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勇 于瀟洋
(東北農業(yè)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與對策探析
劉大勇于瀟洋
(東北農業(yè)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網絡遍布生活各領域,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與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因網絡內容與形式均區(qū)別于其他文化類別,網絡文化影響大學生價值觀念和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分析網絡文化對高校大學生影響特征基礎上,總結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具體影響及產生原因,并針對不良網絡文化影響提出對策建議。
網絡文化;大學生;影響;對策
隨著網絡應用范圍擴大,網絡文化以獨特方式融入并將持續(xù)影響大學文化建設,對大學生成長影響不容小覷。
根據2015年7月22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2015年6月,中國網民數量達6.68億,半年新增網民數量為1894萬人?;ヂ摼W普及率與2014年相比提升0.9%,達48.8%,見圖1。
從年齡而言,20~29歲年齡段網民比例為31.4%。從學歷而言,大專及以上學歷人群中互聯網使用率為20.6%[1],見圖2、圖3。
可見,互聯網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拓展知識、人際交往重要渠道之一,高校網絡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目前,國內高校網絡文化相關研究日漸豐富。季海菊認為針對高校網絡文化影響,應當加強思想政治教育[2];孫慧明認為,網絡文化對高校德育影響是一把“雙刃劍”,為德育工作創(chuàng)新提供機遇[3];陳志軍等提出,要避免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負面影響,應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4]。本文分析高校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及產生原因,并針對不良影響提出建議及對策。
(一)網絡文化影響相互性
文化隨著社會發(fā)展及人類進步而產生,又影響人的生存與發(fā)展,二者相互依存。大學主體人群是教師與學生,二者共同創(chuàng)造高校校園網絡文化,而校園網絡文化又反作用于大學生思想與行為。總而言之,是“先人創(chuàng)造文化,文化影響后人”,對于剛剛邁入大學校園的學生而言,校園文化深刻影響其學習與生活,甚至價值觀念,而大學生可根據實際情況與自身狀況,反作用于校園文化環(huán)境。
(二)網絡文化影響有限性
大學階段,學生價值觀處于最終形成階段,從承載力而言,大學生接受影響范圍與程度均有限。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不同,相同文化氛圍對不同個體產生不同影響效果,因個人心態(tài)、生活經歷、社會群體關系存在差別;同時,在校園網絡文化對價值觀影響中,內容不同,產生影響也不同,顯著表現為:大學生更關注美與丑的標準,而忽略是與非、善與惡的影響。
圖1 中國網民規(guī)模與互聯網普及率
圖2 中國網民年齡結構
圖3 中國網民學歷結構
(三)網絡文化影響方向性
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影響具有積極一面,也具有消極一面,不能一概而論,積極網絡文化使人獲得更多知識、充滿正能量,而消極網絡文化則會使人倦怠甚至迷茫。隨著時間推移,同校學生在學習、思想、心理、身體等方面可能會產生較大差別。
(四)網絡文化影響階段性
高校網絡文化影響力分段顯現,大學生完成學業(yè)進入社會后,網絡文化影響未完全消失。大學生進入社會后,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等會產生較大變化,價值觀念也將面臨挑戰(zhàn)。但是受網絡文化長期影響形成的固化部分,仍會影響學生思維方式。事實上,即使在大學階段,不同時段也產生不同影響[5]。
(一)網絡文化影響大學生價值觀
價值觀由三要素組成,包括價值目標、價值評價及價值取向,是區(qū)分事物好與壞是與非、榮辱與得失、趨利避害等問題的基本觀點,是大學生人生觀與世界觀主要內容。價值觀必須通過一定環(huán)境培養(yǎng)形成,家庭、學校等在價值觀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人類價值觀念逐步形成,在社會生活中,隨著知識增加與生活經驗累積,價值觀念逐步確立。
首先,網絡文化利于更新大學生成功與就業(yè)觀念。知識經濟時代隨著網絡時代發(fā)展形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隨著市場需求增多,知識型人才處于供不應求狀態(tài)。大學生要適應時代發(fā)展,必須改變成才觀念,樹立終身學習觀。此情況下,具有開放性、廣布性等特點的網絡文化顯示出重要作用。成才觀念改變導致就業(yè)觀隨之變化。在選擇職業(yè)時,隨著網絡文化豐富與發(fā)展,大學生自主選擇意識越來越強[6]。
其次,網絡文化影響人際交往觀。當今社會是開放型社會,大學生需要廣闊交往空間,并且要主動與他人交往,社會交往面與社會關系面成正比,開闊視野可使人獲得更多知識,有助于個人全面發(fā)展。
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有積極一面,也有消極一面。
第一,網絡文化易導致當代大學生價值目標缺失。在快節(jié)奏時代,大學生群體相對于其他群體更易接受新鮮事物,使用網絡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狀態(tài)。同時,大學生對當今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知也受網絡信息沖擊,原有價值觀念易動搖,從而扭曲價值觀念,社會責任感減弱。
第二,網絡文化會造成大學生價值取向扭曲。由于網絡資源豐富,通過網絡可以尋找到各類答案,很多大學生過度依賴網絡,遇事習慣上網尋找資源。這種依賴會減弱大學生主觀能動性,影響正確價值觀念形成。
第三,網絡文化開放性易導致大學生思想偏差,甚至導致犯罪。據英國大學蒂姆萊貝教授統(tǒng)計,網絡信息(不包括學習有關信息)近一半與暴力有關,大學生在網絡上尋找信息時,會無意中接觸此類信息。暴力、色情網絡游戲以及色情電影等信息在網絡上傳播,在好奇心驅使下,大學生會嘗試瀏覽,部分學生難以抵擋垃圾信息誘惑,陷入不良網站,可能導致犯罪。由于網絡垃圾信息無形,所以被稱為“電子海洛因”,吸引許多“吸毒者”,最終染上“網絡成癮癥”,對大學生身心健康造成嚴重損害。
(二)網絡文化影響大學生生活
首先,網絡提供平臺服務大學生生活。隨著網絡發(fā)展,網絡交友、旅游、閱讀、購物等平臺搭建日益豐富,以共同興趣愛好或需求為基礎,產生不同網絡群體。這些平臺使大學生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其次,網絡為大學生交往、溝通提供便利。網絡交互性使交流從面對面變成依托媒體。如今,QQ、微信、易信、微博等交友聊天工具實現跨地域傳播,憑借電腦、手機等通信工具,安裝相關聊天軟件,可隨時隨地與他人交流,既可緩解生活壓力,又能滿足人際交流需要,釋放負面情緒。
與此相反,網絡游戲令許多大學生深陷其中。學生選擇利用網絡游戲宣泄情感,“充實”生活。隨著物質生活日益豐富,越來越多學生擁有個人筆記本電腦、PAD等信息工具,沉迷于網絡游戲,對大學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虛擬網絡文化使大學生人際交往出現隔閡,越來越多人傾向于虛擬交往。但虛擬交往增多后,現實生活中交往隨之減少。部分大學生更喜歡坐在電腦前或通過手機“暢游”網絡世界,與現實社會脫節(jié),變得不善交流,與周圍人產生隔閡[7]。
(三)網絡文化影響大學生學習
首先,網絡文化利于教育機會均等,使大學生形成自主學習思想觀念。傳統(tǒng)教育模式受網絡教育沖擊,發(fā)生變革。大學生不再拘泥于單一教學模式,在網絡多媒體技術支持下,通過網絡平臺自主學習,師生探討也不再局限于面對面,通過網絡即可實現,不受地域限制。傳統(tǒng)教育中,書本內容承載量有限,而網絡資源極豐富,大學生可較快捷獲得資源。
其次,網絡改變傳統(tǒng)學習模式。在學習形式上,課堂上“老師講-學生聽”單一枯燥學習模式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隨著社會發(fā)展,知識結構不斷變化,大學生求知心理逐漸增強,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到圖書館查詢資料是學習重要途徑,圖書館資料無法與社會知識同步更新,無法使學生及時獲得一手學習資料,而網絡信息廣泛性彌補了此缺陷。大學校園中,教室普遍安裝多媒體教學設施,新型教學模式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
最后,網絡信息化教育實現教育資源共享。網絡普及的重要原因是資源共享,學生不再局限于書本知識,可以擺脫書本與教師思維框架,在網絡中自由瀏覽。同時,第一時間獲得國內外各領域信息與資料,提高學習效率[8]。
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教育學習亦產生消極影響。
第一,西方文化滲透與侵蝕。網絡使用方面,很多軟件由西方發(fā)達國家開發(fā)。這些軟件融入外來文化思想,摻雜與中國傳統(tǒng)道德觀念相悖觀點。當原有觀念被外來思想沖擊時,不同文化造成大學生價值觀念沖突,其中錯誤、庸俗、不良信息對大學生思想觀念造成負面影響。
第二,網絡文化導致學生選取信息的不確定與隨意性。網絡信息相對獨立,缺乏關聯,影響學生全面掌握知識。過度依賴會使大學生忽略其他學習方式,原有技能減弱,逐漸被網絡搜索能力代替[9]。
(一)網絡便捷性豐富大學生學習與生活
首先,網絡縮短了物理距離,大學生易接受多元文化以及新鮮事物,網絡文化中的海量信息,開闊了大學生視野。通過網絡學習,大學生能夠用發(fā)展眼光看待問題,并結合實際,尋找發(fā)展機遇,使大學生增強責任感與使命感。
其次,依托網絡形成的繼續(xù)教育,資源豐富。多元化教育模式與傳統(tǒng)教育不同,傳統(tǒng)教育相對而言具有一定局限性,而網絡集視頻、音頻、文字等于一身[10],以多種媒體形態(tài)展現,時間、空間不再成為阻礙,可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機會。
(二)網絡虛擬性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
交友軟件與網絡游戲、虛擬人物形象等充斥學生生活,許多學生沉溺于網絡世界中,與現實生活脫節(jié),溝通能力減弱,長此以往易產生抑郁、幻覺,不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
由于虛擬網絡文化出現,大學生忽視傳統(tǒng)人際交往,導致表達與溝通能力較差,無法適應現實生活中復雜的人際交往。網絡改變了傳統(tǒng)人際交往方式。在網絡中任何人均可成為匿名者、偽裝者,缺少感性接觸,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逐漸增大,影響親人、同學、朋友之間的情感聯系。網絡文化的出現,使大學生既生活在虛擬空間又生活在現實環(huán)境中,若角色轉換和協調不當,會導致逆反心理,甚至脫離現實社會,沉溺于虛擬網絡。
(三)網絡不良信息侵蝕大學生思想
大學階段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最主要階段,大學生群體易于吸收新知識,接納新鮮事物,但身心發(fā)展不成熟、好奇心理、獵奇心理使他們在網絡中自控能力較差[11],思想易受到不良影響。
一方面,網絡是信息“儲藏庫”,也是“垃圾堆”。傳統(tǒng)新聞傳播單一、可調控、不可選擇地傳播給大眾;但是網絡新聞傳播是復雜、不可調控、可選擇地傳播給大眾。一些意志力薄弱的大學生面對海量網絡信息時,選擇色情、暴力、低俗信息滿足獵奇和沖動心理,影響身心健康。
另一方面,在開放網絡環(huán)境下,因網絡文化具有全球化、公開化、多元素化特點,世界各國思想、文化、習俗等均會通過網絡影響大學生。網絡沒有地域和國界分別,無論是軟件開發(fā)還是硬件設施,西方國家均占優(yōu)勢,甚至形成壟斷。部分西方國家利用網絡信息傳播便捷、隱蔽、覆蓋范圍廣等特點,傳播西方腐朽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并誹謗和攻擊社會主義制度。將大學生作為傳播首要對象,通過網絡灌輸腐朽、奢靡、拜金等思想觀念。
(一)健全網絡法律法規(guī)
首先,完善法律法規(guī)。法律是規(guī)范人類行為強有力手段,虛擬網絡也需要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與管理。因網絡傳播與傳統(tǒng)傳播模式不同,網絡時代需要更新規(guī)范,修訂現有規(guī)范或者制定新規(guī)范,排除網絡信息不安全因素,保障網絡文化健康發(fā)展。
我國現行關于網絡管理的法律法規(guī),包括《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管理辦法》《電子認證服務密碼管理辦法》《電信網絡運行監(jiān)督管理辦法》《互聯網文化管理暫行規(guī)定》《網絡游戲管理暫行辦法》《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yè)場所管理條例》《中國互聯網絡域名注冊暫行管理辦法》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法律中也涉及互聯網管理內容,解決了我國網絡環(huán)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但大部分法律法規(guī)較抽象,缺少具體規(guī)定,目標不明確,應在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維護公民權利同時,出臺具體規(guī)定,更好維護網絡環(huán)境安全。
其次,建立合理監(jiān)管制度。應明確網絡環(huán)境監(jiān)管方法、權限及目標。網絡環(huán)境管理屬于公共事業(yè)范疇,應盡量避免使用行政手段干預。管理者權限限于監(jiān)管網絡環(huán)境,對網絡中不當、違法行為,由相關執(zhí)法機關處理。網絡監(jiān)管目的是保障網絡環(huán)境健康,保障活動人權益,不應附加其他條件。同時,網絡監(jiān)管手段方面,應盡快實施網絡實名制。網絡實名制在許多國家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網絡監(jiān)管方式,在構筑誠信網絡環(huán)境,打擊網絡犯罪行為等方面具有優(yōu)越性。同時,應加強網民個人信息管理,避免信息泄露或者被管理者濫用。
(二)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
首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多元化是導致學生產生價值觀困惑重要原因之一,應在大學生心中樹立主導價值觀念。主導價值觀應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
其次,加強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教育力度。隨著物質生活質量提高,大學生更傾向于享受生活,總體觀之,當今大學生較缺少艱苦奮斗精神,必須加強艱苦奮斗精神教育力度。
最后,重視大學生心理教育。由于社會發(fā)展、時代進步,競爭日益激烈,在快節(jié)奏生活及學習中,大學生壓力增大,交流時間減少,可能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如交流障礙、自我迷失、情感受挫等。所以應引導大學生客觀評價與使用網絡,從根源上防范問題發(fā)生[12]。
(三)擴大高校網絡文化影響力
首先,高校應推進網絡思想文化陣地建設。要形成綜合性門戶網站、主題性教育網站、專業(yè)性學術網站及“兩微一端”等網絡陣地體系,擴大網絡文化育人與社會服務范圍。500余所高校已加入全國高校校園網站聯盟,實現資源共享、工作協作及信息交流。200余所高校加入“易班”,積極探索網絡互動社區(qū)建設模式。清華大學利用碎片化時間開展“微沙龍”活動,最多每日發(fā)起39場次微研討活動;中國傳媒大學等高校堅持用戶導向、互動原則,突出藝術性與科學性,服務師生群體,促進新興媒體與校園傳統(tǒng)媒體融合發(fā)展;上海外國語大學等高校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建設包含多語種的外文網站,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2015年6月至11月,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與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絡社會工作局共同舉辦首屆全國大學生網絡文化節(jié),主旨是傳遞網絡正能量,爭做校園好網民。
其次,加強供給服務,增強高校網絡文化吸引力。各高校應整合優(yōu)質教育與文化資源,推進網絡文化作品創(chuàng)作,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如電子科技大學開發(fā)應用“面聊”APP,華中科技大學推出微信公眾賬號“華小科”等網絡產品,為師生提供個性化、特色化教育信息服務;上海交通大學等首批32所教育部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創(chuàng)作出近千件優(yōu)秀網文、“微作品”,累計網上點擊量近10億次;開展全國大學生道德實踐網絡推選展示活動、全國大學生攝影微電影大賽、全國高校校園好聲音網絡大賽等,推出大學生先進事跡659件、優(yōu)秀學生作品3萬多部(篇);在首屆全國大學生網絡文化節(jié)上,也推選出全國高校網絡宣傳思想教育優(yōu)秀作品。
最后,將網絡平臺與心理輔導工作相結合。心理輔導工作可以利用網絡虛擬性,在校園網上開展心理輔導工作。大學生可隱藏真實個人信息,將煩惱與問題與他人傾訴,獲得心理教師幫助,一方面可以解決心理問題,另一方面避免大學生使用錯誤方式解決問題,加重心理問題。
從高等學校角度而言,網絡不僅作為教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技術手段的教育平臺,還應是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應健全網絡法律法規(guī),凈化網絡環(huán)境,教育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推動陣地建設,擴大高校網絡文化影響力。
[1]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5.
[2] 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
[3] 孫慧明.網絡文化與高校德育工作[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9(2).
[4] 陳志軍,浦解明,左益,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
[5] 魏潾.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影響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
[6] 陳佳.網絡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教育引導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7] 季秀華.網絡文化的負面影響及其校園治理[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0.
[8] 丁劍.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0.
[9] 巴玉璽.網絡及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與對策[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6).
[10]匡文波.網絡傳播學概論(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1]劉玲惠.計算機網絡文化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影響[J].飛天,2012(8).
[12]蔡志奇.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價值觀培育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2(8).
G641
A
1672-3805(2016)03-0079-05
2016-03-24
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網絡文化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影響研究”(15KSB06);東北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當代中國社會現實問題研究學科團隊階段性成果
劉大勇(1971-),男,東北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