝謝)”,就不會讓人啼笑皆非。
對于感謝語,中國人在親朋好友之間很少使用,似乎用起來就顯得生疏,會產生距離感。而“Thank you”在英語國家?guī)缀踹m用于所有人之間和各種場合。甚至對于家人遞上一條毛巾、準備一桌美餐,都要表達謝意。
當回應他人感謝時,中國人習慣于說“不用謝,這是我應該做的?!比绻嵊蔡壮捎⒄Z“Its my duty.”,也許被西方人誤解成說話人并不樂意幫忙,只是出于義務而已。實際上只需遵從對方習慣給出“Its my pleasure.”之類的回應,就避免了麻煩。
三、語用負遷移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我國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強調傳授詞匯和語法等語言知識的傳授,卻不夠重視培養(yǎng)語用能力,而在學生跨文化交際和英語學習過程中由于語用負遷移而產生的語用失誤并不少見。針對這一問題,筆者結合前人及自身經驗提出幾條建議:
1.認識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的區(qū)別。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yǎng)能駕馭語言,恰當、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的人。教師要充分、準確地認識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的區(qū)別,提醒學生不僅要重視詞匯和句法的積累,也要認識漢語和英語的語用規(guī)則差異以及言語行為所蘊含的文化價值觀的差異。
當然,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目的語的指導者,除了擁有扎實、深厚的語言功底,還要不斷豐富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素養(yǎng),在課余時間多涉獵關于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書籍和視聽資料,并通過參加外教講座等學術交流活動以及進修等方式去切身感受異域文化。
2.重視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關于某些詞匯和句法,如果母語和目的語的文化所表達的概念并不對應,或其中一方帶有特定的民族感情色彩,負遷移現象就可能發(fā)生。大學英語教學要避免孤立的語言點教學,要增加具體用法和使用環(huán)境的解釋,讓學生了解不同文化中詞匯和句型的不同內涵。
同時教師應補充不同國家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方面的知識。例如,布置學生課前搜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化背景資料,幫助其更順暢地進入課文的語境。同時,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中西方文化差異,有針對性地導入文化知識,從而更有效地傳授語用知識。
3.改善教學環(huán)境。鑒于大部分中國高職學生仍然難以通過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來進行英語學習,教師應當利用現有的條件和資源來改善教學環(huán)境,最大限度地提供語境。在課堂上模擬真情實景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戲劇表演等形式會讓學生親自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另外,教師應幫助學生多接觸一些真實語言環(huán)境,培養(yǎng)其跨文化意識,鼓勵學生觀看原汁原味的影視劇、收聽英語廣播、嘗試閱讀讀英文原版書籍等。學??梢岳猛饨踢@一資源,開展英語角活動,舉辦外教講座談論他們本國的民俗風情和英語學習方法。學生親身參與到外國人的文化中,自然能積極、廣泛地了解目的語知識。
四、結語
跨文化交際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語言的差異、習慣的不同等都可能導致交流的障礙。在日常交際中要認識到這種差異,盡量規(guī)避語用負遷移帶來的語用失誤。同時也要認識到語用負遷移是外語學習和跨文化交際中的正常現象,不必夸大其嚴重性。當學生在學習和交際過程中出現了這種現象,教師不要過多指責,而應鼓勵其積極學習、大膽交際,幫助其建立對英語學習和跨文化交際的自信與興趣,并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全方位地提高大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2]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3]劉紹忠.“請”字用法漢英對比與語用負遷移[J].外國語, 2000(5).
[4]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 19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