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素
許昌學院
?
上?!肮聧u”時期翻譯文學特點及原因探究
鄒素
許昌學院
摘要:“孤島”時期的上海因特殊的地理及政治環(huán)境而成為抗戰(zhàn)時期翻譯文學出版中心,其文學譯介活躍,成績斐然。以往對此時期的研究多著眼于某個譯者、學派或翻譯機構的譯介,多屬于個案研究。本文具體統計了此時期的譯者、翻譯出版機構、國別來源、文體種類,并結合具體的時代背景來探討此時期翻譯文學特點及其深層次原因。
關鍵詞:孤島時期;上海;翻譯文學特點;原因探析
“孤島”時期專指自1937年11月12日中國上海守軍撤離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這4年1個月時間。在此期間,雖有大批文藝工作者轉移至內地、前線和各個抗日民主根據地,但仍有許多作家及翻譯家等愛國文化人士通過利用英法美等國的租界這一特殊環(huán)境進行文學翻譯與出版活動。上海此時期的文學譯介廣,數量多,影響深遠,開創(chuàng)了展新局面,使此時期上海文壇迅速走出戰(zhàn)火導致的低落蕭條,成為當時一個獨特的翻譯出版中心,給國統區(qū)、解放區(qū)及淪陷區(qū)的讀者以文學滋養(yǎng),鼓舞了對敵斗爭的勇氣,并哺育了大后方新生代的抗戰(zhàn)力量。
此時期的翻譯文學是中國翻譯文學史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有許多學者對此時期某個譯者、學派或翻譯出版機構進行深入研究。趙家璧(1980)和唐康(1983)分別在《新文學史料》中發(fā)表“孤島”時期有關耿濟之和林淡秋的翻譯活動。王鵬飛(2005)具體探討了“孤島”時期論語派圍繞《宇宙風乙刊》及《西風副刊》進行翻譯和創(chuàng)作活動。梁志芳(2010)以“孤島”時期“復社”為例,介紹其成立的緣由、組織結構與性質,并結合《西行漫記》的翻譯出版來探究復社翻譯活動的特殊性。另外,各種中國翻譯文學史都對“孤島”時期的翻譯文學單獨分章介紹(陳玉剛 1989; 孟昭毅、李載道 2005)。但總體看來,以往對本時期的研究多著眼于某個譯者、學派或翻譯出版機構,多屬個案研究,不夠系統。在翻譯文學史中對此階段的分析也多是簡單介紹其翻譯成就與特點及有影響的莎劇譯者,如朱生豪、梅益及李健吾3人,而對其他譯者則缺少相應著墨。本文以具體史料為基礎,具體統計了此時期譯者數量、翻譯出版機構、國別來源、文體種類,并探討此時期翻譯文學特點及其深層次原因。
“孤島”時期翻譯活動異彩紛呈,許多作家、翻譯家和文化工作者繼續(xù)堅持各種文化活動,翻譯介紹了各國文學作品。筆者根據《民國時期總書目·外國文學(1911-1949)》一書所列文學譯作目錄進行分析,就譯者數量而言,據不完全統計,此時期翻譯的文學作品有 297部,從事翻譯活動的譯者多達197位(本文在統計譯者數量時因諸多合譯本未把諸譯者全列出,所以只以第一譯者為準,其中在所統計的197位譯者中,1位姓名不詳,另有五部譯作分別以世界編譯室、福幼報社、文緣社、譯林社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叢書社等譯者名義出版),既有專注俄蘇文學的老翻譯家芳信,又有大量投身翻譯事業(yè)的青年譯者,具體譯者姓名及譯著數量統計如下:
表1 譯者姓名與譯作數量表
上海戰(zhàn)事不久,滯留的作家如胡仲持、傅東華、林淡秋、李健吾、曹靖華、芳信、俞荻與金人等便恢復譯事,其中芳信譯作達10部之多,主要側重俄國戲劇的翻譯,包括《欽差大臣》(1941)與《大雷雨》(1940)等多幕劇譯作。戲劇翻譯的熱潮與此時期上海街頭興盛的抗日救國宣傳運動與話劇表演直接相關,其動態(tài)表演特點直接推動了劇壇對外國戲劇的大量需求。不可否認,此時期占主流的還是哲非、林疑今與張宛青等譯壇新秀,其中143位譯者僅翻譯1部,32位譯者僅翻譯2部,這無疑與當時緊迫危險的抗戰(zhàn)環(huán)境有關,但也使得此時期翻譯組織不夠系統,出現大量重譯及搶譯現象,如《雙城記》(1938;1940)與《愛國者》(1939),而后者譯本多達五六種,受到巴金的批評與譴責。但總體而論,外國文學作品中小說、戲劇、民間文學、報告文學、詩歌及散文等都有大量譯介,翻譯成績斐然。
孤島時期雖存在時間不長,但涉及的翻譯出版機構眾多,據不完全統計,此時期出版文學譯作的機構達97家(在所統計97家翻譯出版機構中,包括1家以“譯者自刊”,3家以“雜志社”名義出刊)。如下頁表2所示,僅啟明書局就出版文學譯作54部,包括許多世界名著系列,如《該撒大將》、《馬克白》、科南道爾的偵探故事系列及安徒生童話集等,其譯作設計風格一致,大多是約人翻譯,譯文用曉暢白話,對象也多是普通讀者。眾多出版機構也有計劃、有系列地出版外國文學譯作,如1939年間上海啟明書局“世界戲劇名著叢書”的策劃,1940年間上海劇藝社對“世界名劇叢書”的組織,1941年間上海國民書店的“高爾基戲劇集”和“蘇聯戲劇譯叢”及世界書局對“俄國名劇叢刊”的推出等。《譯報》為孤島時期第一份抗日譯文類報紙,其主要譯載歐美《泰晤士報》、《大陸報》及《俄文日報》中有利于抗戰(zhàn)的電訊,成為讀者心中最堅實的抗戰(zhàn)堡壘。由黃嘉德兄弟主持的翻譯出版機構西風社則以“譯述西洋雜志精華,介紹歐美人生社會”為宗旨,其發(fā)行月刊《西風》譯載內容主要包括雜志文章、小說、回憶錄、漢英對照物等,而《西風副刊》則多注重介紹國際政治、經濟與文化。其間,西風社出版了有影響的“西風叢書”共30多種,如《蕭伯納情書》(1938)、《戰(zhàn)地春夢》(1940)、《無形監(jiān)獄》(1940)及林語堂《生活的藝術》英譯本(1941)等。(鄒振環(huán) 2000: 216-220)而復社成員對《西行漫記》與《續(xù)西行漫記》的譯介更是對當時的許多進步青年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淪陷區(qū)和國民黨統治區(qū),許多青年爭相傳閱、傳抄,在它的激勵下投入抗日救國的行列(梁志芳 2010: 68)。
(一)翻譯文學國別來源分析
翻譯文學的國別來源及文體選擇可以反映出目的語各文學文體發(fā)展程度及國家之間相互關系,其中特定時期內數量來源的起伏消長更能反映出兩國之間非文學因素對翻譯選擇的影響,彰顯了譯語語境社會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劉立勝、文軍 2010)。據此,本文統計了此時期文學譯作的國別來源與文化種類,如下頁表3所示:
“孤島”時期的社會政治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譯者對外國文學在中國的譯介,體現在譯者對外國文學文體的選擇及國別翻譯來源,這也反映了譯入國與譯出國之間的國家關系。以譯作國別而論,此期間翻譯外國文學作品最多、影響最大的當屬俄蘇文學,共譯出作品83種,蘇聯是當時反法西斯侵略戰(zhàn)爭的戰(zhàn)斗堡壘,與中國人民命運相關,休戚與共,其作品在解放區(qū)、國統區(qū)和淪陷區(qū)都得到廣泛譯介。所選原作多屬于經典,其中重要的有:托爾斯泰的《復活》(張由紀譯,達文書局,1938)、高爾基的《人間》(樓適夷譯,開明書店,1941)、果戈理的《欽差大臣》(芳信譯,國民書店,1941)等;美國文學作品翻譯僅次之,達64種,主要有瑪格麗特·米切爾《飄》(傅東華譯,國華編譯社,1940)等暢銷書,也包括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王廠青等譯,復社,1938)等報告文學等。
表3 翻譯文學國別來源與文體種類
在對翻譯選目的探討中,王友貴(2003: 11)曾經提出4種模式:弱國模式、西化模式、名士模式和通俗文學模式,以便解釋譯者在相同時代背景下因自己認同的意識形態(tài)差異而做出的不同翻譯選擇。弱國模式能夠反映當時中國與歐美文學強國之間的翻譯關系,體現了對西方霸權的抵抗。但依據上文分析,這一模式并不代表上?!肮聧u”時期翻譯文學的主流。此時期,對俄蘇文學作品的翻譯主要是基于其文學已經發(fā)展到相當程度,出現了大量著名的文學作家和作品,且其文學作品體現出的意識形態(tài)已為廣大弱國模式譯者所認同。而其他3種模式一般都是選目于西方文學強國,占據翻譯文學的中心地位。根據統計,1928-1949年22年間翻譯文學作品總量達1056種,年平均48 種,其中抗戰(zhàn)8年出版翻譯文學作品742種,而俄蘇文學作品334種,僅“孤島”時期上海一地的俄蘇譯介作品就達83種,遠高于其他各國。蘇聯作品在解放區(qū)、國統區(qū)和淪陷區(qū)都得到廣泛譯介。中國人民通過各國翻譯文學作品,尤其是從蘇聯的反法西斯斗爭文學作品,了解和認識了世界,對于投入抗日救亡及民主運動起著激勵的作用。在國統區(qū),雖然此類作品一再遭到查禁,譯者也遭受種種恐怖迫害,但這并沒有阻止住蘇聯文學作品的翻譯(陳建華 1998)。
英法文學作品也多有譯介,達93種,主要以小說和戲劇為主,如周莊萍翻譯的莎劇《哈夢雷特》和《馬克白》(1938)、張由紀翻譯狄更斯的《雙城記》(達文書局,1938),及李健吾譯羅曼羅蘭作品《愛與死的搏斗》(文化生活出版社,1939)等;英法文學作品一直處于中國翻譯文學系統的中心地位,其浪漫主義、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在中國得到了持續(xù)引進,對中國文學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影響。美國文學以前在中國并不具有很高的地位,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也不具有直接關聯性。這可以從新文化運動(1918-1927)時期翻譯文學作品總量看出,此期間,譯著總量達26種,年平均2.6種,遠低于同期英國與俄國水平。自1928年起,由于當時兩國關系開始變得緊密,尤其是抗戰(zhàn)以后兩國意識形態(tài)的高度認同,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都對美國持有好感。這直接導致了美國文學作品在中國譯介數量的大幅度增長,對美國文學作品的翻譯超過了同期英國文學作品。
日本文學作品在中國的譯介自晚清起經落了大起大落。在1902-1904年間,日本文學(包括從日文轉譯)在中國的譯介達到321種,占譯著總量的60%,這與梁啟超等維新人士的大力宣傳及留日學生數量劇增是密切相關的,也符合當時國人以日本為榜樣的意識形態(tài)。但自民初,日本文學翻譯一直處于低水平徘徊狀態(tài),只有1914年商務印書館推出的系列叢書譯介11種,遠低于英美等國家。這與當時日本與中國的交惡有關,自一戰(zhàn)及“五四運動”后,中國人民一直在反對日本侵略活動,掀起了反日高潮。但隨著日本對中國侵略活動的加劇,其文學作品在中國的翻譯并沒有相應減少,而是有所增加。此時期,全國日本翻譯文學達37種,其中在“孤島”上海達21種,占56.7%。日本文學在中國的譯介必須以有效的言說方式來批判和譴責才可能被譯語讀者所接納,如3幕歷史劇《馬關和議》(張大成譯)及小說《未死的兵》(白木譯)的譯介等。無論是從現代詩學層面講,還是以日本近現代文學本身的品質論,或是從兩國文化一貫的密切互動歷史來看,已頗為發(fā)達的日本近現代文學實際在中國發(fā)生的影響,皆小于其應該且原本能夠產生的影響(王友貴 2006),這無疑與當時的社會文化因素有密切的聯系。
(二)翻譯文學的文體種類分析
上?!肮聧u”時期翻譯文學種類廣泛,從西歐古典文學到抗戰(zhàn)體裁文學,從古希臘文學到丹麥神話。其中,按數量由多到少排序,分別是小說(165種)、戲劇(53種)、民間文學(28種)、報告文學與回憶錄(27種)、文學理論(14種)、詩歌(6種)及散文(4種)。此時期,外國中長篇與短篇小說均有大量譯介,既有知名作家作品集,又有以報刊連載形式出版的單行本譯作。尤以美國小說翻譯為最,達43種,包括對巴勒斯(E. R. Burroughs)的泰山系列小說和賽珍珠(Pearl S. Buck)及海明威小說的系列譯介。對俄蘇小說的譯介如《兄弟們》(耿濟之譯)和《靜靜的頓河》(金人譯)都傳播到抗戰(zhàn)后方,影響深遠。戲劇譯介熱潮與上海當時的話劇運動興趣有關,孤島時期上海先后出現的業(yè)余和專業(yè)話劇團體,多達百余個,上演劇目的更新需要譯介外國劇作,尤其是名劇以滿足觀眾需求。而俄蘇及英法戲劇作品更能反映現實,得到大量譯介,多達40種,如《欽差大臣》(芳信譯,國民書店,1941)及《暴風雨》(蔣鎮(zhèn)譯,啟明書局,1938)等。這些適應廣大觀眾品味的喜劇以曲折的形式表達了人民的抗戰(zhàn)愿望。民間文學如兒童劇、童話故事及寓言等譯介數量也較多,達28種,尤其以俄蘇民間文學翻譯為最,這包括《列寧的傳說及其它》(曹靖華譯)、《斯大林和兒童》(歐之譯)和《蘇聯童話集》等反映現實的作品及《希臘神話捃華》(易紹蘭譯)和《潘彼得》(夏萊蒂譯)等歐美世界童話名著。報告文學則伴隨近代社會歷史進程而生,是反映和評論現實生活的新聞文體,可以分為記游型、特寫型、政論型3種。此期間,報告文學及回憶錄等譯著達27種,如《為自由而戰(zhàn)的中國》(伍友文譯)及《紅旗下的中國》(趙文華譯)等反映中國抗戰(zhàn)實況新聞性和社會性的通訊文體和游記文體,它們契合了強烈的時代要求,在“左聯”的大力倡導下,報告文學的創(chuàng)作與評論都形成熱潮。外國文藝理論的譯介在此時也受到重視,達14種,其中《文學的新的道路》(樓適夷譯)和《蘇俄文學理論》(陳望道譯)都是上海外國文藝理論譯介的主要代表。有的討論文學基本問題,有的則指導當時上海蓬勃興盛的話劇或“文藝通訊”運動,或撰文介紹外國作家,或對翻譯理論進行認真研討(陳青生 1997)。詩歌和散文譯介雖不是此時期的主流,但也有所譯介,包括反法西斯詩集《……而西班牙歌唱了》(芳信譯)和國外近現代詩人的詩作等。
(三)文學譯介中譯者與出版社的能動性研究
翻譯是譯者在一定社會文化框架內的抉擇過程,其翻譯策略不僅要取決于其自身社會化進程中擁有的文化語言知識,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特定時代的社會文化背景。當然,社會環(huán)境影響也不是決定性的,在考察某一時期翻譯文學時,我們還得分析譯者及出版社的主體作用,因為外在社會政治文化因素必須得到譯者及翻譯中介的認同才能產生相關的效果,而在詩學方面的選擇也須考慮譯者本身的因素,這樣才可以合理解釋同一時期出現在翻譯多樣性及翻譯文學譯介過程中譯者為何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孤島”時期諸譯者都結合自己的旨趣與抗戰(zhàn)形勢譯介外國文學作品,激勵國人的抗日愛國熱情,使“孤島”時期的上海成為文學運動的主要舞臺。1938年,在地下黨組織領導下,上海文化界、新聞界先后辦起諸多報紙與刊物,為翻譯文學提供了一個平臺。當時的陳冰夷、姜椿芳、滿濤、瞿秋白和芳信等多把譯書視為黨交給的一項重要任務,多選俄蘇及其他國家反法西斯題材的文學作品,如芳信譯的《萬尼亞舅舅》和《海鷗》(1940)及瞿秋白的《為了人類》(1939)等。耿濟之更是在此期間閉門索居,把全部精力放到俄蘇文學翻譯工作中,譯出了《兄弟們》(1940)、《巡按使及其他》與《家事》(1941),茅盾在前者的書刊廣告中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其是 “一部權威的翻譯”(趙家璧 1980)。與此對應,上海通俗文學作家,如程小青與秦瘦鷗等明顯偏愛翻譯英美等國的探案小說,譯出了《幕后秘密》(1939)、《窩賊大王》(1940)及《四義士》與《天網恢恢》(1941)等。
此時期,翻譯文學主要以譯、譯述、編譯及輯譯形式出現。譯者傅東華為激發(fā)讀者興趣,用詞平實,語言流暢,在翻譯中多刪除原本中大段的景物描寫,在詞匯和句法方面進行歸化處理,用中文常見姓氏、地名、機構進行翻譯。不少譯者在戲劇中重現原作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關系及主題的同時,卻把劇情地點、時代背景放在上海,對人物姓名及服飾等方面也盡量做了中國化處理;而譯者李健吾作為法國文學翻譯大家,譯筆自然流暢、雅俗共賞。其恪守“信、達、雅”的翻譯原則,并認為在翻譯之前應多熟悉原作的情節(jié)、主題、人物及性格特點,在翻譯過程中注重達意,譯后要積極潤色修改,因而其譯文既忠實于原作,又適合讀者的品味。雖然孤島抗戰(zhàn)時期的社會背景影響了譯者對譯作的國別文體選擇,但在翻譯策略中因其社會經歷及詩學追求不同,因而表現各異,既包含了豐富的西學、自強與抗戰(zhàn)等文化意識,又促進了各文學文體的發(fā)展。
當然,此期間翻譯文學的熱潮離不開文藝報刊及翻譯出版機構的努力?!肮聧u”時期《譯報》在上海青年的心目中是最突出、最堅決、最光輝的抗戰(zhàn)堡壘,并把它視為共產黨報(孟昭毅、李載道 2005: 216)?!肮聧u”時期的出版物可以從水路通往香港和海防,轉運入大后方或南洋及國外宣傳抗戰(zhàn),報紙期刊掛上美商招牌則不受日寇的檢查。有些報刊如《每日譯報》和《譯報周刊》譯載了路透社、美聯社的電訊、新聞稿如《我們應該抵制日本嗎?》、《日本向世界挑戰(zhàn)》和《瘋狂的國家》及國際知名人士如杜威、愛因斯坦、羅素及羅曼·羅蘭聯合發(fā)表的和平聲明,極大提高了讀者的抗戰(zhàn)救國熱情;有些則直接稱為國外出版機構,如美商華盛頓印刷出版公司等。上海具有地理、政治及技術優(yōu)勢,其出版業(yè)技術雄厚,銷售渠道暢通,且大部分集中于公共租界內,政治環(huán)境相對寬松,高素質讀者群廣,圖書市場發(fā)達,此段時間取得的翻譯實績絕不亞于國統區(qū)及解放區(qū),它為讀者翻譯介紹了西方文化,提供了國際狀況消息,報道了西方的風土人情,為翻譯活動的繁榮做出了突出貢獻。
“孤島”時期雖存在時間不長,但由于諸多譯者及翻譯出版機構的努力,其翻譯成就斐然,使上海成為抗戰(zhàn)時期翻譯文學出版中心。此時期的外國文學中小說、戲劇、民間文學、報告文學等不同文體類別都有譯介,但受當時特定環(huán)境影響,在國別來源和文體種類選擇方面表現出不同趨向。以此為基礎,通過分析具體數據及實例,本文探討了此時期翻譯文學出版與社會文化規(guī)范因素之間的關系,為后續(xù)的研究提供相應的借鑒。
參考文獻
北京圖書館. 1987. 民國時期總書目·外國文學(1911-1949)[C]. 北京: 書目文獻出版社.
陳建華. 1998. 二十世紀中俄文學關系[M]. 上海: 學林出版社.
陳青生. 1997. 抗戰(zhàn)時期上海的外國文學譯介[J]. 新文學史料 (4): 125.
陳玉剛. 1989. 中國翻譯文學史稿[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梁志芳. 2010. 翻譯·文化·復興——記上?!肮聧u”時期的一個特殊翻譯機構“復社”[J]. 上海翻譯 (1): 66-69.
劉立勝, 文軍. 2010. 民國時期文學翻譯來源與文體選擇的社會文化影響研究[J]. 東方翻譯 (5): 10-14.
羅新璋. 1984. 翻譯論集[C]. 北京: 商務印書館.
孟昭毅, 李載道. 2005. 中國翻譯文學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唐康. 1983. 回憶“孤島”時期的林淡秋同志[J]. 新文學史料 (3): 138-142.
王鵬飛. 2005. 孤島時期“論語派”的文學活動及其意義[J]. 學術探索 (6): 134-137.
王友貴. 2003. 意識形態(tài)與20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1899-1979) [J]. 中國翻譯 (5): 11-15.
王友貴. 2006. 從數字出發(fā)看中外關系、中外文學關系里的翻譯關系[J]. 外國語 (5): 57-62.
趙家璧. 1980. 懷念耿濟之在“孤島”的上海[J]. 新文學史料 (4): 116-123.
鄒振環(huán). 2000. 20世紀上海翻譯出版與文化變遷[M]. 南寧: 廣西教育出版社.
(責任編輯楊清平)
基金項目: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翻譯規(guī)范與譯者行為關系模式的社會建構”(2014CYY004)與許昌學院科研基金項目“孤島時期文學翻譯與社會文化關系研究”(2016012)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723(2016)01-0088-06
收稿日期:2015-12-15
通訊地址:461000河南省許昌市許昌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