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
宋明清三代早中期,由于國家統(tǒng)一,國泰民安,社會文化經(jīng)濟空前繁榮,玉器制作和收藏也成為我國歷史上的鼎盛期。本文在六期介紹了清代玉雕,這期對宋明清玉器一并加以介紹,以饗讀者。
·宋代玉器·
北宋的統(tǒng)一帶來了文化經(jīng)濟的繁榮,特別是宋徽宗趙佶的嗜玉成癮,更加促進金石學(xué)的興起,城市經(jīng)濟的繁榮,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宋、遼、金玉器的空前發(fā)展。
宋代是中國玉文化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經(jīng)過五代十國漫長的玉器生產(chǎn)低潮之后,宋代玉器生產(chǎn)驟然升溫,這時,民間玉雕行業(yè)初具規(guī)模,玉器市場應(yīng)運而生,汴梁(今開封市)、揚州、杭州都出現(xiàn)了專門經(jīng)營玉器的店鋪。
宋代的玉雕雕刻使用的玉材主要以和田白玉、黃玉、青白玉為主,還有地方玉、水晶、瑪瑙等。宋代玉器作品受到當時繪畫藝術(shù)的影響,所以玉雕作品多為清新淡雅、神形兼?zhèn)?,充滿著濃厚的藝術(shù)韻味。
隨著宋代出土古玉增多,滋長了仿制古玉之風。周朝、漢代的古玉器大量出土,包括良渚文化玉等的出土,朝廷及士大夫熱衷于收集、整理、研究,金石學(xué)的形成,興起了一股復(fù)制古玉、收藏古玉的熱潮。為滿足社會需要,宋代仿制古玉大量涌現(xiàn),我國仿制古玉的淵源雖可追溯到商周時期,唐代也有仿制,但基本上是仿摹同代器形的。大量仿遠古時代造型的玉器始見于宋代,因此,中國仿古玉應(yīng)是從宋代開始的。
玉器商品的出現(xiàn),刺激了民間琢玉業(yè)的發(fā)展,也因此促進了玉器市場的繁榮。宋代玉不再是皇家專用,而進入流通市場,民間琢玉主要的消費對象已不完全是宮廷高官貴族,也不是文人雅士,而是對玉器十分迷戀的普通百姓,因此宋代出現(xiàn)了平民化的世俗題材玉器。
從唐代開始的花卉紋玉器到北宋得到了興盛的發(fā)展,當時形成一門專琢花鳥形玉器的玉作。宋代花鳥形玉器與當時繪畫藝術(shù)相互影響,共同譜寫宋代藝術(shù)篇章。宋代的花鳥形玉器多呈寫實風格,花朵、花板、花莖一應(yīng)俱全。最能反映宋代佩飾玉水平的要推各種雕工精細、形態(tài)優(yōu)美的花鳥形玉佩。
·明代玉器·
明初玉器受宋元風格影響較大,中晚期才漸漸有了獨立的風格。明代玉雕的繁榮超過宋元,無論在造型、種類和工藝上都有進步。這些進步為中國玉器發(fā)展的另一個高峰——清代玉器的繁榮作了充分的準備。這個時代玉器業(yè)雖集中在北京和蘇州,但蘇州已漸漸趕上甚至超過北京,故有“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之說。
傳世的明代玉器中,較有名的有玉牌、玉硯、玉執(zhí)壺、合巹杯、插屏、懸磬、山子、圓雕人獸。玉執(zhí)壺,有八方、竹節(jié)、荷花形造型。宮廷用玉執(zhí)壺多帶“壽”字,民間則為吉祥圖案。山子的出現(xiàn)與流行與同時代風行山水畫密切相關(guān)。
明代玉器早期多選用白玉,雕刻也精,中晚期形成南北兩個流派,北方器型渾厚,加工粗糙,南方選料精,講究工藝技巧,所制玉器精巧玲瓏。
明代玉器的特征:一是雕刻技術(shù)不拘小節(jié),雕工剛勁有力,琢工著力表現(xiàn)其粗獷、渾厚,往往忽視了細部的琢制,磨制時只注意表面,不太注意兩側(cè)。器璧較厚,內(nèi)膛和底部略加打磨即罷。雕工剛勁還表現(xiàn)在起落刀干凈利索,線條棱角十分明晰。二是受到道家思想較為深刻的影響,各種吉祥圖案、語言、紋飾大量出現(xiàn)在玉器上。其次如花鳥、動物、文人畫也占有相當數(shù)量,宋元以來的仿古青銅紋飾已顯得無足輕重。三是仿古玉器技藝日臻成熟,比宋代大有進步。
·清代玉器·
清乾隆 青白玉和合二仙擺件
大塊玉雕就和合二仙,雕刻一大片荷葉翻卷,將和合二仙包托其中,二仙其一手持荷花,其一手捧藤盒,點名和合二仙身份。此外,有一喜鵲立于葉邊鳴叫,一象征財富之三足金蟾攀附一仙肩頭,將喜度氣氛更為烘托而出。全器構(gòu)圖飽滿,喜鵲及金蟾呈左右對角線布局,為畫面增添活潑氣氛。荷葉及荷花花瓣的金黃色烤皮,加深作品明麗之色彩,具有鮮明的乾隆朝宮廷玉雕風格。和合二仙,亦稱和合二圣,為掌管和平、喜樂與婚姻美滿的神仙,以唐代拾得與寒山兩位名僧為原型。清代雍正皇帝封寒山為“和圣”,拾得為“合圣”,自此而敕名揚天下。其形象常作蓬頭笑面之二人,或二童子,一持荷花,一捧圓盒,取和(荷)諧合(盒)好之意。此外在《周禮·地官》中,有“使媒求婦,和合二姓”之說,故和合二仙,又為主婚姻之神,拍品荷花花瓣圍繞滿子蓮蓬,即有多子多福之寓意。
清十八世紀 白玉雕瑤池祝壽山子
以大塊白玉隨形雕座玉山,山石塊壘,層次分明。正面雕刻近山頂處,山崖橫出,其上仙鼎妙香,王母手捧如意倚石而坐,其后二侍女捧經(jīng)而立;山腰上,一仙人雙手捧一碩大仙桃拾級而上,身后桃樹桃實累累;山腳下,二仙人駕鹿而至。玉山背面雕刻流云飛瀑布,一仙人手捧葫蘆仙藥站立云端,兩仙人觀瀑而語。作品小器大樣,布局豐滿,雕刻流暢,烤色自然,為清代宮廷玉雕之佳作。
清乾隆 御制白玉溪橋送別圖筆筒
此筆筒精選大塊玉料制就,雕工精湛,構(gòu)圖巧妙,運用了玉石的天然紋理彩并采用多層浮雕技法與烤色工藝,成功地營造出了人間仙境之景象:外壁浮雕松柏亭舍,靈草仙鹿,三老者分立溪橋與岸邊,其中二人回首分別,彰顯溪橋送別之主體,為乾隆時期難得一見的佳作。尤其筆筒底部雕刻山石靈芝,更為少見。此件筆筒的尺寸碩大,屬于私人收藏中較大的一件。
(責編: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