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
【案情】
唐某系某機械廠勤雜工,于2013年12月31日17時30分左右發(fā)生交通事故死亡,親屬于2014年6月向當地社保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理由是唐某發(fā)生交通事故系下班途中。社保部門受理該案后,向用人單位發(fā)出舉證告知書,要求其對不認為唐某是工傷承擔舉證責任。單位提出發(fā)生交通事故當天屬于唐某請假期間,唐某因兒子結婚向廠里負責人口頭請假十天,唐某31號到廠里是來還禮,不是來工作的,同時提供了證人證言。后唐某丈夫向社保行政部門提供了事發(fā)后三天與相關證人的電話錄音,錄音中三名證人(均為該單位職工)都向唐某丈夫陳述了事發(fā)當天唐某來上班的事實,但是在聽證程序中,三名證人對通話事實均予以承認,卻對通話內容予以否認,表示其對話非真實意思表達。之后,社保部門又對雙方提供的其他證人一一調查詢問,最終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19條第2款之規(guī)定,“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認定單位的舉證沒有達到優(yōu)勢證據證明標準,構成舉證不能的事實,遂作出工傷認定決定?!北景附浺粚彿ㄔ?、二審法院審理,均判決駁回用人單位的訴訟請求,維持該工傷認定決定。
爭議焦點
一是如何判斷證人證言的真實性;二是如何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原則。
各方觀點及主要理由
1.職工方認為是工傷
唐某的丈夫在事發(fā)后三天與廠里幾名同事進行了電話聯(lián)系并錄音,錄音明確顯示三名證人均承認唐某當天來廠里還紅包,之后跟證人陳某在車間內一起工作了一段時間,下班后才離開該單位。后職工方又提供了一名目擊者作為證人,證實事發(fā)當天在單位內看到唐某工作的情景。職工方認為這些證人證言足以證明唐某當天是到廠里上班的,發(fā)生交通事故的時間和路線都證明是下班途中,要求認定工傷。
2.單位認為不是工傷
單位提出唐某當天來廠里是因為私事,當天并沒有在廠里工作,事發(fā)當天屬于她個人請假期間,基于職工方提供的三名證人均為單位職工的理由,該三名證人在聽證階段,均對錄音內容進行了否認。后單位又提供了一名目擊者作為證人,證實其在非下班時間下班途中看到唐某騎車,以此否認唐某發(fā)生的交通事故屬于下班途中的事實,要求不認定工傷。
3.最終認定工傷
(1)依據日常生活經驗法則推定相關證人證言的真實性。職工方提供的三名證人在錄音中都向唐某丈夫陳述了事發(fā)當天唐某來上班的事實,為謹慎起見,社保行政部門組織了雙方進行聽證。在聽證過程中,證人陳某對唐某丈夫提供的電話錄音內容全部否認,理由是“唐某當天下午只是來還紅包,并非來上班,之所以告訴其丈夫唐某來上班,是因為與唐某生前有約,無論何時其丈夫來電查問她上下班情況,都要說在上班”,在一審庭審過程中,陳某又提出新的理由,陳述“因其本人與唐某丈夫有債務糾紛,唐某丈夫威脅她要求她承認唐某上班的事實,否則就不予還錢”;而證人嚴某和王某否認錄音內容的理由都是“錄音中提到的上班非真實意義上的上班,而是來到班上辦事,是來還紅包,并非來工作”。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68條第一款第(五)項規(guī)定,“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法則推定的事實,法庭可以直接認定”,因此,依據日常生活經驗法則,社保行政部門和一審、二審法院均認為證人陳某、嚴某、王某對否認電話錄音內容的理由非常牽強,不符合“合情合理”原則,存在虛假陳述的可能性。為查清事實,社保行政部門又對雙方提供來的新證人進行調查詢問,調查中發(fā)現單位方提供的證人李某在陳述的“非下班時間和下班途中看到唐某時穿著短打羽絨服”的證詞,與之前單位方提供的所有證人均陳述的“事發(fā)當天唐某在單位停留期間穿著長款羽絨服”的證詞相互矛盾,且職工方又提供了一名目擊者作為證人,證實事發(fā)當天看到唐某在單位工作的事實。最終,社保行政部門合理推斷單位提供的證人證言不實,存在虛假陳述的客觀事實,認定職工方提供的錄音證據的真實性和證明力。
(2)依據舉證責任倒置原則認定單位不能提供有效證據。雙方爭議的事實焦點在于唐某是否來上班,事發(fā)時是否屬于下班途中,而如何合理分配雙方的舉證責任則成為處理本案的關鍵之處?!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63條確立了優(yōu)勢證據規(guī)則,本案從雙方提交的證據抗衡中可以看出,雙方的證據均不具有優(yōu)勢,不易查明案件事實。但是《工傷保險條例》第19條第二款規(guī)定了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即要求用人單位的舉證須達到優(yōu)勢證據證明標準才可以認定不是工傷。因單位未能提供有效證據證明唐某請假的具體假期時間,亦未能提供有效證據證明唐某下午到廠里未實際工作,在單位提供的證人證言前后矛盾的事實前提下,應當認定唐某構成工傷。
啟示與思考
本案應當引發(fā)的討論是社保行政部門如何避免工傷認定證據規(guī)定與實際取證的錯位以及如何合法合理地分配舉證責任。在實際工作中,雖然《工傷保險條例》賦予了社保行政部門一定的調查權,也明確了舉證責任,但是在實際工傷認定過程中,還是存在不少問題。為此,筆者就如何解決“調查難”和如何“分配舉證責任”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1.充分利用法定的調查權對爭議焦點展開充分調查,從細節(jié)處查證案件事實
《工傷保險條例》第19條第一款規(guī)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后,根據審核需要可以對事故傷害進行調查核實,用人單位、職工、工會組織、醫(yī)療機構以及有關部門應當予以協(xié)助”,第63條規(guī)定,“用人單位違反本條例第19條的規(guī)定,拒不協(xié)助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對事故進行調查核實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責令改正,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因此,筆者認為,社保行政部門在工傷認定階段,應當充分利用法定的調查權展開充分的調查。本案中,社保行政部門先后去單位調查數次,又組織雙方聽證,制作證人調查筆錄數十份,依據相關證人證言的細節(jié)矛盾之處,認定單位存在虛假陳述,最終認定工傷,并得到了一審、二審法院的支持,依法維護了受傷害職工的利益。
2.運用自由裁量權合理分配雙方舉證責任,依據個案特點作出準確認定
《工傷保險條例》第19條雖然將舉證責任分配給用人單位,但是并非是確認職工免責,筆者認為職工方也應承擔一部分證明責任?!豆kU條例》第18條規(guī)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提交“工傷認定申請表、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醫(y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yè)病診斷證明書”,在行政訴訟案件中,這些證據由社保行政部門向法院提供。本案中,職工方提供的錄音證據和后來的目擊者證人都是有效的證據材料,如果不能提供這些證據,筆者認為,僅僅依據舉證責任倒置原則推定單位舉證不能,是不妥當的。
3.不能以保護受傷害職工合法權益的名義,任意擴大工傷的范圍
《工傷保險條例》第14條和15條規(guī)定了職工應當認定為工傷和視同工傷的情形,第16條規(guī)定了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的幾種排出情形,實踐中應正確把握和運用,不能以保護受傷職工的名義,向其傾斜過度,使用人單位和工傷保險基金管理部門承擔不應承擔的責任,應針對個案進行嚴密的分析認定,真正體現工傷保險條例的法律目的和原則。
(作者在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q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專門從事工傷認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