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絳撥動了我們哪根心弦?
滿屏都是楊絳,以至于看的我都有點愕然。不至于吧?一個早已遠離了人們視線的老人,她的離世竟引起了這么多人關注?說實話,我一時還真有點不明白。
說起楊絳,非常慚愧,我了解的有點少。記憶中比較清晰的,除了她是錢鐘書的夫人外,還有她寫過的一篇小說《洗澡》。更慚愧的是,這篇小說我并沒有看過。知道這篇小說的時候,應該是在我參加工作后的頭一兩年,當時因為住單身宿舍,下班沒事兒,三五同事便在一起神聊,從文學到哲學再到社會,常常是天南地北,出言無忌。之所以記得楊絳的《洗澡》,是因為我當時一位同事提到過——他對楊絳特別推崇。推崇到什么程度?即便三十年后的今天,我眼前依然可以浮現(xiàn)出他說到楊絳時眼中的光澤。但后來,我還是沒有讀《洗澡》。至于沒有讀的原因,我不記得了??赡苁顷P于文革的小說,我已經(jīng)讀了一些吧,又或者我可能更喜歡張賢亮、孔捷生等人的文字——總之是沒有讀過《洗澡》。
因為對楊絳的作品了解少,所以我對被她刷屏有點意外。讓我好奇的是,這個105歲的老人,到底撥動了人們的哪根心弦,以至于瞬間刷屏呢?我開始對她產(chǎn)生了興趣。
在朋友圈里,關于她比較多的信息,有這樣一段話: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據(jù)說,這是楊絳翻譯的英國詩人的句子。其實,在很早之前,我就在朋友圈里看過這句子,給我的感覺是,很唯美、很脫俗,但也很無力,有點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意思。說實話,對這種意境,我既喜歡,又不喜歡。喜歡是因為就靈魂深處而言,它和我很契合;不喜歡,是因為從世俗的角度講,它太消極了——一個人持此態(tài)度,怎么能在滾滾紅塵中迎風斗浪呢?當然,這只是我作為一個俗人的想法。其實,從楊絳的一生來看,她迎的風、斗的浪并不少,但難得的,是她并沒有因此變成一個惡狠狠的“斗士”,而依然保持著一顆童心。這一點,在她的《我們仨》一文中很能看的出來。
按照我的理解,朋友圈之所以被楊絳刷屏,并不是人們都對她有多了解、多懷念,也不是像某些人說的要秀什么,而是因為她的某些信條、某些話語恰恰契合了我們的某種心態(tài)——我們做不到,還不能向往一下嗎?就如同“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讓多少被俗務纏身的人為之心動?。?/p>
我以為,在五彩斑斕的人生舞臺上,很多人都可能有一個“真我”,他隱藏于內(nèi)心的深處,平時你看不到他,但一旦有一縷清風拂過,這個“真我”就會不由自主地走出來!只不過這一次,這縷風碰巧是楊絳而已。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會釋然,有些話是不是楊絳說的已經(jīng)不重要了。比如這段: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美妙的風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待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