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莉娜
高中語文課本對四大名著等古典小說較為重視,如《水滸傳》,在必修和選修中均有所涉及,必修中選了《林教頭風(fēng)雪山神廟》,選修中涉及的是《李逵負荊》,人物有林沖、宋江和李逵等。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在小說、戲劇閱讀方面培養(yǎng)閱讀古今中外各類小說、戲劇作品(包括影視劇本)的興趣,從優(yōu)秀的小說、戲劇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藝術(shù)營養(yǎng),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xué)修養(yǎng)。筆者以宋江為突破口,談?wù)剬@一人物的認識,希望可以為古典小說教學(xué)提供一些借鑒。
作為一部創(chuàng)造了英雄傳奇美的偉大古典小說,《水滸傳》塑造了眾多傳奇式的英雄形象,對我國小說文化和國民精神影響巨大。而作為小說第一主角的宋江,他的性格既充滿矛盾,又統(tǒng)一于忠義之下,有著極為深刻的社會內(nèi)涵。
“忠”與“義”從來就是中國古代儒家倫理觀念中的重要范疇,自宋元以來在社會上特別流行?!端疂G傳》最早的名字叫《忠義水滸傳》,甚至就叫《忠義傳》,作者著力刻畫了眾多農(nóng)民英雄,譜寫了一曲忠義的悲歌。
宋江表現(xiàn)出的“忠義”二字似乎很能體現(xiàn)小說的主旨。宋江作為第一主角,本身就是忠義的化身。他作為一介縣衙小吏,能“仗義疏財,濟困扶?!保Y(jié)交天下豪杰,博得了“及時雨”的稱號,也確實不易。但是骨子里卻是忠君孝親、安于現(xiàn)狀的那一套封建正統(tǒng)的習(xí)性,所以當宋江“殺惜”后,他輾轉(zhuǎn)避難,就是不肯去水泊梁山投靠晁蓋,“上逆天理,下違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骨子里的習(xí)性使他對梁山好漢的行為感到不屑,認為那是落草為寇,違背了忠義之道,是大逆不道。但是后來不得已,他也被逼上了梁山,可是他的這種被逼和其他好漢的被逼不一樣,他是被梁山好漢給逼上山的,而不是如其他好漢般,是被官逼民反給逼上山的。所以,宋江上梁山比起其他好漢多了一重意義,也為后來的情節(jié)發(fā)展埋下了伏筆。
宋江雖然上了梁山,可是骨子里的“忠義”思想仍然支配著他,他牢記著九天玄女“替天行道為主,全仗忠義為臣,輔國安民,去邪歸正”的法旨,一再宣稱只是借水泊梁山避難而已,只待朝廷招安。倒是李逵那一番“兄弟們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話代表了眾多好漢心目中的理想生活方式。但是宋江卻不管這些,他坐上第一把交椅之后,即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并且扛起了“替天行道的”的杏黃大旗,努力創(chuàng)造一切可以創(chuàng)造的條件,接受招安已成必然。這還不算,在眾兄弟歡聚一堂時,宋江索性吟出了“望天王降詔,早招安”這樣“冷了眾人的心”的詞句,更是把自己的招安之心赤裸裸地暴露于眾人。
水泊梁山議事大廳原名為“聚義廳”,即說明梁山好漢因義而聚,梁山事業(yè)也是義字當先,兄弟同心,除暴安良。而宋江將其改為“忠義堂”,則意味著忠凌駕于義之上,而忠自然是對朝廷和皇帝的忠誠,兄弟之間的仁義反倒可有可無。由“聚義廳”改為“忠義堂”,其實代表了宋江個人的意志權(quán)利對梁山集團命運的成功駕馭,也意味著梁山事業(yè)從此開始已經(jīng)走向毀滅。忠義堂上,實現(xiàn)了梁山未來命運掌控的宋江,要求眾好漢對天盟誓:“各無異心,生死相托,患難相持,一同扶助宋江哥哥,仰答上天旨意”。在誓詞中,加入了“一同扶助宋江”,明確了上下尊卑關(guān)系和序列,以及忠義的具體內(nèi)涵,兄弟之情就轉(zhuǎn)而為君臣之禮。發(fā)誓效忠宋大哥,與高呼“吾皇萬歲萬萬歲”,其內(nèi)在精神并沒有多少差別。更何況,如果梁山好漢真的“殺去東京,奪了鳥位”,真的改朝換代成功了,宋江還不是同樣當皇帝,梁山好漢只能對他行三拜九叩之大禮,呼“吾皇萬歲萬萬歲”了。
宋江鐵了招安的心,任是什么艱難曲折也攔不住。不管是否冷了兄弟們的心,也不管李逵大罵“招安招安,招甚鳥安!”為了這個理想,他煞費苦心,雖然歷遭磨難,但他矢志不渝。雖大受冤屈也不改,雖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改,雖死傷多少兄弟也不改,雖面對死亡之神也不改。
宋江鐵了心,直到喝了毒酒,即將命喪黃泉,他忠于朝廷之心猶然不改。死在旦夕仍然表白道:“我為人一世,只主張‘忠義二字,不肯半點欺心。今日朝廷刺死無辜,能可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他擔心李逵在他死后會鬧事,壞了他兄弟的忠義之名,索性把李逵也毒死了。宋江不負朝廷就必然要負兄弟,忠不被用,而義又因忠而毀,忠義不能兩全,悲劇也就在所難免了,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一曲英雄的忠義悲歌,也顯示出了作者由于忠義等道德力量不能扭轉(zhuǎn)乾坤,拯救蒼生而產(chǎn)生的無奈和迷惘。
宋江死了,為盡忠節(jié)義而死,梁山好漢也死的死,散的散。宋江為梁山,卻害了梁山,為了忠義而走出梁山,卻也將梁山斷送在忠義里。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對宋江來說,則是“忠義”不能兩全。因為忠義,宋江成就了梁山事業(yè);因為忠義,宋江也斷送了義軍的美好前程,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宋江生生死死都是為了“忠義“二字。就他個人而言,最大的悲劇應(yīng)該是忠義不能兩全,所以宋江以對皇帝的忠而踐踏了對兄弟的義,最終兩頭落空,非忠非義,無忠無義。
往事越千年,一切都已煙消云散,曾經(jīng)叱咤風(fēng)云的英雄豪杰也沉沉睡去。但是當我們翻開《水滸傳》時,穿透歷史和時空的迷霧,似乎仍能看見梁山好漢手提樸刀,行走在崎嶇的山路上。他們的故事至今流傳,他們的事跡至今令人津津樂道。不管他們是真是假,亦虛亦實,只有一點你不否認就可以了,那就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英雄。