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評論員 陳斌
這個世界腫么了?2016年高考志愿填報期間,山東已發(fā)現兩起考生志愿被篡改事情。青島膠州一中常升,今年報考陜西師范大學的免費師范生,志愿被其室友郭某篡改。事情曝光后,陜西師大有不忍人之心,補錄了常升。8月5日,膠州警方以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提請逮捕郭某。單縣一中陳某,因篡改兩名同學志愿事發(fā),亦被警方刑事拘留。
這兩起篡改志愿事件,作惡者的動機都很類似,都認為同學對自己構成了直接競爭,為了增加自己的勝算,通過骯臟手法把同學踢出系統。有道是,同一生態(tài)位下的競爭是最為激烈甚至慘烈的,信哉斯言。
有論者認為,篡改者的行為“應歸責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及父母施加的升學壓力”,“學校應對學生加強道德教育和法治觀念教育”。這些說法不能說錯,但顯得迂闊與大而無當。經濟學中有一套成熟的競爭理論可以合理解釋。我們就從“競爭”說起吧。
什么是競爭?為什么會有競爭?這其實是同一個問題。競爭起于資源的稀缺性。有稀缺性,必然會有競爭。真實世界不是物質極大豐富的天堂或西方極樂世界,稀缺性才是其本來面目。一塊土地上,你建了房子,別人就沒法再建。超市促銷商品,手快有手慢無。人的壽命與健康壽命都是有限的。俊男美女在人群中總是鳳毛麟角。大學招錄資格也同樣稀缺。
有人認為,升學壓力的根源在于競爭。只要取消競爭,壓力就不存在了;只要不考試、不排名,就能從根本上消除學子的焦慮與羨慕嫉妒恨等情緒,然后一切就和諧了。但其實,只要稀缺性存在,競爭就不可能消失。所以,旨在限制競爭或取消競爭的種種作為,只會改變競爭的表現形式,不可能實現其初衷。
怎么分配稀缺的資源?這就涉及游戲規(guī)則或競爭準則了。叢林法則、你死我活是一種。排隊是一種。論資排輩是一種。拼爹是一種。抽簽是一種。分高者得是一種。價高者得是一種。不一而足。顯然,有些游戲規(guī)則更有效率,更公平,有些則不然。不同游戲規(guī)則下的勝者負者也是不一樣的。
例如價高者得是唯一沒有租值消散的游戲規(guī)則。你去超市買水果是要花錢的,這錢是你向社會提供了有價值的服務換來的,因而沒有租值消散。但如果超市用排隊來分水果,大家花在排隊的時間是沒有產出的,是一種浪費,或者說有租值消散。大學招錄,分數面前人人平等,讓智力能力更勝一籌的學子勝出,也是較為相宜的。
領導要晉升一個下屬,給候選人分配同等難度的任務,看誰完成得快、完成得好,或者提拔在長期業(yè)務中已經充分證明了能力(看業(yè)績)、獲得了大多數同事認可或擁戴(看為人)的“凝結核”,前者是考試分高者得的一個變種,后者是承認長期連續(xù)競爭的自然結果,都是比較體面、比較合適的做法。
綜上,圍繞著爭用某種稀缺資源的良性競爭,應該有兩個標準:有良好(既有效率又公平)的游戲規(guī)則;玩家對游戲規(guī)則的普遍信從。有沒有一種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感覺?沒錯,古希臘先賢亞里士多德將法治定義為“良法+普遍服從”,良性競爭與法治確有某種同構性。
所謂“普遍信從”,包含著三層含義。其一,普遍信從不等于所有玩家一致信從,即便規(guī)則維護者不計成本、對違規(guī)者施行盡可能嚴厲的懲罰,也不可能達到這一點。就像再嚴刑峻法,犯罪率也不可能降為零一樣。所以普遍信從的含義是,在規(guī)則維護成本可承受的前提下,讓破壞規(guī)則者的比例盡可能地低。
其二,在許多情況下違規(guī)受益可能超過違規(guī)風險,這本身構成了對違規(guī)行為的激勵??傆羞\動員冒著被禁賽與身敗名裂的風險使用興奮劑,是因為相信以承擔這些風險換取成績的提高是值得的。篡改別人志愿者愿意冒著坐牢的風險以提高自己的錄取概率。在職位晉升競爭中處于劣勢的人從來不乏給跑在面前的人使絆子及各種抹黑。
其三,為此,必須采取各種維護規(guī)則的措施,以提高違規(guī)成本,將違規(guī)者比例降低,確保競爭在對良好規(guī)則的普遍信從下順利進行。像篡改別人志愿的行為已涉嫌違法犯罪,有法律管著呢。但亦有許多不違法犯罪但違反游戲規(guī)則的行為,規(guī)則維護者就必須出手了。在足球場,裁判員對犯規(guī)者發(fā)黃牌或紅牌??荚囍谐u作弊的,一經發(fā)現,成績歸零。
回到篡改志愿事件,將毀人前程的作惡者該抓就抓,該判就判,這就對了,已是治本之道。這是向考生、向全社會傳達了一個明確的信號:那些破壞游戲規(guī)則、企圖通過不正當競爭取勝的人,一旦觸犯刑律,法律不會姑息,“按規(guī)則玩”的老實人不會吃虧。這樣的信號多了強烈了,久而久之,“按規(guī)則玩”的良性競爭會蔚然成風,社會風氣就會煥然一新。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做錯了事,尤其是做了不可原諒的事,必須受到懲罰。這才是最好的教育。如果做壞事不受到懲罰,再多再動聽的說教又有什么用呢?漢宣帝說:“蓋聞有功不賞,有罪不誅,雖唐、虞猶不能以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